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標會夢魘揮之不去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3日 16:53 新民周刊

  民間潛行的標會苗頭仍應引起相關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重視。溫州人不會將閑散資金放在家里睡大覺,但是銀行利息偏低,股市不振,因此,當一些打著高利率幌子的標會出現時,對民眾就會形成一定吸引力。

  撰稿/楊 江(記者) 呂明合

  有人為“會”招魂

  礬山鎮數千個大小標會如何在政府部門眼皮下最終演變成一個由全鎮人參與的“烏托邦”鬧劇,個中緣由令人深思。但是談起剛剛公審的礬山會案,一些礬山鎮外的溫州人看起來并沒有多大的震撼,即便那么多人已傾家蕩產,一些人仍堅信,礬山會案只是極個別的特例。

  有人告訴記者:“其實,溫州各縣和礬山會案差不多規模的標會有很多。”有人透露,礬山垮會的同時,在隔壁的龍港鎮就藏著一個比礬山更大的“會”。

  “會”似乎伴隨著大多數溫州人發家致富的過程,在溫州鰲江以南的“小江南”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抬會的經歷,買房沒錢要抬會,結婚沒錢要抬會,開店辦廠子缺錢,也要抬會。

  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起初,“會”帶有互助的性質,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溫州農民洗腳上田,創辦自己的小企業,但一方面農民們“一窮二白”,另一方面,國家又無多少資金扶持,他列舉了一個數據:從建國初期至1980年代初,中央在溫州的投資只有區區6.5億元。

  白手起家的農民無法從銀行機構獲得充足的創業貸款,這種情況下,溫州人重拾在當地流傳甚廣的民間融資手段,那就是“合會”,也可以美其名曰“民間金融互助會”。

  在1980年代初,“會”將成千上萬個農民的微薄資金聚少成多。這種民間的互助方式解決了一時的資金短缺,很多溫州人借此實現了原始積累。

  周德文說,據保守估計,如今溫州民間借貸的總量少說不下500個億,促進會曾做過調查,溫州30萬家中小企業,到目前為止,仍有70%的企業主要資金來源依賴民間借貸,沒有借過高利貸的幾乎很少,許多企業做大后,依然喜歡既用銀行,也靠民間的“兩條腿”走路的融資方式。

  因此,在礬山連環會案發生后,甚至有人抱怨:“會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打是肯定打不掉的。銀行不肯貸款給我們,這么多人要做生意要錢,不靠會,靠什么?!”

  慘痛的歷史教訓

  不過,在礬山不少群眾眼里,標會確實帶給了他們傳銷般的夢魘,發生在那里的一幕很容易就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1986年。這一年,溫州市下屬的樂清縣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央的“抬會”大案。近20年后的今天,不少人的評價依然是:那是一場徹底的災難。

  1986年,“抬會”在溫州尤其是樂清開始抬頭,當時民間借貸利息很高,據統計,那時候溫州各種“會”總會員多達30萬人,非法吸納會款10億元人民幣。

  當時樂清受災面積最廣。受高利率的誘惑,從干部到村民,只要手中有閑錢,就會爭先恐后地往大小會首家中送。

  一位老者回憶,會頭收錢,先在墻兩頭放著,不出兩個時辰,兩頭的錢就會連在一起,一個上午整面墻就堆滿了,到晚上,一個房間都堆滿錢,連腳都插不進。

  還有人親眼看見人們將錢放在籮筐內,上面蓋著菜葉,趁天黑挑著送到會首家。當時在人們看來,會首收了自己的錢,就是給了天大的面子,那是會首給你賺利息的機會,是天上掉餡餅。

  20多年后,人們還記得一對名叫鄭樂芬與蔡勝南的農民夫婦。如果給溫州“抬會”出一部史鑒,他們當是“受之無愧地要在里面記上一筆”。

  1985年9月,這對夫婦組織了一個“平會”,一個月后又轉為了高利潤為誘餌的“抬會”,規模很快壯大。1986年3月,政府取締該抬會時,發現已經有中小會首427人,會員遍及溫州全市,并遠至江蘇、山東、新疆等地。

  該“抬會”經營金額為1.22億元。1985年,萬元戶還是普通百姓的夢想,這個數字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一對農民夫婦能玩轉1億多元資金,中央為之震驚。鄭樂芬后來被以投機倒把罪判處死刑,蔡勝南則得了個無期徒刑。

  今天在礬山的這一幕與1986年樂清的一幕是何等地相似。與樂清相比,礬山鎮還是幸運的,盡管一個鎮鬧得雞犬不寧,但好歹沒有鬧出人命,但當時的樂清就“慘不忍睹”了。許多樂清家庭妻離子散,一些人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端起農藥就喝。成千上萬的人發了瘋似地沖到會首家討債,甚至采用綁架人質、非法拘禁等手段。會首跑了,會員就搶他們家東西,有人搶了條被子,據說發現被子里竟夾著幾千元錢。搶晚了的,只好將會首家兩扇門拆下一邊哭著一邊扛著走。

  數據顯示,短短3個月里,溫州全市有63人自殺,200多人潛逃,近1000人被非法關押,8萬多戶家庭負債累累,傾家蕩產。這場“抬會”災難的余波經過溫州政府多年的努力,才在1992年才基本平息。

  “標會”從未消失

  原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溫州知名經濟學家馬津龍教授介紹,“抬會”的危害在溫州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人們談起“抬會”,還是會說,“那是騙人的東西,會死人的。”

  抬會一時銷聲匿跡,但標會這些年一直在溫州民間存在。事實上,不少溫州人對標會都是愛恨交加的心態。溫州人炒房、炒煤一定程度上也借助了標會。非但如此,他們還將標會的模式帶到了國外。

  七都島是溫州知名的僑鄉,90%以上的家庭都有直系親屬在國外。

  七都人在美國組織的標會叫自助會或者互助會,約定的本金往往在一兩千美元,人數在六七十人左右。60個人的標會,每個月開標一次,需5年完成一個循環,有時候一次就可以籌集幾十萬美元,誰有急用就可以先取得會款。

  周德文在美國考察期間曾目睹了一名七都人靠標會發家的過程。“這個朋友剛到美國時很窮,每天給人家開車送菜為生。他沒有住所。一些已經立足了的老鄉就為他組織了一場標會。”

  通過標會,周德文的朋友立即獲得了一筆可觀的現金,買了一棟三層的洋房,自己只住一間,其余出租用來償還會款。后來,在美國的七都島人又以標會的形式給他籌集了一筆創業資金,然后有貨物的溫州人賒貨給他,有店鋪的借店鋪給他。

  沒幾年,這位朋友就擁有了一套房子和自己的公司,這種“借雞下蛋”的神效令周德文很感慨。

  周德文說,不少七都人就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出國,購房、立業。

  對此,馬津龍提醒,這種標會的組織目的是互助并非營利,且多是熟人之間進行,因此與礬山連環標會有本質區別,對那種利率高、涉及人員廣的標會一定要保持警惕。

  值得重視的是,在一些地區向溫州模式學習的時候,溫州“會”的形式還被沿襲到了鄰近地區。不久前,奉化溪口鎮披露了兩年前一個涉及數億元的標會大案。

  與礬山鎮類似,溪口鎮的會首和會腳從小會標來幾萬元,參加十萬元會,再從十萬元會標來幾十萬元,去參加百萬元會,形成了一張巨大的連環網。只不過,與礬山不同的是標來的錢大多被用于投資,標會一度成為溪口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2003年9月,幾個會首到澳門、緬甸賭博導致資金短缺后外逃,溪口標會資金鏈斷裂,標會隨即接連崩盤,透支現金的會首和會腳紛紛逃離,據說,溪口至少六成家庭參與了標會,損失慘重的家庭達上百萬元。

  此案導致16名會首入獄。而溪口的許多建設項目停工,當地經濟元氣大傷。

  2004年5月,與溫州相鄰的

福建寧德也遭遇了大規模會案。截至2004年7月15日,共查實會首225人,參與標會人員 27883人次,涉及金額約9億元。

  馬津龍說,礬山連環標會案給了溫州人一次類似當年“抬會”風暴的警醒,但民間潛行的標會苗頭仍應引起相關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重視。

  他認為,溫州人不會將閑散資金放在家里睡大覺,增值的欲望很強,但是銀行利息偏低,股市不振,因此,當一些打著高利率幌子的標會出現時,對民眾就會形成一定吸引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