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銀行市場化必須是全方位的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9:49 《新財經》

  文/梁小民

  市場經濟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市場化必須是全方位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方突進,尤其是回避關鍵問題,終久無法建成真正的市場經濟。我想以商業銀行的改革來說明這一點。

  當前銀行業是公眾關心的熱點之一。據報載,到去年底,銀行系統有4000余名高官出逃,帶走資金500億美元,大致算來每人貪污卷走1億元人民幣。今年,哈爾濱、山西、吉林等地又有十幾億人民幣被轉移到國外或騙走,建行的張恩照在中行的王雪冰被判刑后又被“雙規”。加強監管的話說了不知多少次,卻只見資金仍在被騙,這些現象的根源正在于銀行改革的滯后性。說實在的,如果說國企改革滯后,那么,國有商業銀行就是最滯后的。到現在為止,稱為商業銀行者毫無商業的意思,是地地道道的國家銀行,或者說是政府從事金融活動的一個行政部門。你看,銀行的領導由政府任命,有與官員等值的行政級別,且不是“相當于”,而是“就是”。貸款業務要聽命于政府,不良資產中有70%以上來自政府貸款和聽命于政府的國企貸款。來自政府的行政命令使它們停止貸款,或以完成多少貸款為指標。

  這些商業銀行的各種問題正在于這種體制上的特征。僅僅去追求上市,由政府財政注資,或者不斷重彈加強監管的老調又有什么用處呢?整體改革就是使這些銀行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下的商業銀行——最終應該與美國的花旗銀行沒什么本質區別。

  商業銀行就是企業,與其他的行業相同,無非是從事的業務不同而已。它的經營目標是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以及代客結算等業務實行利潤最大化。它不應該直接承擔其他非銀行的職能,例如,為救活國企而給毫無希望的國企輸血,或者發放風險大利率低的貸款,或者停止貸款以抑制經濟過熱,等等。如果政府希望它們從事這些事,則要用經濟手段(如央行調整利率或政府給

助學貸款貼息和提供貸款擔保)。一個企業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就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社會職責。

  商業銀行實現獨立的第一步當然是產權改革,實行股份化。股份化的目的不在籌資或“圈錢”,而在于產權明晰。它的股份應該實現全流通,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股權多元化以及相對控股。這時它就不再是國家的銀行,而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就現實情況來看,在近期中,即使進行了標準的股份制,其大股東仍然是國家。但這時已不是有什么級別的行政單位,聽命于政府,而是有了獨立的法人單位。政府只能通過它委托的所有者代表(董事長或董事)來體現自己的意志。直接聽命于政府的國有商業銀行與政府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有本質的差別。

  這種商業銀行要像所有企業一樣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完全決策權的董事會。這個董事會由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獨立董事)組成,一切有關企業的重大決策由董事會作出。董事會作為所有者的代表要對所有者負責,出現了資金被嚴重詐騙或其他失誤,要追究責任,這時國家作為大股東派去董事會,但他并不能按政府的意志辦事和決策,董事會是集體決策的,重大的問題還要按程序提交股東大會通過。同時要建立內部嚴格的管理體系、監督制度、業務流程規范等規章制度,一切按制度辦事——不能某個行長說一句話就把大筆資金轉出。規范的管理才能防止事故,當年晉商的票號在近一百年中經手幾十億兩銀子而沒有出過卷款私逃或貪污的原因之一就是總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而且確實在按制度辦事,一絲不茍。當然,也還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自己的企業文化。

  就外部而言,要打破國有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壟斷地位。有競爭才有效率。商業銀行提高效率不僅要靠產權明晰和治理結構,還要有外部競爭壓力。現在國有商業銀行不止一家,也有了光大、招行之類的股份制銀行,但當它們都聽命于政府時,實際上競爭并不激烈(盡管也在拉存款或優良客戶)。這就要引入真正的民營銀行,并讓它們與原來的國有商業銀行有平等的競爭地位。還應該進一步開放,允許外資銀行參與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引進競爭也應該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重要一環。

  當然,這一切改革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銀行體系立法,以及政府(由

銀監會代表)對整個銀行系統的有效監督。

  我知道,國有商業銀行要改到這一步相當困難,我的設想似乎是一個夢。也許我的設想還有些地方不切實際,但我的中心是要用銀行的例子說明市場化改革的整體性,只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做文章用處并不大。就整個社會的整體市場化而言,所涉及的問題又比一個銀行體系復雜得多。但在市場化中全方位、整體化的概念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系

北京工商大學退休教授 博士生導師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