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網上支付:5000元封頂就行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07:08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許志峰

  假冒網站、“網銀大盜”病毒、“快樂耳朵”病毒……去年以來,連續發生假冒網上銀行、病毒偷盜銀行賬號密碼,導致用戶財產受損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于網上支付安全性的擔憂。日前,央行發布《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明確提出,“銀行通過互聯網為個人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除采用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安全認證方式外,單筆金額不應超過
1000元人民幣,每日累計金額不應超過5000元人民幣”。

  然而,這一以防范電子支付風險,保障客戶資金安全為初衷的措施,卻讓不少消費者萌生了諸多疑惑。

  疑惑一:設置限額,為安全犧牲便捷?

  “單筆金額不超過1000元。這樣一來,在網上買一張1000多元的機票,豈不是要分成兩次支付了?”這是常在網上購買機票的張先生,聽到該消息后的第一反應。

  問題還不僅限于此。如果要在網上購買

筆記本電腦等高價值商品,額度肯定會超過5000元,這時,恐怕就只能舍棄網上支付,而采用現金交易等其他支付方式了。

  記者登陸交易網站淘寶網,就“全新手機”一項商品進行搜索。在總計31萬款手機中,價格超過1000元的有24萬款,超過5000元的有6000款。可見,支付限額將會影響到不少網上交易。一家旅行網站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主推的自由行產品價格大多是幾千元,限額會給網上支付帶來不少困難。

  張先生認為,網上支付本來就是圖個方便,限額增加了大額交易的時間成本和支付次數,使網上支付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事實上,在央行《指引》發布之前,各家銀行早已開始對網上支付設置限額。如工商銀行在線支付單筆限額和單日限額都是3000元;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單日限額定為5000元,但未對單筆限額作出規定。

  有消費者認為,犯罪分子并不會因為盜取資金少于1000元而放棄行騙,用戶也不會因為受騙額度不超過5000元而毫不在乎。通過限額來提高安全性,不是治本之策,只是一個“無奈”之舉。

  疑惑二:數字證書是一勞永逸的措施嗎?

  細心的消費者發現,《指引》對于限額措施提出了一種例外情況,即采用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安全認證方式的,不受限額的限制。

  所謂數字證書,是一個包含用戶身份信息的電子文件,它是網上交易中交易雙方身份的“網絡身份證”。據了解,目前我國既有由銀行自己發放的數字證書,也有由第三方安全認證機構發放的數字證書。如工行的個人網上銀行客戶證書被稱為“U盾”,是一個形狀類似于U盤的硬件設備,用戶在網上銀行辦理轉賬匯款、支付等業務時,通過啟用證書進行驗證,別人即使知道賬號和密碼也無法盜取資金。

  專家認為,設置支付限額的積極效應之一,就是可以鼓勵用戶辦理數字證書等安全認證,從用戶端減少風險。那么,使用數字證書后是不是就一勞永逸呢?

  工行95588咨詢電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工行的U盾分為三種型號,價格從75元到98元不等,用戶可以去銀行柜臺申請證書。然而,這個費用并不是每位用戶都愿意承擔的。

  使用證書同樣會有一些不便。認證用戶進行網上支付時,必須每次將證書插在電腦上,否則自己也無法使用賬戶。如果數字證書不慎遺失,不僅會危及賬戶的安全性,而且凍結證書、更換證書等一系列程序辦理起來也不輕松。

  疑惑三:銀行和商戶如何完善服務?

  顯然,安全與便捷是一對矛盾。為了提高安全性,有時只能忍受一定的不便。但對于銀行和商戶來說,還可以在加強內部控制以及改善外部環境等方面更多地動腦筋。

  對于銀行來說,應加大支付技術上的研發力度,進一步提高網上支付安全保障,在產品開發期間就充分考慮到安全性。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絕對不投入市場。

  有專家建議,對申請了數字證書的用戶,當其網上消費額達到一定標準時,銀行和商戶可以考慮給予一些優惠,作為申請數字證書所花費用的補償,以鼓勵更多用戶進行認證。畢竟,認證用戶越多,更有利于促進用戶進行大宗交易。

  另外,不同消費者對于限額的態度也不相同。有人覺得,限額太低,會給自己的網上交易帶來很多不便;還有人則認為,5000元的限額還是太高,設置為幾百元更為安全。因此,“一刀切”的限額未必是好的選擇,可以考慮讓用戶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設定限額。

  疑惑四:網上支付值得依賴嗎?

  網上支付限額的推出,還引發了部分消費者對于網上支付的懷疑。在北京呼家樓一家銀行的營業廳,趙大爺告訴記者,他從來不放心在網上付錢買東西,“這次政府規定支付限額,本身就說明了網上交易‘不可靠’。”

  網上支付是不是真的不安全呢?專家認為,現有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保證網上支付的信息安全。各家銀行在安全方面也采取了系統的、全面的防范措施,如各種加密設計,網絡加密、終端加密等,以保證業務的安全性。到目前為止,我國也未出現過因銀行自身安全缺陷造成用戶損失的案例。

  當然,由于互聯網本身的開放性,使得網上支付可能存在種種危險,如個人資料被截取,支付卡被盜用等等。但這往往不是由于安全機制本身造成的。而是管理環節方面的問題。

  專家提醒,用戶自身提高安全意識,也是防范風險的重要一環。用戶在輸入

銀行卡號和密碼時,應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免泄漏;使用網上電子支付時,應留意瀏覽器右下角狀態欄是否有鎖形的加密標志,有了這個標志,表明網上交易已經過加密保護;要經常對賬戶使用情況進行查詢,若發現有來歷不明的賬目,應立即與銀行聯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