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銀背故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3日 16:52 新民周刊

  溫州民間放貸的主要角色并非“地下銀行”,而是至今仍活躍著的“銀背”。“銀背”和“會”密不可分。大部分的銀背,往往也是鎮上有名的大會頭。除了收取零散的資金,他們更多時候以做會的方式聚攏資金。

  撰稿/呂明合 楊 江(記者)

  不少溫州私營企業主口中的“民間借貸”和“高利貸”,指的是“地下銀行”。“地下銀行”客觀存在,可要找到他們卻不容易,記者多次試圖找到“行長”,無奈私營企業主都“恪守誠信”,不愿意幫記者引見與他們發生過或正在發生“業務關系”的“地下銀行”,連一點蛛絲馬跡也不肯透露。

  不過,溫州民間放貸的主要角色并非“地下銀行”,而是至今仍活躍著的“銀背”,所謂“銀背”,就是“整天背著錢走東走西的人”。

  “銀背”其實就是借貸雙方的中介性質,很多企業資金短缺,第一個想到找的就是銀背,正是通過他們,包括接受我們采訪的那些資金緊缺的企業主與手頭有大量余資想放貸的人取得了“聯姻”,而“銀背”從中抽取好處。

  要找“銀背”并非難事。他們本身都是在當地有聲望的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連村中的小學生都可以告訴你誰是“銀背”。

  林三畏就是這樣一個人。“只要有合適的利息,幾天內我就能給你弄到幾百萬元!”51歲的林三畏(化名)語氣平和。他,其貌不揚,1米67的個子,穿著一套藍色廉價西裝,怎么看,也不像個能輕而易舉調動幾百萬元現金的大款。

  他的家在蒼南巴曹鎮,這是溫州有名的漁港,北面是號稱“中國第一農民城”的龍港鎮,一度占據全國

商標徽章生產半壁江山的金鄉鎮和商業發達的錢庫鎮,則從另兩面緊緊包圍著這個小鎮。

  “銀背”并非人人能當。除了要有別人看得見的房子、店鋪等固定財產,民間的好口碑和豐厚的人脈也很重要。林姓是當地的大姓,林三畏的族人遍布各地,他在鎮上有兩座臨街的四層樓房,就在鎮上最繁華的爐頭村老街上,又有兩家臨街的百貨店。在當地人看來,他正是做“銀背”的絕佳人選。

  林三畏當“銀背”始于1986年,到現在已有整整19年歷史。那幾年,正是溫州經濟的活躍期。一方面,溫州幾乎全民經商,卻都缺少資金。另一面按照溫州人的習慣,有散錢的都想盤活,放款出去能有幾分利息都算盈利。

  缺失的中間一環,很快被迫切的需求催生出來。1984年9月,隔壁錢庫鎮的方培林掛出了一塊“方興錢莊”的白底紅字招牌,這是新中國建立后,大陸第一家由私人掛牌營業的金融機構。

  “方興錢莊”一掛牌就引發了很大爭議,不久就被政府收回了營業執照。在借錢難的情況下,傳統的老辦法被人們重新翻了出來,“銀背”這一行應運而生。

  一個可說明的數據是,1985年,溫州全市農村個體戶、聯戶和鄉鎮企業資金需求達6.5億元至7億元,其中銀行和信用社借貸資金占總需求的30%左右,企業自有資金占24%,民間借貸占最大頭,達到36%。

  而上世紀90年代初,金融部門在對蒼南縣錢庫鎮10戶批發大戶、26家商店和9家企業調查中發現,資金總需求為366.4萬元的資金竟有62%來自民間借貸。

  “沒辦法,都是生活逼的。”林三畏說,他干這行,也是為了營生,此前他曾背起過蜂箱,也曾拿起過修鞋子的割皮刀,走南闖北跑遍了19個省份。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全民經商。有一段時間,他也和老鄉們一起,背著一只編織袋,坐通宵的火車從一個地方流浪到另一個地方,賣的東西很多,有商標徽章業務、

打火機、紐扣訂購,甚至是洋垃圾服裝。

  “那時候往外面走的人太多了,口袋里又沒幾張鈔票。大家都買最便宜的站票。在火車車廂的過道里,像乞丐一樣,幾張報紙一鋪,就這樣睡了。”

  1984年,最小的兒子出生了,不能再往外走了。沒有別的活計,靠著此前走南闖北積下的人脈,兩年后的冬天,林第一次充當起了“銀背”的角色。

  林三畏說,除了1989年嚴打樂清鄭樂芬、蔡勝南夫妻抬會案期間停了一年外,他幾乎從未停過生意。

  總結20年經驗。林三畏說,一個成功的“銀背”,必備的有三點:朋友多,信用好,眼光毒。

  朋友多,籌錢渠道就會多。販夫走卒、三教九流,這些人你都要打好交道。他們看起來寒酸,一不小心也能給你拿出幾十萬元錢。這些錢,他們沒有投資渠道,遲早會送到“銀背”手上。

  做“銀背”,最講究的是信用。林三畏說,只要有一次沒及時還錢,也許以后就不會有人再借錢給你。他的一個遠親,就栽在了一起小事上。“那是我嫂子的姑姑。當時鎮上最大的會頭。”林三畏說,因為聲譽好、放貸眼光獨到,3年間,她就在鎮上最繁華的地段,賺下了兩座三層樓房。最好的時候,幾乎天天有人捧著錢上門。

  “1990年,她放出了一筆總會4萬多的貸款,對方是一家企業主。到期沒還,資金鏈一下子就斷了。她欠我嫂子的部分錢,到現在也沒還上。”

  “做銀背,眼光一定要毒。”林三畏說,每次放貸,他都要對借款者仔細“研究”,對那些有實力、有資產的人,他才會放貸。

  “銀背”吸收資金,還有幾條行規:一,身體不好的不收、年齡太大的不收,以免死無對證。二,個體存款100萬元以上的不收,如果急需用錢,很難保證隨取隨有。三,人不能太多,錢也不能太多。名望大些的“銀背”,轉來轉去也就500來人,資金總數不超過1000萬元。

  高風險的回報當然是高利潤。林三畏說,大部分時候,他都是按月息7厘到1分收進,再以1.5分到2分的月息放出,中間的利息差就是他的利潤。

  “這樣的利息,你們看著高。其實不是的。”林三畏說,碰到企業資金“套牢”要臨時應急,更高的利息大家都能接受。去年有家企業向他的一個朋友借了150萬元,光一個月利息就得10萬元。“就這樣,救了企業老總的急,還了利息,企業老總還有得賺。”

  “銀背”和“會”密不可分。林三畏說,大部分的銀背,往往也是鎮上有名的大會頭。除了收取零散的資金,他們更多時候以做會的方式聚攏資金。

  做銀背的收入,幾乎支撐起林家開支的半壁江山。林三畏的二女兒和小兒子很寬松地讀完大學,剛畢業的小兒子,還在寧波市區新買了套96平方米的公寓。這樣的家庭,在這個只有5萬多人的小鎮上,足以讓人仰視。

  “銀背”是有聲望的,“得罪我們,就意味著得罪了財神爺。”林三畏說。-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