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調查2:哈杉的曲線救國實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10:05 《財經文摘》

  幾近蠻橫的貿易壁壘和歐盟設限,2005年,對于溫州鞋商來說是個非常時期。

  不過,一家叫“哈杉”的鞋業公司走的路,卻讓人們在迷惘中看到了幾分曙光。作為最早受難于“灰色清關”也是最早徹底撤出俄羅斯市場的溫州鞋商之一,溫州哈杉鞋業公司(下稱哈杉)董事長王建平艱難地走進西非大陸,而他的夢想,就是把鞋子賣給不穿鞋的非洲人,并成為“非洲男鞋第一品牌”。恐怕,也只有溫州商人敢冒這個險。

  “靠犧牲環境為代價和消耗土地資源以及低附加值維持‘低小散’的生產加工很難經得起國際貿易沖突的風雨。”王給自己已在尼日利亞投下400多萬美元的工廠找到創立國際品牌的理由:用八年時間學做鞋,七年時間學賣鞋,用十五年時間創立的“哈杉”品牌,“這里盡管有很多人不穿鞋子,但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落后,尼日利亞是OPEC成員國,‘哈杉’品牌在這個1.4億人口的西非國家家喻戶曉,算不算是非洲名牌?非洲名牌算不算是國際品牌?”深諳“營銷學”的哈杉老板王建平反問記者。

  “當前的問題在于國家有自己的戰略框架,但是往往就停留在框架上,部委也沒進行分解,行業更是糊里糊涂,而一盤散沙的民營企業走出去靠什么聚合呢?很多‘溫州制造’的低端產品,以低價出名,也因低價而遭白眼。同時招來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抗議與反傾銷調查。”王建平說。

  從迪拜迂回到西非打開這個市場缺口的哈杉,在2004年上半年遇到了尼日利亞政府的進口禁令,包括哈杉男鞋在內的31種中國商品(現在項目已經擴大到41種)被列為違禁產品。這對在尼日利亞獲得豐厚利潤的哈杉來說,意味著一個艱難的選擇:要么放棄多年苦心經營的市場,要么以尼日利亞政府要求的投資方式“買門票”進入市場。

  熟悉尼日利亞的政治、經濟、治安等環境的王建平給出的結論是:“從鞋的生產方面看,哈杉現在只能在當地進行最后一道工序——成型,就連膠水和襯布都需要從中國進口。”但哈杉仍然投巨資在尼興建生產流水線和相當規模的工廠,并將繼續花大氣力,培養本土管理人員,致力帶動當地原輔材料、零配件產業的發展。以符合該國的利益,在當地形成具備一定能力的產業鏈和持續獲得廠房和土地,因為這將對哈杉在尼日利亞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低調潛行的王建平,在溫州同行面前幾乎不提在海外開拓市場和投資過程中“辛酸史”。盡管在尼日利亞的生意做得如日中天,但在國內同行面前始終保持低調,沒有人知道“哈杉”這個品牌,也很少有人知道老板王建平的名字。

  最讓人擔心“安全問題”的非洲大陸越來越吸引溫州商人,遠征尼日利亞的溫州鞋商,視這個總人口1.4億的石油輸出國為淘金的風水寶地。

  按照“全球資源優化配置”戰略和投資計劃,到2007年,哈杉將在尼日利亞投資1300多萬美元,建成擁有40000平方米廠房、10~12條成型流水線、10~12條針車流水線,年產皮鞋600萬雙的非洲最大制鞋跨國企業。

  稱“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建立銷售渠道”的哈杉在尼日利亞投石問路,事實上走的是曲線救國之路,他的未來目標除了非洲和中東市場以外,東歐將是他們心中的“香格里拉”。

  “未來歐盟是中國鞋業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最大的市場。可以預見的是,因為首先他本身的傳統行業就在衰落,其次新加入歐盟的這些國家原來制鞋業并不發達,所以這是新的市場”。認為正在“崛起”的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很難越過產業轉移和貿易壁壘溝壑的哈杉老板王建平對記者說。

  據哈杉稱,自2001年以來,他們累計在尼日利亞市場銷售皮鞋200萬雙(包括在當地生產的25萬雙),給尼日利亞政府創造了可觀的500多萬美元利稅。

  王建平認為:“外貿是小學生,引進外資是中學生,和外商合作營銷中國產品是大學生。”驚呼“中國人已到了給全球打工的時候”的他強調“營銷中國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對于在非洲的發展,王建平則認為,近五年來非洲戰亂雖然相對減少,但武裝沖突并沒有結束。“事實上,我們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世界行走,也不都是有錢說了算的,在非洲,那些人端著沖鋒槍說來就來的威脅,對于哈杉來說已是見怪不怪了。”在和記者交流過程中,王認為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和困難難以預料。但即使如此,他也不看好在國內的發展。

  “受制于生產成本與國外進口商壓價,以及國內同行惡意殺價,出口鞋的生產成本就占了90%,先是‘廣交會’上被砍了一刀,一雙鞋能賺多少?” 在國際貿易中最想得到實際利益和受到保護的王建平說中國輕工產品想真正得到國際市場認可,最終是創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終端,但是現在看起來市場很大,長遠來說實際空間很小。“問題就在于我們制鞋業的銷售和研發兩端在那里?”

  而從業人員僅為6.6萬人的西班牙制鞋行業年產值竟高達13.7億歐元,僅次于意大利,是歐洲第二制鞋大國。世界上最貴的鞋子和最有市場知名度的頂尖品牌和銷售終端幾乎都掌握在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進口商手里,擁有

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在中國人手里幾乎沒有。

  “傷心往事”不愿再提的王建平,被“老外”欺負本來就不爽,總覺得再受外交官的氣實在不是滋味。

  他對記者說,我們國家閉關鎖國長達200年,改革開放才20多年,加入WTO才三年,中國還沒有做好融入世界的準備。如今我們在國家 “走出去”政策的鼓勵下,帶著財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精英也欣喜地看到,過去的中國政府為了一張聯合國的選票,從不考慮經濟代價。而本屆政府從過去的政治外交走向經濟外交,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在崛起。中國商人走出去應該與國家保持高度一致,更要遵循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哈杉走出去決非一帆風順,現在之所以能夠在非洲落地,背后還是國家的力量。

  然而,由于受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貿易逆差的影響,非洲國家外貿政策不確定性的因素直接反應在說變就變的

匯率上。尤其是想在當地落地注冊公司,對于中國商人來說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如今,開始在當地運作的哈杉(尼日利亞)大西洋實業有限公司和投資400萬美元的廠房與兩條生產流水線正吸納著當地200多號勞動力和全球300多位國際營銷人才。

  有人曾邀請王建平談談對歐盟設限的看法,王建平覺得,從整個國體和國力看我們“走出去”,企業表面上抱成團,其實思想并不統一,國際貿易摩擦問題上更多值得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王強調:“從外經貿的角度看當前的貿易摩擦問題,更多的是需要加強與歐盟企業、協會的溝通與了解,游說公關,爭取和解。協商協商討論討論,很多事情也許就是另外一副面孔了。我常常批評我們溫州商會的‘老大’不會做老大,一有事就去商務部,到了商務部其實意味著事情就砸了,沒有退路了才想起來找商務部來擦屁股。”

  2004年哈杉收購意大利知名企業威爾遜制鞋公司,同時納入哈杉(HAZAN)旗下的WTLSONSPORT、MICHELANGELO、TATA等一線品牌。緊接著與意大利合作建立哈杉·威爾遜鞋類研發中心,并購了具有成熟銷售網絡的中國臺灣立將貿易公司。

  哈杉的系列收購行動開始引起國內同行的注意,也受到了溫州市政府的關注。

  一個想迅速成為國際品牌的用心和曲線迂回歐洲市場的實際目標的“哈杉大動作”還有一個真正用意,是爭取獲得溫州15畝工業用地。

  一個政府官員給王建平出的點子是:把在國外已經做過的四件大事打包捆綁到溫州再搞一次儀式和新聞發布會,以引起當地政府重視。王建平透露哈杉不小心在溫州出名的背后誘因是為了在自己的家鄉建立哈杉溫州研發中心。

  “溫州市政府的導向是招商引資,而哈杉并沒有像康奈、紅蜻蜓、奧康那樣在國內稱王稱霸的行業榮譽,問題是哈杉又是典型的兩頭在外。”事實上,哈杉嘗試的國際化道路最想表達的是自己“投資向外”,但這難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溫州是個資源匱乏的地方,隨著土地資源日益金貴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完成原始積累的溫州資本走出去,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將是未來溫州不可回避的選擇。

  “比如像我的廠房原來值2000萬,現在升值到7000萬元,我光出租廠房一年就有500萬進賬,我還要做鞋干嗎?我做鞋不一定能賺500萬。”王很清楚這15畝工業用地對于他來說是很奢侈的愿望。

  “中國人走出去創國際名牌,市場不在國內,我這個哈杉從來沒有在中國做廣告,怎么可能會給我評選知名品牌和馳名

商標呢,而我又沒太多時間去與那批手里捏著‘榮譽’和政府資源的人公關。問題是即使我擁有這些稱號或包裝,國際上還是不承認的”,說起這件事情,王建平感到沒有歸宿感。

  “很多時候,民營企業的公民待遇在發展過程中就有不平衡,比如說,廣交會上的攤位安排,企業想進來,就得花大價錢,還有擴大再生產,就會遇到資金和土地問題,即使你有錢,你也沒有時間把那些個部門擺平。實際上這些無形的東西很難計算真實的成本。”

  王建平很希望中國政府對在外有一定地位和國際影響的民營名牌進行培養和扶持。

  作者:王孔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