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欄互動 > 正文
 

上海的金融中心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02:04 每日經濟新聞

  金融城來信第一期 李俊辰[2005-12-06]

  編者按:如果說華爾街的興起和繁榮見證了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成長歷史,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則是依靠占地僅有1.4平方英里的倫敦金融城。這里聚集了500多家外國銀行、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每日外匯交易量達6300億美元,是華爾街的兩倍。此外,世界上第一家保險市場、著名的“勞合社”也在此誕生。

  為了使讀者能在第一時間感受這顆世界金融心臟的跳動脈搏,本報特開設“金融城來信”專欄,邀請常駐倫敦的李俊辰先生不定期從金融城發回最新的動態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11月30日上午,倫敦金融城市長大衛·白樂威在他位于倫敦中心Bank(銀行)地鐵站附近的Mansion House官邸接見了我。在短短的45分鐘時間內,這位剛上任的金融城市長同我暢談了中英金融領域令人關心的話題。

  現在全世界目光都聚集在上海,許多媒體都宣稱上海將繼紐約、倫敦后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也在11月8日公布了對各金融中心排名的最新研究。當時,研究指出,由于中國的經濟力量日益增強,未來數年,很可能出現新的第三個全球金融中心。但有很多人卻認為,上海現在離世界第三金融中心地位仍十分遙遠。對此,白樂威市長的回答從倫敦談起。他說到,當今的世界,倫敦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的金融中心,紐約也非常重要。現在,當人們把目光投向亞洲時,上海無疑將成為明日之星。

  但白樂威市長也明言,香港的地位目前還是不容置疑和無可替代的,它的法規十分完善,而且人才流動也更為便利。從地理位置來看,上海和香港一北一南,是中國兩個金融中心,上海仍然比較傾向國內市場,而香港則更為國際化。但是,在未來,上海將同時為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服務。許多國際機構也將以上海作為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例如一些外資機構可以從上海

股票市場購買中國企業的股份,從而間接使得上海更國際化。

  從滬港合作的角度談論時,我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是否會被上海取代,它們是會競爭還是相互合作?白樂威市長告訴我:“香港是上海學習的榜樣。它們將會互相合作,同亞洲其他大城市,如新加坡、東京等,構成一個巨大的亞洲金融網絡。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11月初訪問英國,訪英期間,他向英國工商界人士介紹香港透明的司法制度和優越的投資環境,我認為他將是對香港影響很大的一位人物。”

  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許多因素都能在上海找到。倫敦十分國際化,在這里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金融人才,如經紀人、律師等等,從事交易活動,香港也是如此,上海現在也越來越國際化了。第二,同倫敦一樣,上海也駐扎了一批在金融領域的頂尖人才,這有利于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第三,集中的金融區域(浦東陸家嘴)。打個比喻,今天我想和一個銀行家談話,我只需要到金融城,敲開他辦公室大門,就可以和他見面會談了。其他還有如多國語言匯集、健全的交通、股票市場等。

  當我們談到上海優勢和劣勢時,白樂威市長說道:“就我看來,上海并沒有什么劣勢。它的交通方便快捷,無論是以前的虹橋機場,還是現在的浦東機場都離市中心不遠。上海的酒店、餐飲及相關行業的服務質量也很高。這對于國際商務客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海的黃浦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當我在外灘散步時,覺得浦東對岸的建筑景致迷人。和香港一樣,上海現在的城市交通也很發達,新建的地鐵系統更是加快整個城市的節奏。”

  當我請白樂威市長預測,上海將在多久之后可以成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十年還是二十年?他沒有確切地告訴我,但是以“讓我們著眼看未來”表示他對上海即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良好祝愿和堅定信心。

  “當我們放眼上海,它現在正朝這個方向(世界金融中心)發展,許多國際金融機構正將辦事處從香港移到上海,上海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李俊辰 發自倫敦金融城

  (作者簡介:李俊辰,英中金融投資協會理事長、歐金中國(倫敦)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每日經濟新聞》特約撰稿人,另用名為李引亞。著有《Investing in China,the Emerging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一書,擬在國內出版“中文版”。聯系電郵:jonsson.li@gmail.com)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