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溫州的草根金融是否存在積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4日 00:35 東方早報 | |||||||||
早報浙江專稿 徐益平 盡管外界對溫州民間金融市場褒揚有加,但身為“局中人”的溫州官方卻“冷暖自知”。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日前出爐的一份研究報告披露,曾在溫州民營經濟發展中居功至偉的民間金融搖身一變,已成為掣肘該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因素。報告呼吁,應改造和提升溫州傳統的民間金融市場,“適當放棄對自發性金融結構變遷的迷信
這份名為《區域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比較研究———以溫州、蘇州為例》的報告,通過以溫州和蘇州為研究樣本區域,首度詳細揭示了溫州草根金融的短板。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人士介紹,選擇蘇州為比較參照系,是因為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大經濟模式,發展路徑迥異:前者發展初期主要依靠企業內源融資和民間金融市場,上世紀90年代后正規金融成功介入;后者發展前期主要依靠集體經濟、基層政權與國家金融的合作,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大量引入外資。 報告顯示,在兩種模式的作用下,溫州和蘇州各自結出的果實反差強烈。蘇州在原有的紡織、輕工工藝等制造業產業基礎上,培育了IT產業、機電、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家電和新材料等6大支柱產業,成為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業城市,且40%為高新技術產業;而溫州支柱產業仍停留在鞋革、服裝、工業電器、塑料制品、印刷等傳統產業上,工業產值中高新產品產值占比僅5%。 溫州的產業困境不言自明。對于成因,溫州人行認為:“這種產業格局與區域金融結構不無關系”,特別是溫州多年來民間金融所占份額較大、正規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后的金融結構,“雖然在改革初期發揮了重要的金融深化作用,但到現在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制約因素”。 該行進而對民間金融之于產業結構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報告分析,溫州民間金融具有分散性的特點,同時是一種組織化程度較低的金融形式,難以形成較大的資金借貸規模。受資金因素限制,溫州企業只能選擇設備少、投資小、上馬快、投資回收期短的“短平快”投資項目,因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的產業產出格局。而且,民間金融作為一種傳統服務,很難提供產業技術創新投資所需的金融工具創新和大規模融資支持,影響了產業技術結構提升。 另一方面,溫州官方在一些領域可以限制民間金融的進入,但一般不能直接引導后者的投向,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政府有產業升級的規劃,卻不掌握民間金融資源;而民間金融注重短期效益回報,往往并不按照政府規劃投資產業升級項目,民間金融對產業升級的作用基本上是被動的。 相比之下,依靠“經濟能人和政府資本、銀行資本相結合模式”發展的蘇州企業則不然,可以生產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更強的融資風險承受能力,并且蘇州金融對產業發展表現出更強的供給引導性。 據此,溫州人行認為,在民間金融市場的作用發揮極致之后,“溫州倒應該向蘇州模式汲取長處,適當放棄對自發性金融結構變遷的迷信和依賴,而加大強制性變遷的目標選擇和引導力度”。 在報告中,溫州人行課題組提出的具體建議是:改造和提升傳統民間金融市場,逐步消除金融結構的二元化,采取如民間借貸契約的票據化、允許企業集團內部財務公司進行資金調劑和內部集資、設立信貸組織和社區銀行等措施,提高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組織化和機構化,實現傳統金融向現代金融并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