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宏觀調控成效明顯 五成企業家認為經濟熱度降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4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經過一年多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運行中以投資增長過快、煤電油運資源瓶頸約束加劇為主要特征的不穩定、不健康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宏觀經濟呈現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經濟運行也受到一些新的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如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持續飆升,我國部分地區房地產價格出現過快上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造成貿易摩擦加劇、企業利潤增長明顯趨緩等。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近期對3511位企業經營者進行了問卷調查。

  熱度明顯降低 總體處于常態

  一、宏觀經濟運行趨于正常

  經過宏觀調控,當前經濟運行“熱度”明顯降低,總體運行處于正常狀態,部分企業經營者擔心出現偏冷跡象。

  本輪宏觀調控對政府投資具有比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民間投資的影響不大。

  1.經濟“熱度”明顯降低

  2004年以來,經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投資急劇膨脹為特征的經濟過熱跡象得到明顯控制,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平穩增長的態勢,這一成效也得到了企業經營者的認同。關于當前經濟運行的“熱度”,調查結果顯示,2.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過熱”,25.9%認為“偏熱”,比重分別比2004年降低2.9個百分點和18.3個百分點,基本回到2003年的狀況;49.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正常”,比2004年提高15個百分點;認為“偏冷”的比重為14.9%,比2003年、2004年分別高4.6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經營者認為,經過宏觀調控,當前經濟運行“熱度”明顯降低,總體運行處于正常狀態,部分企業經營者擔心出現偏冷跡象。

  2.政府投資平穩回落,消費需求不足有所緩解,出口保持強勢增長

  為了從需求結構分析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本次調查涉及了企業經營者對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狀況的判斷。

  從投資需求看,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政府投資需求“很旺”、“較旺”的企業經營者超過四成,比2004年的相應比重低10.1個百分點,認為“合適”的比2004年增加近10個百分點;認為民間投資“很旺”、“較旺”的企業經營者占44.5%,比2004年少2.4個百分點,認為“合適”的比2004年增加5.9個百分點,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的比2004年少3.5個百分點。調查表明,本輪宏觀調控對政府投資具有比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民間投資的影響不大。

  從消費需求看,調查結果顯示,27.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消費需求“較旺”或“很旺”,與2004年基本相同;37.7%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比2004年減少5.6個百分點;35%認為“合適”,比2004年增加4個百分點。調查結果表明,近兩年來消費需求不足現象處于不斷緩解的過程當中,不過仍有近四成的企業經營者感覺消費需求不足,表明對啟動消費的期待。

  從外貿出口需求看,調查結果顯示,四成企業經營者認為出口需求“較旺”或“很旺”,比2004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25.5%認為出口需求“合適”,與2004年基本相同;33.6%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比2004年減少7.6個百分點。關于企業的出口形勢,與2004年相比,36.3%的企業經營者反映企業出口量“增加”,41.3%認為“持平”,22.4%認為“減少”,認為“增加”的比認為“減少”的多13.9個百分點。調查結果表明,今年以來我國出口需求繼續升溫,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斷加強。

  二、外資和民營企業出口動力強勁,貿易摩擦對部分行業影響較大

  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出口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對經濟快速增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引起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等問題。

  目前的人民幣小幅升值對企業出口整體影響不大,企業對迄今為止的匯率改革基本上還是適應的。

  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國的對外貿易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近兩年(2003年、2004年)進出口總額年增長率分別高達37.1%和35.7%,今年1-8月為23.5%,其中出口達到32.2%的高增長,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出口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對經濟快速增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引起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等問題,為此本次調查著重了解了我國企業出口情況及相關方面的問題。

  1.外資和民營企業出口動力強勁

  從企業產品出口的情況來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產品出口的企業的比重已接近一半。

  在有產品出口的企業中,從出口額比重看,近三成企業的產品出口額占全部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基本上屬于出口導向型企業;四成企業出口比重在10%以下;超過三成在10%-50%之間。從企業經濟類型看,半數以上的外資企業出口額占其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民營企業接近三成,而國有企業為一成左右。調查表明,外資企業因其自身的國際背景具有明顯的出口導向傾向;民營企業海外拓展勢頭強勁。

  從地區分布看,企業出口狀況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其中東部地區54.2%的企業有產品出口,中、西部地區有產品出口的企業比重分別為33.2%和30.6%;與2004年同期相比,有40.7%的東部地區企業出口量“增加”,比“減少”的多18.9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出口“增加”的不到三成,與出口“減少”的比重相差不大。

  2.中外貿易摩擦對部分行業有較大影響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總量的迅速擴大,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今年以來歐美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對企業產品出口有影響,其中認為“影響很大”和“影響較大”的分別為3.5%和11.2%,認為“略有影響”的為35.2%。分行業看,認為“影響很大”或“影響較大”的比重較高的主要包括化纖(50%)、紡織(46.2%)和服裝(31.2%)等行業。貿易摩擦對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機械、電子、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出口廠家影響不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沒有影響”。

  3.目前的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產品出口整體影響不大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正式宣布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并于當日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此項措施對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如何引起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有產品出口的企業,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企業經營者認為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產品出口“沒有影響”或“略有影響”,其中20.5%認為“沒有影響”,56.9%認為“略有影響”;認為“影響較大”或“影響很大”的僅略超過兩成。由此可見,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人民幣小幅升值對企業出口整體影響不大,企業對迄今為止的匯率改革基本上還是適應的。

  不過,不同行業所受到的影響程度有較大差距。調查結果顯示,受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出口對價格較敏感的紡織、服裝企業,其認為“影響很大”或“影響較大”的比重在40%左右。

  三、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不同類型的企業景氣狀況呈現較大差異,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好于中西部地區;大型企業好于中小型企業。

  1.總體情況良好,地區、規模、行業間差異較大

  關于企業目前經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44.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42.6%認為“一般”,13%認為“不佳”,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31.4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與2004年的水平大體相當,表明企業總體上繼續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

  與前兩年類似,不同類型的企業景氣狀況呈現較大差異,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好于中西部地區;大型企業好于中小型企業。

  從不同地區看,調查結果顯示,東部地區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34.9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分別為27.2個百分點和25.2個百分點,前者比后者多7-10個百分點。

  從不同規模看,調查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48.1個百分點,中型企業多33.3個百分點,小型企業多22.3個百分點。

  從不同經濟類型看,今年的外資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于內資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42.4個百分點,比內資企業平均多10個百分點以上。

  從不同行業看,今年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差異明顯,與2004年比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調查結果顯示,采掘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制造業中造紙、化工、橡膠、機械、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行業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35個百分點以上。與此相反,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房地產企業當前經營狀況明顯差于2004年,認為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經營者比認為“不佳”的多21.9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結果少14.7個百分點;鋼鐵行業也由2004年的52.6個百分點降為目前的25.4個百分點。

  2.產銷平穩增長,庫存基本合理,但產品價格下跌面擴大,成本普遍上升,盈利略受影響

  關于企業目前的產銷形勢,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的生產(服務)量、銷售量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分別多29個百分點和26.7個百分點,與2004年同期的調查結果大體相同,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

  從庫存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72.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庫存“正常”,13.9%認為“高于正常水平”,13.8%認為“低于正常水平”,與2004年的情況基本相同。

  從產品銷售價格情況看,近四成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價格下跌,比認為價格上升的比重高14.2個百分點,明顯高于2004年2.5個百分點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場競爭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市場的需求并不樂觀。分行業看,反映今年產品銷售價格上升的主要是:采掘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行業;制造業銷售價格則普遍下滑。

  與此同時,由于受能源漲價等因素的影響,75.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成本上升,比認為成本下降的多69.3個百分點。

  在成本普遍上升、價格下跌面擴大的擠壓下,企業今年的盈利情況受到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一半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盈利“低于正常水平”,比認為“好于正常水平”的多40個百分點,另有44.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盈利處于“正常”水平。

  3.對企業現狀比較滿意

  關于企業對當前現狀的滿意程度,調查結果顯示,45.3%的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現狀表示“滿意”,其中1.7%“非常滿意”,43.6%“比較滿意”;29.9%認為企業發展情況“一般”;24.8%表示“不滿意”,其中21.4%“不太滿意”,3.4%“很不滿意”。表示“滿意”的比表示“不滿意”的多20個百分點以上。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總體來看,企業經營者對當前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還是相對比較滿意的。

  四、未來走勢預期樂觀

  1.訂貨情況正常

  盡管面臨成本普遍上升、價格下跌面擴大的形勢,企業經營者仍對未來表現出樂觀的預期。

  從作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企業訂貨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61.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企業訂貨處于“正常”水平,12.1%認為“高于正常水平”,認為“低于正常水平”的為26.3%。

  關于下期企業訂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38.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訂貨將“增加”,42%認為“持平”,19.5%認為會“減少”,認為“增加”的比認為“減少”的多19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表明,無論從當前還是從預期情況看,企業訂貨情況均處于正常狀態,有利于經濟運行的穩定。

  2.從業人數保持增長

  從從業人數的安排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34.4%的企業經營者計劃在近期“增加”企業的從業人員,50%計劃“不變”,15.6%計劃“減少”,計劃“增加”的比計劃“減少”的多18.8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2004年多8.3個百分點,表明企業經營者擴大生產規模的愿望。不過不同經濟類型企業從業人員計劃有明顯差異,民營企業增加從業人員的愿望比較強烈,40.7%計劃“增加”從業人數,比計劃“減少”的多28.9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多達37.1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僅18.8%計劃“增加”從業人員,比計劃減少的反而少6.3個百分點。調查表明,民營企業已成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

  3.投資信心較強

  從投資計劃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58.5%的企業經營者表示未來計劃投資額將“增長”,13.8%表示會“減少”,表示“增長”的比表示“減少”的多44.7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結果高5.7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明顯高于國有企業。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營企業計劃增加投資,比計劃減少的多49.3個百分點,國有企業計劃增加投資的比計劃減少的多30.1個百分點,兩者相差19.2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仍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關于企業有投資意向的地區,調查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為首選的地區,選擇比重為35.1%;其次為西部地區,選擇比重為28.7%;其他地區按投資意向的選擇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區(20.2%)、“環渤海”地區(17.4%)、“珠三角”地區(17.3%)和東北老工業基地(11.5%)。其中,42.3%的東部企業選擇“長三角”為首選的投資地區,選擇其他地區的比重差異不大;中部地區企業主要選擇中部地區(35.3%)、“長三角”地區(27%)和西部地區(26.3%)為計劃投資的地區;西部地區企業則非常集中地選擇西部地區為計劃投資的地區,選擇比重達65.3%,選擇其他地區比重較大的是“長三角”地區(20.4%)。

  4.未來預期樂觀

  關于未來的企業經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3.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四季度企業經營狀況將“好轉”,57.7%認為“不變”,8.4%認為會“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25.5個百分點,與2004年大體相當。

  分經濟類型看,民營企業對未來預期更樂觀一些,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29.8個百分點,這一數字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則多12.8個百分點。尤其是私營企業,對未來的樂觀程度更高一些,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39.1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制造業中的食品、服裝、化工、醫藥、橡膠、塑料、電子等行業的預期比較樂觀,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30個百分點以上。

  行政干預有所減少 資源瓶頸制約嚴重

  一、企業生產經營外部環境趨于改善

  前些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政府行政審批手續有所簡化,辦事效率有所提高,行政干預有所減少。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瓶頸約束也越來越顯著。

  1.基礎設施環境進一步改善,環境污染趨于好轉

  前些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調查結果顯示,60.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企業經營所在地的基礎設施環境比2004年“好轉”,33.4%認為“未變”,僅5.8%認為“惡化”,認為“好轉”的比認為“惡化”的多55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西部地區企業經營者認為2005年所在地區基礎設施好轉的比重高達66.6%,比東中部地區高出6個百分點以上,說明近年來中央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關于環境污染情況,調查結果顯示,16.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所在地區企業的總體污染排放“明顯減少”,37%認為“有所減少”,40.1%認為“基本未變”,只有6.3%認為“污染更嚴重”。調查表明,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治理生產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效,污染排放呈減緩趨勢。

  2.政府行政審批手續有所簡化,辦事效率有所提高,行政干預有所減少

  關于政府辦事效率,調查結果顯示,40.2%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有所“提高”,46.3%認為“未變”,13.5%認為“降低”,認為“提高”的比認為“降低”的多26.7個百分點。

  具體到政府行政審批手續過多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40.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情況有所“好轉”,47.9%認為“未變”,11.7%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28.7個百分點。

  關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經營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50.2%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情況有所“好轉”,42.2%認為“未變”,7.6%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42.6個百分點。從不同經濟類型看,民營企業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46.9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多15.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相對來說有更多的經營自由度。

  3.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信用環境、法制環境有待改善,融資難亟待解決

  關于市場秩序,本次調查涉及了地方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外部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等問題。

  關于地方保護現象,調查結果顯示,31.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有所“好轉”,60%認為“未變”,8.2%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23.6個百分點。

  企業產品在外地銷售時是否遇到行政限制直接反映地方保護的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77.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沒有遇到限制,22.3%認為曾遇到過行政限制。分地區看,企業產品在東部地區銷售受到的行政限制明顯少于中西部地區。從具體的限制措施來看,調查結果顯示,相對較多的是“需辦理不同于其本地產品的審批手續”和“實行不同的質檢、技檢標準”,選擇比重分別為42.9%和38.2%;其他措施按選擇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額外收費或實行不同的稅費標準”(27.8%)、“禁止或限制入境和銷售”(23.5%)和“遇到不同于其本地企業的價格限制”(17.3%)。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情況,調查結果顯示,32.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59.8%認為“未變”,7.4%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25.4個百分點。

  關于外部信用環境,調查結果顯示,28.9%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54.3%認為“未變”,16.8%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12.1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調查結果減少4個百分點。

  關于保護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法制環境,總體來看,企業經營者認為滿意的略占多數。調查結果顯示,44.6%認為當前保護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法制環境令人“滿意”,其中43.9%認為“比較滿意”、0.7%認為“非常滿意”;36%認為“不滿意”,其中28.9%認為“比較不滿意”,7.1%認為“非常不滿意”;19.4%認為“說不清”;認為“滿意”的僅比認為“不滿意”的多8.6個百分點。

  不同地區企業經營者對當地保護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法制環境的滿意程度差異明顯,東部地區認為“滿意”的比重相對較大,為47.7%,比認為“不滿意”的多15.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認為“滿意”的為41.9%,比認為“不滿意”的少0.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認為“滿意”的只有37.3%,比認為“不滿意”的少4.1個百分點。調查表明,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在促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亟待完善保護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法制環境。

  關于公平國民待遇,調查結果顯示,23.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63.6%認為“未變”,13.3%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9.8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調查結果減少10.9個百分點。

  關于市場準入限制,調查結果顯示,3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58.1%認為“未變”,7.9%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26.1個百分點,比2004年的調查結果減少7.1個百分點。調查表明,過去的一年,在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實現公平國民待遇方面,取得的進展與企業經營者的期望尚有不小的距離。

  在所選14項關于企業外部環境變化的判斷中,企業融資環境是惟一一項企業經營者認為“變差”的比重高于“好轉”的比重。選擇“變差”的占35.7%,比選擇“好轉”的多22個百分點。超過一半(54.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當前資金“緊張”,比認為“寬裕”的多49.2個百分點,與2004年的情況差不多,比2003年的情況趨緊。

  4.技術創新、出口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

  企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有良好、寬松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技術創新和國際市場的拓展方面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關于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調查結果顯示,4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52.7%認為“未變”,6.3%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34.7個百分點。

  關于對企業產品出口提供服務方面,調查結果顯示,32.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比2004年“好轉”,62.1%認為“未變”,5.2%認為“變差”,認為“好轉”的比認為“變差”的多27.5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社會對企業在技術創新、出口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5.資源瓶頸制約依然嚴重,企業經營方式亟待轉化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瓶頸約束也越來越顯著。始于2004年的宏觀調控旨在控制經濟呈現過熱的趨勢,并力圖通過轉變增長方式來緩解資源壓力。從一年多以前鋼材市場及“煤、電、油、運”普遍緊張的情況看,目前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宏觀調控,鋼材市場緊張狀況明顯趨于緩和,近一半(48.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鋼材市場的緊張狀況“趨于緩和”,37.9%認為“變化不大”,僅6.3%認為“更加嚴重”。

  電力有趨于緩和的跡象,27.7%認為目前電力緊張狀況“趨于緩和”,45.8%認為“變化不大”,25.3%認為“更加嚴重”。

  成品油及煤炭緊張狀況有增無減,其中,40%認為目前煤炭緊張狀況“更加嚴重”,只有12.1%認為“趨于緩和”,36.8%認為“變化不大”;67.9%認為目前成品油緊張狀況“更加嚴重”,只有4%認為“趨于緩和”,23.3%認為“變化不大”。

  鐵路運輸與2004年的緊張情況相比變化不大。

  事實上,目前的資源瓶頸壓力與企業粗放的經營方式密切相關。從企業單位產出的資源投入情況看,過去一年里,企業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沒有明顯進展。調查結果顯示,與2004年相比,34.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單位產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10.2個百分點;34.8%認為單位產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近20個百分點;19.3%認為單位產出的用水投入“增加”,與認為“減少”的大體相同;33.3%認為單位產出的人力投入“增加”,比認為“減少”的多9個百分點。以上結果表明,當前企業發展中的粗放型特征還是十分明顯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亟待提高,企業經營方式亟待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企業經營者對宏觀經濟政策和改革的評價及建議

  1.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松緊度比較合適,略顯偏緊

  經過一年多的宏觀調控,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明顯得到緩解,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形勢。與此同時,由于消費品價格漲幅的持續下滑,企業利潤增長速度的連續放慢,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應做適當調整以防出現可能的通貨緊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企業經營者也從自身的角度對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松緊程度進行了評價。調查結果顯示,36%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偏緊”,41.2%認為“合適”,22.8%認為“偏松”,認為“偏緊”的比認為“偏松”的多13.2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總體來看,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比較合適,略顯偏緊,應在繼續保持目前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適時適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對房地產調控成效持肯定態度,同時預期房地產價格穩中趨升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采取多項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區不斷飆升的房地產價格引發的房地產熱。企業經營者對房地產調控的成效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成效最明顯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產開發貸款”和“限制新房轉手交易”,認為措施有效(“非常有效”+“比較有效”)的比重分別為89.1%和83.9%;其次是“開征房地產稅”和“增加信息透明度”,認為有效的比重分別為80.1%和76.7%;再次是“提高房貸利率”和“增加土地供應”,認為有效的比重分別為71.9%和67.8%。

  盡管房地產調控已取得明顯成效,多數地區企業經營者仍預期房地產價格呈上升趨勢。調查結果顯示,53.6%預期2006年所在地區房地產價格將“上升”,34%預期“持平”,12.4%預期“下降”,預期“上升”的比預期“下降”的多41.2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中西部地區企業經營者預期所在地區房地產價格將上升的比重分別為61.3%和60.5%,明顯高于東部地區的48.8%。其中,超過四成的上海地區企業經營者預期本地房地產價格將下降,比認為上升的多16.8個百分點。調查表明,根據企業經營者的判斷,總體來說多數地區房價仍呈溫和上升趨勢,而部分前一時期房價上漲過快的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可能進入調整階段。

  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實需求,本次調查還了解了企業經營者所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住房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83.4%的企業經營者反映其熟悉的人當中最近一年內購買了住房,其中80.4%的被購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1.6%用于“出租”,8%處于“閑置”狀態。調查表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有著比較旺盛的現實需求,買房投資或投機的比重并不高。房地產業仍將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強有力的推動力量。

  3.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股權分置改革謹慎樂觀,期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并在壟斷性行業改革及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圍繞著市場化、法治化的各項改革逐步進入關鍵時期。本次調查請企業經營者對目前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進行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認為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顯高于認為“尚未見效”的,表明企業經營者對改革成效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對于各項改革,按企業經營者評價高低,即“效果很好”與“效果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進民營企業發展(34.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29.8%)、政府職能轉變(29.4%)、產權制度改革(28.7%)、國有企業改革(24%)、土地制度改革(21.4%)、投資體制改革(20.7%)、財稅體制改革(15.9%)、金融體制改革(15.4%)和壟斷性行業改革(10.9%)。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51.7%)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壟斷性行業改革尚未見效,四成左右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尚未見效。

  為解決長期以來制約

資本市場發展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的“股權分置”問題,決策部門今年4月以來逐步推出了股權分置的改革方案。對于此項改革是否能解決股市的基本問題,調查結果顯示,3/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一定程度上可以”。不過,完全肯定地認為能解決股市基本問題的企業經營者比重只有3.1%。調查表明,企業經營者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當請企業經營者提出當前最緊迫的三項改革時,與2004年的調查結果類似,2/3以上的企業經營者首選政府職能轉變,表明企業經營者對政府職能轉變在當前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企業經營者認為其他幾項緊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37.5%)、金融體制改革(32%)、壟斷性行業改革(30.9%)、財稅體制改革(30.2%)、產權制度改革(25.7%)和促進民營企業發展(25.3%)。與2004年調查結果相比,壟斷性行業改革的緊迫性上升了10.7個百分點,表明企業經營者對打破壟斷的迫切期待。從不同經濟類型看,民營企業更關注金融體制改革,認為其具有緊迫性的比重近四成,比國有企業多24.5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則更關注產權制度改革,認為其具有緊迫性的比重高達42.3%,比民營企業多25.6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金融體制改革直接關系到民營企業最關注的融資問題,直接關系到資本要素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成熟,確實亟待取得突破;而產權制度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對于從數量上來看不斷減少,但從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來看仍舉足輕重的國有企業來說,更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本次調查是由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的第13次全國性企業經營者年度跟蹤調查)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54,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