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跨國夢的現實與追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1:21 中國經濟周刊 | |||||||||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2005年都是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年份,中國的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已經越來越成熟,他們不僅在國內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而且逐漸開始邁上了跨國收購的征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北京報道
中國的企業一直都沒有放棄成為跨國公司的努力。這是11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商務發展論壇上與會者的共識。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0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55.3億美元,同比增長93%。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介紹,國內許多行業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比如家電、輕紡、成衣、食品加工和輕工業企業,以及一些質量價格比有明顯優勢的機電企業,已經通過對外投資,在國外設立了企業和機構,把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原材料和零部件帶到了國際市場,從而形成了跨國經營的供應鏈條。而具有一定技術門檻,具有一定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企業,比如中興通信、華為、海爾、海信、聯想等一批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企業,則通過跨國投資合作經營的方式,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 上工股份的國際收購之路 上工股份在德國成功收購DA公司,這是中國在德國實現跨國收購的最大一個項目,總值3000多萬歐元,同時,上工股份又成功地把這個項目引入到國內,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走出去,引進來”,內外連動發展的案例。 上工股份董事長張敏介紹說,在他們收購合同當中有一個融資的有效接軌問題,也就是原來大股東給DA公司的一筆貸款,為把這個貸款變成中方的股份,在整個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海外資本融資方面,整整耽擱了他們3個月的時間。 張敏覺得,這是一個硬困難,而實際操作上還有很多軟困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個國有企業轉制過來的上市公司,要使自傲的德國人買你的帳,首先在這個收購過程當中必須要符合德國法律,符合德國市場規律的管理制度以及協作的方法,才能夠使它服氣。不僅要有錢,還要有能力來管理這個企業。 中國企業跨國收購遇到的最大困難有三個:首先是融資。中國企業大部分自有資金不足,需要從銀行貸款。而國內銀行對于企業收購企業都在實行很嚴格的審批,這樣容易耽誤收購機會。 第二大困難就是收購之后的整合。上工股份在德國基本上沒有解雇當地工人,就派去兩個管理人員,但管理權已經轉過來了。如果要按照中國那種裁減當地員工的做法,就有可能被德國宣布違規。 第三大困難就是安全問題。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最大的困難就是安全的因素,雖然這個美國的第三大石油公司占美國石油產出的0.8%,占美國石油消費的0.3%,而且這個企業沒有被美國選為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執行者,也沒有向中方提供石油技術或者是服務,所以他本身純粹是市場上的企業。但是美國議會和外資投資委員會最后做出的判斷和決定是拒絕收購。其原因就是安全因素—他們認為有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將來石油的安全。 國際知名公司的經驗 近兩年,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部研究中心和一些大公司一起調查了近30多家世界上跨國公司有名的總部以及在中國的經營狀況,他們發現了一些新的動向,非常值得中國公司在引進來、走出去的時候關注。 該中心主任王志樂說,調查中發現,這些大公司介紹情況時,不光要講這些年他們每年贏利多少,經營的情況怎么樣,還要提供給我們一個報告,比如說西門子公司提供公司責任報告,克萊斯勒提供社會責任報告,德美孚提供企業公民報告。說明這些企業不僅要經營好,還說明他們充分認識到要對社會負責,這不僅是為社會做公益事業,而且要為員工、供應商、客戶等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 跨國公司在這些年提出的新理念,跟早期市場經濟有很大的不同,早期競爭是弱肉強食,現在是合作競爭,過去競爭是你死我活,現在是合作共贏、和諧發展。 跨國公司不是慈善組織,他們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組織,他做這些好像跟盈利沒有關系,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產品競爭上升到到軟競爭階段。而且他們已經開始把這一套理念向中國推廣。中國在向歐洲出口時,歐洲就要求中國的企業要承擔回收責任。如果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做假帳,就要追究CEO、CFO的刑事責任,如果中國企業不接受這樣的標準,恐怕就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王志樂認為,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一些企業中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而這個世界決不會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就對你網開一面。很多中國企業到海外去,以為按照國內的競爭規則把產品價格降下來,把對方搞垮就行。比如溫州企業到了西班牙,把西班牙的鞋廠都搞垮了,但是企業為當地發展做過什么貢獻沒有?如果沒有,當地就覺得你是外來的侵略者,他不會接納你。如果中國公司把對員工生命漠不關心,國外也會認為你這個公司是一個野蠻的公司,甚至要抵制你的產品。 中國還按照市場初期競爭規則進行競爭的時候,全球競爭規則已經變了,所以中國企業在提升硬件的基礎上,還要下工夫提升企業的軟競爭力。 政策環境力促“走出去”戰略 在新形勢下,我國傳統的招商引資做法已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國引進來的重點,已經從引進全球加工制造階段向研發、融投資、綜合物流、運營總部、專業服務、售后服務、國際采購周轉、出口等轉變;從引進內地投資為主向跨國并購和全球資產組合多樣化的階段轉變。 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一直從事中國企業對外走出去,以及提供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工作的政策指導,趙闖副司長說,針對企業走出去,國家一定要建立起促進保障管理服務體系。 在保障方面,主要是通過和外國政府簽訂雙邊經濟合作的協議,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還有其他一些為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創造好環境的機制。此外,建立對境外中資企業機構和人員在生命和財產方面的安全保障機制。 在管理方面,主要是指政府的宏觀管理,而不是計劃經濟意義下的完全審批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要是通過統計制度,境外績效評價和聯合導向制度等等來把握在企業走出去后各項業務發展的狀況,存在的問題,在政策導向上采取一些措施。 在服務方面,政府網站要設立為企業、為社會服務的網頁,提供外國招商項目和信息的服務,提供外國有信譽的中介咨詢機構的名單,提供外國的投資環境和他們自然稟賦與產業結構,能夠和企業走出去很好結合的一些信息。 各個企業在國外經營時會遇到很多問題,企業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但是相當一些問題,特別是涉及到政府層面,乃至政治性問題,就不是一個企業所能解決的了的,這就需要在國外有一個依托。趙闖說,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的戰場是在國外,商務部作為國內的牽頭主管單位,正和其他相關部門緊密配合,構成宏觀管理的架構。并且延伸到中國駐各國的大使館及其所領導下的經濟參贊機構,這樣管理部門和前方結合起來,才能夠為中國企業實現跨國夢提供有力的保障。 張燕生所長提到,支持企業“走出去”應從戰略、體制和政策層面處理好利用國內資金與利用國際資本的關系、產業內移與外移的關系、經濟安全自主與投資準入準出的關系、“走出去”與國內發展的關系。另外,應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制定差別化政策。對已形成一定國際競爭優勢的行業,如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企業,主要是鼓勵它們發展協同競爭力和差異化競爭戰略,而不是“走出去”搞惡性競爭和打價格戰;對資本或資源密集型企業,應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戰略性并購決策機制、人才本地化以及海外資產監督機制等;對具有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企業應給予戰略性扶持,包括風險投資、聯合研發、人員和料件出入境等方面的靈活便利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