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2005中國500家成長型中小企業評價發布 > 正文
 

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17:03 新浪財經

    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12月1日在深圳召開,會議主題為自主創新戰略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科技和資本結合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后股權分置時代的中小企業板創新與發展。

  一項針對2004年我國全部中小工業企業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中小企業近年來取得空
前發展,總體數量顯著增加,獲利能力明顯增強。調查表明,從2001年到2004年的短短三年間,中小企業的各項指標均實現了大跨度提高。其中,新增企業10萬余家,增長了61.05%;總資產規模也上升近六成,而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及利稅總額均翻了一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小工業企業創造的利潤是2001年的近2.5倍,年均增長達34.4%。

  由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經濟部、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社會服務部、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和深圳

證券交易所策劃國際部組成的《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聯合課題組,運用“成長型中小企業評價方法”——GEP評估法,對2004年我國273263家非公有制工業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推出了《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魯志強代表課題組在第四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進行發布。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其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3%,我國GDP的55.6%、工業新增產值的74.7%、社會銷售額的58.9%、稅收的46.2%以及出口總額的62.3%均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而且,全國75%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也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就工業來看,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工業企業273263家,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217409家,全部中小工業企業的資產合計達135823.5億元。2004年中小工業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達132192億元,工業增加值為36853.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7685.7億元,利潤6426.5億元,上繳利稅11784.7億元,解決了5232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據介紹,聯合課題組希望通過實證性調查和分析,能夠整體把握我國中小企業的成長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客觀分析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與地區分布狀況,為各級政府部門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中小企業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成長型企業為中小企業主力軍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型工業企業27.33萬家,其中,成長型企業為16958家,占全部中小企業的比重僅占6.2%,而資產總額比重和銷售收入比重均高達10%。報告特別指出,2004年我國全部中小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57691家,虧損面為21.1%,虧損額高達1416.57億元;盈虧相抵后的實際利潤總額為6426.52億元,其中成長型企業的利潤總額為787.57億元,所占比重高達12.3%。2004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資產占全部工業企業的比重僅為6.1%,但其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就業人數的比重卻分別達到了6.5%、6.6%和8.2%。顯然,成長型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生力軍。

  據介紹,所謂成長型中小企業是指在較長時期內(如5年以上),具有持續挖掘未利用資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整體擴張的態勢,未來發展預期良好的中小企業。

  為方便比較研究,更好地把脈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所在,提出富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按照成長性指數截取16958家成長型企業的前500家為新的樣本,從規模分布、地區分布、行業及所有制分布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

  整體規模緩慢增大,企業之間差距巨大

  成長型企業規模按年銷售收入可以分為五個檔次,即500~5000萬元、5000~10000萬元、10000~20000萬元、20000~50000萬元和50000萬元以上。與1999年相比,2004年處于500~5000萬元區段的成長型企業比重減少了7.83%,而5000~10000萬元、10000~20000萬元、20000~50000萬元和50000萬元以上等四個檔次則相應增加了2.52%、0.97%、2.5%和1.85%,由此可見,2004年成長型企業的規模相對于1999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有一個緩慢增大的趨勢。

  從16958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狀況來看,最大的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11.15億元,最小的只有500.1萬元,兩者相差4,221倍;即使在最佳500家成長型企業中,最大銷售收入企業(55.5億元)與最小銷售收入企業(645.1萬)之間的差距也達到了860倍,這種差距主要是受國家產業政策及行業生產技術經濟特點的影響。平均規模要求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于能源、礦產等基礎性行業,這些行業(除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外)基本都被國家嚴格控制甚至限制,市場準入門檻較高,單個企業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具備足夠競爭優勢;對平均規模要求較低的行業分布則較為廣泛,這類行業大多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競爭比較充分,在規模的要求上也相對較低。

  報告顯示,從規模優勢系數來看,成長型企業的規模成長優勢與企業的規模檔次成逆向關系,銷售收入在500~5000萬之間的中小企業最具規模成長優勢,占全部成長型企業的67.58%,其后依次為5000~10000萬元(2696家,占15.90%)、10000~20000萬元(1579家,占9.31%)、20000~50000萬元(910家,占5.37%)和50000萬元以上(313家,占1.8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最佳成長型的500家企業而言,這一變動趨勢恰好相反,表現為規模越大企業成長的規模優勢系數越高。這表明,在最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中,經營規模越大,成長能力越強(成長指數越高)。因此,在保有成長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大,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獲取規模經濟優勢,依然是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可選擇的路徑之一。

  東部一枝獨秀,地區之間差異明顯

  從地區分布來看,在2004年的全部16958家成長型中小企業中,東部地區(12273家)占72.37%;中部地區(2742家)占16.17%;西部地區(1943家)占11.46%。東部地區企業數量為中西部企業數量之和的2.65倍,地區間的差異比高達1:0.22:0.16。在最具成長性的前500家企業中,東部地區(389家)占77.80%,中部地區(62家)占12.40%,西部地區(49家)占9.80%,東部地區企業數量為中西部企業數量之和的3.5倍,地區間的差異比更高達1:0.16:0.13。

  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福建和河北七個省份,而這七個省份全部為沿海地區,其成長型中小企業數量占到了全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61.81%,其中,僅廣東一省就占到了全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14.77%,而西藏、青海、寧夏、海南、新疆、甘肅、吉林、內蒙古、貴州、江西、黑龍江、陜西、重慶、廣西14個省份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總數也僅僅占14.05%。對比1999年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分布可以發現,廣東、浙江、上海三地所占比重有所增長,其中廣東最為迅猛,比重增加近五個百分點,一舉超越山東、江蘇躍居榜首,而福建亦取代河南成為成長型企業較為集中的省份之一。500家最具成長性中小企業的省份分布則更加不平衡,它們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上海、福建5省,其所占比例為全部500家企業的68%,僅浙江一省就占21%。

  西部地區企業成長迅速

  2004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在銷售額上的差異比約為8.3:1.5:1;利潤額的差異比為9.5:1.6:1;資產總額的差異比為6.9:2:1,東部地區優勢明顯,但與1999年對比可以發現,東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在各項經濟指標上的變化并不明顯,而中西部地區則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尤以西部地區發展最為迅猛。其中,成長型中小企業銷售額占全部成長型企業比重增長了60.13%,利潤額所占比重增長了111%,資產總額所占比重增長了60.67%。從經濟指標的縱向比較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盡管始終同東中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但西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各項經濟指標所占的比重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中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出現放緩跡象,特別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中部崛起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中小企業深受行業成長狀況影響

  從1999年到2004年,成長型中小企業在銷售收入和利潤兩個指標上的表現都有所變化。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如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仍是我國中小企業的優勢產業,而一些規模經營要求高或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如其他采礦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家具制造業等部門中的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則很低。

  從行業優勢系數來看,截至2004年底,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具有成長優勢(企業行業優勢系數大于1)的行業有17個,而在最佳500家成長性企業中具有成長優勢的行業達到了21個,兩組排名中重合的行業共有11個。其中既有高成長性行業,如通用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也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傳統比較優勢產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還有一些新興行業,如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由于其發展的良好前景而具有極強的成長潛力,由此可以看出,行業成長潛力和行業成長狀況對中小企業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

  私營企業比例最高

  從所有制構成來看,全部樣本企業中內資企業(53045家)、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0539家)和外商投資企業(10132家)的比例為5.23:1.04:1;在16958家成長型中小企業中,三者的比例變動不大,約為5.24:1.07:1,三類企業的戶數分別為12153家、2486、2319家;而在500家最佳成長型企業中,三者的比例變動較大,大約為6.67:1.11:1,分別為380家、63家和57家。

  具體到所有制類型,在全部樣本企業中,私營企業比例最高,共有19954家,其比例高達27.07%,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共有12973家,占全部企業數的17.60%,再次是國有企業共7088家,其比例為9.62%。

  為了充分考察我國中小企業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現狀,課題組還選取了3000家樣本企業,對企業的管理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融資環境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作為定量分析的補充納入評估分析系統。相關內容請參見《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