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初次就業率70% 高出教育部官員預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7日 06:55 第一財經日報 | |||||||||
高校畢業生成為了繼下崗職工之后最受關注的社會群體。“十五”期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累計1090萬人,年均增幅27%,就業壓力前所未有 本報記者 晉暉 發自北京 雖然面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和擴招帶來畢業生人數大增的雙重挑戰,“十五”期間,
三成大學生就業難 2005年應屆畢業的338萬普通高校學生中,有245萬名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初次就業率達到近73%。這高出了今年初教育部官員70%的預期。 來自教育部的數字顯示,“十五”期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累計1090萬人,年均增幅27%,就業壓力前所未有。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務院連續四年出臺重要文件,連續兩年召開會議,確立了包括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民營企業就業、自主創業、技能培訓、失業登記、臨時救助、待就業服務、高校就業指導等各個方面的優惠政策。 高校畢業生成為了繼下崗職工之后最受關注的社會群體,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表示,中國就業政策對于大學生的關注遠遠大于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注,這是就業不平等的表現之一。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十五”期間,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穩定在了70%,但仍有三成的大學生不能順利地找到工作。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表示,大學生就業難以后將成為常態,而且真正意義上會變得越來越難。 教育部預測,“十一五”時期,全國將有2700萬名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到100萬人。同時,中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萬到1400萬人左右,對畢業生有效需求的增長相對滯后,結構性矛盾突出。 “大學生就業難實際上正在打擊中國人對于教育投資的信心。”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曾湘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以就業為導向 對大學生就業難原因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55%的網民認為教育體制不適應社會需求,10%認為中國人才過剩,10%認為大學生眼高手低,還有25%認為是整體就業環境不寬松。 “中國教育這幾年重視規模擴張,忽視機制體制的改革。”曾湘泉說,“這導致的結果是,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非常欠缺。所有的大學都要辦研究所大學,而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卻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著名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在日前公布的《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大學生的數量是美國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 “中國擁有160萬年輕的專業人士,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學生的33%。德國只有20%,印度則只有4%。然而,教育體系偏重理論,使適于在跨國公司中工作的中國年輕工程師的數量僅有16萬人,這就形成了中國高級人才的供應悖論。”報告指出。 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多次表示,中國高等教育新一輪的改革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利用就業反饋,大力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但教育的改革非常難,因為產品市場可以休克,資本市場也可以休克,但人才市場是不能休克的。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位專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