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鄉鎮財政債務沉重 政府對農服務力不從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15:31 《時代信報》

  2004年,重慶市每個鄉鎮平均收入240萬元,而債務高達574.4萬元,是財政收入的2.4倍。如何防止“老賬沒法還,新賬年年漲”,關鍵要在政府體制這個源頭上思考。

  記者 胡勇 報道 黃偉 攝影

  不好說的賬. 2005年11月17日,小雨飄打在窗戶上,模糊了外面的景象。銅梁縣平灘
鎮財政所,所長熊有國的頭從橫著展開的報紙后面露了出來,他讀完了一篇會議報道。

  早在三天前,重慶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鄉鎮工作會議,會議主要內容之一是有效化解鄉鎮負債,要求“確保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數量只減不增”。熊有國明白,此舉意味著,在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時,鄉鎮吃財政飯的人員會“縮水”,政府還債也將提速。

  而對平灘鎮的財政負債狀況,熊有國諱莫如深,“不好說,不便說”。但他肯定鎮政府是有負債的,“這種情況在每個鄉鎮都存在”。平灘鎮黨委書記陳應榮對記者說,平灘鎮的負債在去年底已被縣財政局鎖定,要求只減不增,在2009年以前必須還清。

  據陳應榮介紹,平灘鎮是一個有近五萬人口的農業大鎮。2002年底,平灘鎮還沒有一家規模工業企業,更沒有一個支撐財力的工業骨干項目,為了減輕財政壓力,鎮政府清退了所有超編和臨時人員。并成立了招商工作組。“今年以來,鎮政府共引進24家工業企業落戶,實現了規模企業‘零’突破。”言語間,陳應榮沒有如釋重負之感,“只有農業沒有企業,至多保個不欠債,要徹底還清很難,至今我們也感到債務的沉重。”

  引資還債

  其實,平灘鎮的“沉重”是銅梁縣和重慶市所有鄉鎮負債的一個縮影,債務沉重是縣鄉兩級普遍存在的現象。記者在銅梁縣財政局了解到, 2000年底,銅梁縣縣鄉兩級政府債務達到7.37億元,相當于當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32億元的5.6倍。

  為什么會形成這么高的負債?財政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銅梁縣曾經是“三金”、“三亂”的重災區,歷史上最高負債總額達12.2億元。1999年清理整頓后,形成政府性債務2.93億元。二是教育負債。在“吃財政飯”的窘境下,為了推動當地教育發展,實現“普六普九”和“雙基普實”目標,又形成0.79億元鄉鎮政府性債務。三是在上世紀90年代大辦鄉鎮企業熱潮中,政府承擔企業借款擔保責任達0.79億元。四是道路交通、城鎮建設負債1.84億元。五是農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等政府性債務0.97億元。

  巨額債務長期懸而不還,“這種結果導致政府信用逐漸喪失,一到逢年過節,鄉鎮領導到處躲債、賴債是常事。”財政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的境地下,一些鄉鎮采用干部集資的辦法償還債務,挖東墻補西墻,無錢還債。”

  要還債,錢從何而來?銅梁縣以培植20個“超億破千”企業為載體,初步形成鍶鹽碳素、制革制鞋、建工建材、輕紡服裝、林漿紙、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2001年至2004年實際引進縣外資金達到54.14億元,是前四年的5倍。

  發展為還債提供了可靠財源,2001年至2004年,銅梁縣共償還政府性債務4.98億元,占2000年底債務總額的68.03%。“1999年我們鄉鎮人均可用財力是7600元,2004年已達到17112元,華興、少云兩個鎮4年還債總額分別達到508萬元和661萬元,占自身債務總額的54.5%和50%。”

  到2004年底,銅梁縣33個鄉鎮尚存存債務2.28億元,確定在2009年以前全部還清。

  債務根源

  記者在市有關部門了解到,2004年全市鄉鎮農村經濟總量986億元;負債64.7億元,占區縣總負債的15.7%。

  “鄉鎮財政困難、債務沉重,與農村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公共服務的要求不相適應。重慶市絕大多數鄉鎮是農業鄉鎮,二三產業不發達,財政包干以來縣鄉兩級財政一直存在著不小的缺口,屬吃飯財政,保運轉困難。”市編辦區縣處工作人員叫告訴記者。

  據介紹,2004年,重慶市1126個鄉鎮財政收入27億元,平均每個鄉鎮收入240萬元,而財政支出平均每個鄉鎮515萬元,鄉鎮有53%的財政支出依靠上級財政補助來實現。鄉鎮債務沉重,截至2004年底,全市區縣級債務余額350多億元,平均每個區縣近9億元;鄉鎮債務余額64.7億元,平均每個鄉鎮574.4萬元,是財政收入的2.4倍,有21個區縣的鄉鎮還新增債務8.9億元。

  記者在市政策研究室了解到,鄉鎮債務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與鄉鎮一級政府職責相關的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建設,“普六”、“普九”及基層政權建設等辦公支出,這部分債務支出超過總額的45%;二是政府上項目、辦企業,如鎮辦企業借款和“三金”、“三亂”借款,約占40%。 稅費改革后,雖然中央、市級財政給予了轉移支付補助,由于部分區縣沒有按規定將轉移支付資金全部落實到鄉鎮、村級,存在截留、挪用現象。加之物價因素和各項剛性支出的增加,部分鄉鎮收支矛盾突出,財力拮據,導致鄉鎮和村運轉困難,根本無力興辦公益事業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服務弱化,社會管理力不從心。

  同時,經濟不發達。縣域經濟實力總體較弱,支持鄉鎮工作有限。重慶市大部分區縣仍以農業為主,區縣財政收入總量較小,2004年全市區縣級財政收入143.8億元,支出8132億元,收入占支出比例27%,大量支出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實現。

  分稅制弱化財力

  在一份有關鄉鎮綜合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中,有關部門在調查中發現,分稅制和財政包干制使鄉鎮財力弱化。不可否認,實施分稅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鄉鎮的積極性,但在“條塊分割”的體制下,相當部分從農村汲取的稅費通過“條條”被上級政府部門拿走,另一些鄉村資源則通過逐級“財政包干”及自上而下的分稅制從鄉鎮財政直接流向上級政府,留給鄉鎮政府的法定稅收都是一些分散、小額、難收的稅種。更由于農業鄉鎮財政支出遠遠高于財政收入,且有限財力的分配更容易受權力所支配,所以,這一體制必然使得這些鄉鎮的財政為短缺型財政,甚至由“吃飯型”財政變為“討飯型”財政。

  同時,由于分稅制,上級政府往往將自身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部分或全部轉移到鄉鎮,如義務教育、民兵訓練、計劃生育等純公共產品應當由省級或縣級政府提供,卻通過層層轉移,最后由鄉鎮政府承擔,而鄉鎮又無力承擔,只好轉移到農民或者舉債。重慶市區縣和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分別為45萬人和25萬人,比重為64:36,而所用的財政支出比為72:28,財力還有下劃的空間。

  機制是瓶頸

  市政府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造成鄉鎮負債也是改革不配套使然。他認為,在以前的鄉鎮體制改革中,缺乏上下聯動的改革機制。一方面,區縣政府在機構改革時,將精簡的人員下放鄉鎮,成為最后的接收站,使鄉鎮機構人員被迫膨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鄉鎮機構改革中,區縣政府及部門沒有及時推進職能轉變。雖然原則上不要求機構設置上下對口,但是專項資金、項目等都由上級部門控制,鄉鎮不設立相應部門就可能得不到上級的專項資金和項目。為此,“鄉鎮機構對上仍然保留站所的名稱,出現‘機構名合實不合、機構合并而業務不合并’。”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系博士、副教授彭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鄉鎮政府負債原因復雜,我們不能將責任簡單歸咎于基層官員的素質不高,鄉鎮政府市場信息不全,一些地方經濟底子太薄等因素。應當思考的,是造成現在局面的體制源頭。

  對于目前鄉鎮政府負債運作的問題,應當通過財政手段、市場手段等方式,根據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逐步解決。而如何防止“老賬沒法還,新賬年年漲”,關鍵還要在政府體制這個源頭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現在,政府到了考慮行政成本的時候,重慶無疑走在了前面。”他認為。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