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惠啟:正大天晴的造鐘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9:47 《新財經》 | |||||||||
兩次失敗讓陶惠啟認識到中小企業必須做專,“專注做好一件事,小企業才能成就大事業。”天晴必須找到自己的路 文/羅 威 《基業長青》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擁有一個偉大的構想,或身為高瞻遠矚的魅力
正大天晴現在的業績令人驚訝:這個制藥企業今年的銷售額約在8億元人民幣左右,企業規模不算太大,但其降酶保肝藥的銷售已占了國內市場13.9%的份額(根據IMS國際權威藥品銷量統計機構統計數據)——這是否是短暫的輝煌?答案是:不。總裁陶惠啟已經帶領正大天晴在肝藥之路上走了19年。19年,正大天晴只做肝病藥,共推出8個肝病治療新藥,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傳染病醫院。 2005年11月初,筆者在南京德基大廈正大天晴的總部見到了它的當家人陶惠啟。56歲的陶惠啟頭發花白,身材瘦削。那天他身穿淺灰色羊絨衫,帶著“正大天晴”的員工胸卡,腳上是一雙千層底的棉布鞋,拿著文件,輕快地走在各個部門之間。第一次和陶惠啟打交道的人,不會對他感覺陌生,他像是一個脾氣溫和、寬厚又對所有事情都放心不下的家長。 《實踐論》改變人生之路 逢“9”的年份好像對陶惠啟有著特殊意義。他1949年出生于南京,1969年下放到連云港建設兵團,在種了兩年地、當了八年共青團干部后,1979年來到了正大天晴的前身——連云港東風制藥廠。 陶惠啟說話語速很快,提及他的青年時代,依然激情滿懷。陶惠啟年輕的時候特別崇拜毛澤東,“紅衛兵”串聯的時候曾經一個人從南京只身到井岡山。那時,崇拜毛主席的最好方式是學習《毛選》,為此,他成為單位里的《毛選》學習標兵,《毛選》的很多內容至今還能背出來。他覺得毛澤東思想深邃博大,對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比如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 陶惠啟就是用《實踐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東風制藥廠是生產建設兵團的附屬企業,1969年成立,實際上就是十八個人用三口大水缸制造氯化鈉輸液,為兵團供應簡單的藥品。這個小藥廠一開始還盈利,但是到了1978年,每年要虧損十幾萬元,于是建設兵團抽調五位領導組成調查小組到藥廠調查,陶惠啟是這五人之一,只不過他不是領導,而是負責給領導寫調查報告。 一般寫總結報告,領導怎么說,報告就怎么寫。但陶惠啟沒有這樣。他真的深入到基層,與工人、干部聊天,調查,尤其是與一位財務人員的談話讓他看到了這個藥廠的問題所在。于是他以毛澤東的《實踐論》立意,寫出一篇讓領導頗為震動的報告。這份報告的直接結果是:領導把陶惠啟留在了東風制藥廠,出任副廠長。 1975年,這個建設兵團附屬的小藥廠獨立了出來,必須要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廠領導根據當年流行的一句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給它起名叫“連云港東風制藥廠”。但是90年代初,隨著藥廠規模越來越大,陶惠啟到工商管理局一查,全國竟然有十幾個“東風制藥廠”!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促進企業更好地發展,陶惠啟組織專家為制藥廠導入新的CIS(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經過專家和員工的多次討論,最后確定“東風制藥廠”更名為“天晴制藥廠”。后來,在天晴制藥廠轉制時,泰國正大集團注資控股,天晴制藥廠又變成了“正大天晴藥業”。 兩次失敗和一次轉型 剛到東風制藥廠當副廠長的陶惠啟并不懂得醫藥,也不懂得管理。很多人不服,憑什么這么年輕的小伙子什么經驗也沒有就直接過來當領導?他也不吭聲,跑去跟一線的工人一起干活,回家就看書學習。四年過后,陶惠啟當上了“一把手”。 東風制藥最早是生產建設兵團的制藥廠,軍隊建制,再后來成為農墾下屬企業,這個屬性給東風制藥廠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制約:因為不是正規的國有企業,不能納入政府的資源分配體系,不是單純的地方企業,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關照”。藥廠是夾縫中求生存,比別人多一份艱難。但陶惠啟說這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就是讓他們較早地接受市場洗禮,使藥廠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思考肝病藥研發核心能力的問題和中藥現代化的問題,而那時的國有企業還沒有走出計劃經濟的思維束縛。 當時的東風制藥廠在連云港郊區的一個小山頭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理環境束縛、職工子女上學不便等因素讓陶惠啟頗為煩惱。1984年,農墾局下屬有一個生產農用化肥的工廠,效益不好,但是地理位置很好,在連云港的城里。陶惠啟看到這個機會,連忙寫報告給農墾局領導,表示愿意接手這個企業,幫助農墾局解決包袱。農墾局也很高興,給了陶惠啟1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就這樣,陶惠啟獲得了第一筆投資資金,按上級主管單位的指示上馬了“葡萄糖原料”項目,后來由于多種原因,項目失敗。 在中國,數目龐大、規模單薄的藥廠都在爭奪低端市場,競爭手段多為最初級的價格戰,以致外國廠家一直驚訝于中國產的葡萄糖注射液,價格比一瓶礦泉水還便宜。一般普通藥品有好幾家乃至幾十家企業生產十分常見,一個氟哌酸竟有1000多家企業在生產。 陶惠啟也曾跟風上馬“氟哌酸項目”,損失慘重。陶惠啟并不回避當年的失敗,他說:“事后我們看到,第一,氟哌酸生產工藝路線長,要求嚴格,一般小的企業是做不起來的。第二,大家一起上,形成了氟哌酸大戰,全部傷了元氣,許多企業倒在了氟哌酸上。我還比較慶幸,一看不行,馬上收兵調整。” 兩次失敗讓陶惠啟認識到中小企業必須做專,“專注做好一件事,小企業才能成就大事業。”天晴必須找到自己的路。 為什么專注生產肝藥?陶惠啟曾經說過,是因為他看到了這樣的一組數字:我國肝炎病毒攜帶者占總人口10%,而慢性肝炎病人又占其中30%,每年帶給國家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00~500億元人民幣。雖然我國已有制藥企業數千家,但涉及肝藥研發的只有數十家。而歐美雖然也有一些公司介入,但由于肝病在歐美不是主要病種,因而投入不是很大。 對此問題,正大天晴90年代初曾經出版過一本“廠紀”式的小冊子《苦路芳林》,里面的文字這樣描述:農場的一位老大娘因患肝病去世了,陶惠啟及他的戰友在送葬的途中暗暗發誓:一定要生產出更好的肝病藥品,為人民的健康服務。跟隨陶惠啟多年的一位員工在文章中寫道:“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激情總是這樣燃燒起來。陶惠啟有著三十年黨齡,而且現在還時常要求下屬保持傳統本色,我們應該相信這是他及戰友們把企業最早定位于肝藥研發的一個重要動因。” 無論最初的動因是怎樣的,1986年,正大天晴決定投入研發第一個肝病治療藥品——強力寧。這是一個甘草酸單銨鹽的復方產品,當時國內只有浙江一家企業小規模生產,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工業化生產之后無法徹底解決澄明度及熱源等問題。經過兩年的努力,正大天晴終于解決了這些問題,實現了產品的大規模生產。1987年,“強力寧”的推出,標志著正大天晴兩個時代的開始:一是肝病藥專業研發時代的開始,另一個是專注于甘草制劑研發時代的開始。 市場的反應也出人意料地好。因為當時的傳染病醫院比較弱小,很少有企業去找他們合作,而且當時沒什么好的肝藥,但病人很多。現在,正大天晴的肝病藥物覆蓋了全國所有傳染病醫院。 不惜代價修復企業“短板” 陶惠啟可以放棄很多東西,只要正大天晴藥業能夠壯大。1995年,天晴制藥的銷售額已經過億,利潤也過了千萬。這個時候,陶惠啟開始為留不住人才而苦惱。陶惠啟從高校招了很多學生,但是留不下來。因為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的廠長,陶惠啟沒有辦法給他們市場化的工資待遇。同樣的工作,深圳的工資是5000元,而在天晴,陶惠啟只能給他們1000元。許多人對陶惠啟說:“陶廠長,我非常愿意跟著您干,您對我很好,但是外面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陶惠啟決定用合資的方式解決機制問題。經過兩年的談判,陶惠啟選擇了泰國正大集團合資并由外方控股。對此,很多人擔心說:“外方控股了還能讓你做‘一把手’?”陶惠啟說,只要能把企業做強做大,我不做“一把手”也值。合資以后,正大集團只派來一名財務總監,公司經營放手讓以陶惠啟為首的原班人馬負責,正大天晴的經濟效益開始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陶惠啟說:“我的心得是,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你必須知道你要做什么事,從一到十都要想周全。然而你更要知道,在這些事情當中,我們目前的‘短板’是哪一塊,然后去把它加強。過一段時間再加強另一塊,在不停地加強過程中,企業的競爭力也不停地加強。這在管理學上叫做尋找‘短板’。尋到了‘短板’,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去修復它。” 從多年的管理經驗中,陶惠啟總結出了企業發展必備的十大基石。從產品到領導班子,從市場到企業文化,一塊磚、一塊磚地壘高。為了正大天晴今后能夠生產擁有專利的產品,2004年,他將5200萬元投入研發,占銷售收入的8%,這在中國的中小企業中并不多見。他計劃在2010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要占到企業產品的40%。 “做藥很累” 有兩個問題困擾著陶惠啟。一是跨國公司進入帶來的壓力。據陶惠啟分析,可能是由于人種基因的原因,國外得肝病的人并不多,發達國家的心血管病患者非常多。現在,跨國公司進入了中國市場,比如英國最大的制藥商葛蘭素史克,有上萬名科學家在搞研發,中國的制藥企業拿什么去抗衡?盡管陶惠啟說:“現在我很有信心,因為我知道國外的巨頭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們的差距有多少,我心里有數,我覺得他們不是不可以超越。我現在已經有相當好的基礎:一、目前人家拿幾十億研究新藥,我研究目前國內比較好的肝藥,不需要這么多,幾千萬就可以了,我幾千萬可以拿出來;二、我可以集中中國所有的科研人員做,我可以和國內很多科研單位、國際很好的科研單位合作,我有這方面的信譽。我憑什么做不過他們?” 第二個困擾是,中國的醫藥企業是在夾縫中生存,一邊是不斷加大的研發成本和銷售成本,一邊是政府和老百姓不斷的價格聲討。他說:“中國的企業要付出的費用太多了。國外搞得好的制藥企業,研發費用占企業銷售收入的15%左右,銷售費用也要占15%左右。而中國的制藥企業要大大超過這個比例。像我們這個企業,研發費用要比一般的企業高很多,如果技術、成本都降不下來的話,利潤就沒有了。所以,我經常強調我們的技術創新、工藝水平、工藝流程一定要比人家的好,就是說我的費用要比人家低,后面的工作才能做。必須要在這幾個方面多動腦筋。” 一個不懂生活的“造鐘人” 雖然在很多人眼里,陶惠啟是成功企業家的典型代表,但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我是一個只曉得干事不懂得生活的人,現在晚上有時候沒事,我仍然不喜歡看電視,又不自覺地看書去了。看到一個非常好的觀點,我就很開心。有人說打高爾夫很快樂,我玩得起,但不覺得開心,也許我的消費觀念沒有跟上。” 談到自己和企業的未來,陶惠啟說,“我正在物色自己的接班人,我現在經常把年輕人放在很重要的崗位來鍛煉他。而且,我現在也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式,過去什么事情都要身體力行,現在更多地讓年輕人去實踐,我主要負責制定戰略計劃。這樣可能要付一定的代價,但這也是企業持續發展所必須的。我經常和我的員工講,老是我一個人挑大梁不行,我要造一座運轉非常正常的、準時的鐘,當我從管理者的崗位上退下來的時候,這個鐘一樣能保持正常的運轉。” “做正大天晴的‘造鐘人’,這是我人生的最大目標。”陶惠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