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對市場化的討伐走火入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02:04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每經評論員[2005-12-06] 市場與公平的問題牽動著中國轉型社會的敏感神經,隨著“國有資產流失論”的興起,對于市場的反思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對于經濟學家的批判以及對醫療、住房等行業市場化的否定,都可以納入這一框架之下。
當我們在批評市場化的同時,或者在認可某一個結論之前,應該對于這一命題的外延、內涵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并且深入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以此而論,認為醫改不成功,其根源“在于商業化、市場化的走向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醫改失敗就是市場化的失敗這一結論值得懷疑。 我國醫療行業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比例相差懸殊,2003年的統計表明,全國公立醫院占醫院總數的96%,社會辦醫院僅占4%,其診療人次數僅占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的2.7%,入院人數占全國醫療機構入院人數的2.5%。因此,在高藥價的灰色鏈條中,公立醫院相應占據利益大頭。而公立醫院不用繳稅,國家還有補貼,僅此一項,雙方收入相差16%。 在此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衛生部部長高強所說的,“公立醫院絕大部分都在追求利潤,又享受免稅和政府補貼。而社會辦醫院既要繳稅,政府也不給補貼。因此,我們的政策和管理是不公平的,既放松了對公立醫院的監管,也限制了民營醫院的發展”。 我們所遭遇的經濟難題密如蛛網,而每一個問題也被同樣多的制約因素所困擾,對一個問題簡單化的理解,并不能讓我們產生有用的積淀,更不利于解決問題。 僅用道德解釋是乏力的,而在國企占據主體的行業中,批判市場化顯然也是開錯了藥方。 這一藥方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迷信行政管制,加強行政管制。由此推導出的一個極端的結論是,為了市場的公平,我們需要回到計劃年代。這已有萌芽,如發改委抑制高企藥價的方法:一是將全國劃分為六大藥品價格區,從明年開始各區域各自施行統一的藥品政府指導價;二是重新修訂了政府定價藥品目錄,將政府管理藥品的品種從1500種增加到2400種,增強政府監管藥品價格的能力。 強硬的行政手段當然會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的作用,卻難起長期作用。 事實上,對于醫院和藥企的整治從沒停過,但結果并不如人所愿。當初政府試圖通過招標降低藥價,而事實卻得出反向結論,招標在大多數時候成為灰色鏈條的重要環節。而發改委對于油價的調控以及對于石油行業征收暴利稅的態度,也說明行政抑價并非萬能。 社會資源傾向性地流向某些行業、某些企業,而這些企業回過頭來又以市場化的旗號壟斷了市場,在能源領域、醫療領域、甚至房產市場,都存在著相似的情況。秦暉稱之為“權家通贏導致了贏家通吃”,結果反過來卻給了權家以借口,使他們可以打著反對贏家通吃的旗號、打著民意的幌子,謀求進一步擴張權力、操控市場,使中國面臨“不公平的偽競爭”與“反競爭的偽公正”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威脅。 本應給予一定市場定價權的企業以強硬的行政管制,而本應服務于社會的公益性企業,享受種種政策優惠之外還潛在地壟斷了市場定價權———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市場化的企業發育受阻,而一些非市場化的企業權家通贏、贏家通吃。 如果對于市場化的反思結果是導致行政對市場的無限干預,那么我們終將失去市場,也將失去附著于市場本義之上的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