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VS天津濱海
看“5+2”中的“2”如何動作(雙周雙洲·上海浦東VS天津濱海)
□本報駐天津站記者 陳杰 □本報華東分社記者 汪曉東
●上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杜家毫提出“5+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即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再加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對此,天津濱海新區工委書記皮黔生回應地把兩個新區稱為“5+2”中的“1+1”
●一南一北,兩大新區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促進,承擔起國家賦予的責任,是共同的新命題
濱海新區:“老資格”的新明星
汪曉東: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確定“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之后一個月,11月10日,天津市委八屆八次全體會議又通過《關于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意見》。你能否先談談采訪這次全會的一些見聞?
陳杰: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大家形成共識:隨著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國家不可能給予濱海新區像深圳和浦東那樣的財政政策。天津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動把濱海新區放到全國和世界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中去考察、謀劃、衡量,以更大的魄力參與經濟合作與競爭。要把創新作為新區的靈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在會上說,確定新區的發展目標,完善新區的功能定位,必須認真借鑒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的經驗,充分考慮環渤海區域的特點和天津實際,發揮比較優勢。
汪曉東:天津濱海新區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但其實它并不“新”了。我查閱資料發現,濱海新區“資歷”很老,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而它的功能區之一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鄧小平同志著名的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就是他在1986年8月視察天津開發區時寫的。
最近,我采訪了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研究員。據他介紹,濱海新區的經濟總量和實際利用外資均相當于浦東新區的70%。這些信息,“刷新”我對濱海新區的印象。有人說,濱海新區好像是今年突然“浮出水面”的,實際上并非如此,濱海新區的凸起是順理成章的事。
陳杰:是這樣的。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5+2”中的“1+1”
汪曉東:近兩年,濱海新區至少有這樣兩個“多”:一是中央領導去得多,關于濱海新區的重要講話也多;二是新聞報道多。但還有一“多”更耐人尋味,就是近來與浦東新區的互訪多。10月下旬,在不到一周的時間,浦東新區先后組織了兩個代表團到濱海新區參觀考察。
陳杰:9月下旬,濱海新區也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到浦東考察。
汪曉東:考察好像都是“靜悄悄的”,媒體上沒有大作報道。你當時隨團到浦東來采訪,能否談談相關情況?
陳杰: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新區的主要領導提出的兩道“加法”。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杜家毫提出“5+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即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再加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因為在“5+2”中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具有很多相似性,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工委書記皮黔生把兩個新區稱為“5+2”中的“1+1”。
汪曉東:這樣的互學很有意義。我在和楊建文等上海的一些經濟學者交流的時候,他們對濱海新區的發展也非常看好,認為濱海新區的潛力巨大,后發優勢非常明顯。他們也提出,現在濱海新區的發展,與上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相比,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一是內部環境,現在的發展戰略有了很大變化,強調落實科學發展觀及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強調“五個統籌”;二是外部環境,一方面,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即將結束,將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開放;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是國際制造業轉移的高潮,最近幾年,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步伐明顯放緩。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大家也期待著濱海新區進行新探索,取得新突破。
盡管有上述一些似乎不太有利的變化,但我所接觸的學者都認為,濱海新區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是中央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央領導同志提出,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的現代化新區,要求天津濱海新區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發揮帶頭示范作用,不斷創造新的業績。由此可見,中央對濱海新區寄予厚望。二是土地等生產要素充足。濱海新區有2270平方公里,其中有1200平方公里的鹽堿荒地。這些年,濱海新區的制造業、尤其是臨港制造業發展迅速,超過了長三角和珠三角;三是北京與天津的“雙城計”唱得很漂亮。今年,北京提出新的發展規劃和城市功能定位,放掉經濟中心,同時提出向東發展———要知道,北京的東面就是天津啊。顯然,北京的發展規劃,為天津的發展尤其是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當然,這也牽涉到兩大城市如何協調的問題。
陳杰:浦東新區的優勢則更為明顯,取得的成功更是舉世矚目。在9月去浦東的考察結束后,濱海新區代表團向天津市委遞交了一份考察報告。報告提出,浦東開發的成功經驗對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具有很大的啟示:第一,堅持“三個先行”。一是規劃先行,規劃確定后,歷屆領導都堅定不移地執行規劃。沒有統一的規劃就沒有浦東的速度;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浦東與浦西,新區依托老區、老區服務新區、新老并舉、聯動發展。三是金融先行。第二,體制機制轉換及時,特別是浦東新區現在開始進行第三輪行政改革———“下動上不動”,區政府管理體制不變,強化六大功能區的管理職能,增加其社會管理職能,行政效率比以往有很大提高。第三,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在新一輪開發建設中,把綜合配套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
“先試先行”中,誰做得更好
汪曉東:現在,大家對濱海新區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發展快、勁頭足。皮黔生的一番話讓我印象很深。今年7月,他在一個情況通報會上對中外企業家說,天津濱海新區今后不僅在“餡”里做文章,也在外觀上做文章,要規劃建設天津“陸家嘴”、天津的“張江”、“金橋”,天津的“外高橋”,用10年時間,趕上10年后的浦東。
也許是因為大家都叫“新區”,可能雙方也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比較。我也曾與一些學者探討過“濱海凸起了,浦東怎么辦”的問題。他們認為,兩大新區或許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競爭,比如,在吸引國際制造業的轉移方面,在港口的線路和貨物方面。甚至,還會有些“非物質”競爭,比如,大家都是新區,都承擔著國家“先試先行”的重任,誰會做得更好一些?等等。楊建文認為,區域之間存在良性的競爭,這是正常的。只要在競爭中把握顧大局、講規則、謀發展這樣一些原則,就問題不大。
陳杰:實際上,無論是浦東新區還是濱海新區,都面臨著“先試先行”的重任。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天津市委也提出了“使濱海新區成為引領創新潮流、充滿發展活力的綜合改革先行先試區”的目標。兩大新區在很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大家都有優良的國際性港口,都在努力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高地,也都面臨著發展和提升現代服務業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兩個新區非常需要積極配合與互相支持。
汪曉東:目睹濱海新區的發展變化,浦東觸動不小。據我了解,浦東的同志也很虛心,注意向濱海新區學習。這幾年,濱海新區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經濟發展保持著20%以上的增長幅度。浦東新區也沒有干等,他們的思路也非常清晰,比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整體規劃,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并舉,外高橋保稅區的區港聯動,等等。另外,在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方面,也在進行大膽探索。相信通過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有益的經驗,兩個新區一定可以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并帶動區域經濟共同騰飛。
《華東新聞》 (2005年11月18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