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敦煌,已是寒冷透骨,但敦煌鐵路的建設工地上卻是熱火朝天,建設者們的號子聲響徹大地,腳下的鐵軌朝著飛天的故鄉——敦煌一步一步延伸……
敦煌鐵路自今年3月正式開工以來,經過中鐵21局2000多名職工歷時9個月的艱苦奮戰,提前完成了路基、橋涵等施工任務,為實現年底前開通運營創造了條件。
中鐵21局董事長柴順林介紹說,接到施工任務后,在3天時間里,2000名作業人員、560臺施工機械,從西寧、銀川、天水、蘭州集中到工地。帳篷還未支起,推土機、挖掘機、鋪架機已往來穿梭;鍋灶還未壘起,翻斗車、振動碾、電鉆已轟轟鳴響。
早在開工前,工程副指揮長朱昌岳就帶領30多名技術人員、地畝員徒步穿梭于各工點,進行了接樁、復測、定位、放線、選土、編制設計、征地拆遷等準備工作。
四公司第四項目部承擔施工的33公里路基、橋涵施工任務是全線施工里程最長、條件最差、環境最艱苦的區段。這個區段方圓30多公里荒無人煙,不但缺水無電,而且連日常生活、施工用水都要從20公里以外的地方拉運。由于水質堿性太大,加上長時間勞累,14名職工長期忍受著胃痛腹瀉的折磨,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沒有一個人被困難壓倒,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下達的任務。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澆筑完成的一個個墩臺一字排列。昂首挺胸的橋墩、網桿,空中飛架的銀線,線條明快的涵洞……個個都像精美的工藝品。
“莫高窟世界聞名,敦煌鐵路將是一條‘國際鐵路,我們必須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游客。”中鐵21局總經理陳尚貴在開工前就為鐵路建設定下了調子。開工伊始,“開工必優、一次成優、全線創優”的目標就深深地烙在了職工的心里。
底模漏漿是橋涵預制工作的一大通病,項目部3名技術人員組成QC攻關小組,經過反復論證,有效解決了底模漏漿難題。今年4月份,在全線檢查評比中,QC攻關小組受到了建設和監理單位的一致好評,其中有6座大、中、小橋和橋涵被評為“優質示范工程”。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處在“世界風庫”的柳溝站是敦煌鐵路的起始點。這里平均每年有153天刮八級以上大風,最大風速達每秒34米。21局2000多名干部職工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進行路基開挖、矩形管接長、橋梁架設。
項目部副經理王登琴是敦煌線目前唯一的女性項目經理,在敦煌項目部,她還兼任了總工程師的角色,白天和男同志一道,盯在施工現場,哪里在施工,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晚上,她還要挑燈夜戰審查技術交底。
涵接工程是敦煌鐵路建設的硬骨頭,462座涵洞、4920個涵接,4個月的工作量在50天內完成,困難可想而知。項目部不失時機在職工中開展了“涵接工程大干100天”勞動競賽,“土方橋梁沖刺賽”“路基工程決戰決賽”等大規模綜合勞動競賽也此起彼伏。對此,王登琴深有體會:“說實在的,我干了這么多工程,沒有像敦煌線這么艱苦,這么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