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王 娜
北京報道
因為超齡97天,楊世建進入國家部委工作的青云之志不得不擱置。
不過作為四川大學在讀法律碩士的楊世建,并沒有消極地放棄。
11月15日,他將起訴書寄往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過了35歲就不能報考公務員?”楊世建認為人事部違反了《憲法》關于“公民人人平等”、“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勞動法》第三條之規定,侵犯了35歲以上公民的平等權和勞動權,構成就業歧視。
此前的10月31日上午,他通過郵寄快遞的方式,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狀告國家人事部拒絕受理他報名參加“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錄用考試”(以下簡稱“公務員考試”)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
但迄今早已超過行政訴訟立案審查的7天時限,楊世建仍然沒有收到任何回復。他只好向二中院的上級法院起訴了。這場被稱為“年齡歧視第一案”的官司頓挫前行,前景無期。
楊世建說:“官司輸贏都無關緊要,關鍵是為社會提供一個思考和討論的機會,來反思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
“年齡歧視第一案”
“此案被稱為‘國家公務員報考年齡歧視第一案’。”楊世建說。
10月12日,人事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關于中央、國家機關2006年考試錄用公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公告》(以下簡稱“錄用公告”),楊世建多次登陸并輸入完畢自己的注冊信息后,報名系統立即反饋給他的信息是,“對不起,您的年齡不符合要求,不允許報考。”
楊世建生于1969年7月8日,同規定期限1969年10月15日相比,超齡97天。
“就因為年齡剛過35周歲,連報名資格都沒有,這很不公平!”楊世建認為,這是對35周歲以上人群的歧視。
事實上,“楊世建雖然針對人事部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但是指向的是1994年6月7日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莫紀宏說。
暫行規定第十四條第六款為:“身體健康,年齡為三十五歲以下。”而《憲法》和《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都沒有規定要在公民法定勞動年齡內進行限制,這就意味著年滿十八周歲,法定退休年齡以下,都有權利擔任國家公務員職位。
“從維護國家統一性上來講,要對公民的權利限制,首先應該由憲法來規定,憲法沒規定的,應該由法律來規定,法律沒規定的,由行政法規來規定。人事部只有國家公務員招錄的組織權,對暫行條例規定的國家公務員資格只有解釋權,但沒有設定權。”擔任本案代理律師的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偉對記者說。
莫紀宏認為,公務員報考條件要求年齡限制在35歲,這是否合理?是35還是40,沒有任何依據,具體年齡限制的確定要經過立法聽政程序討論。2005年4月27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公務員法》,雖然明年1月1日才開始施行,但是其中沒有對年齡規定,這就意味著放開限制。
“《公務員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擔任公務員除了第十一條的一般性規定之外,還應當具備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資格條件。也就是聘用部門的具體要求,而不是由人事部做普適性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了錄用為公務員的排他性條件,第三款為‘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而部門規章不包括在內。”一位參與過《公務員法》制定的學者對記者說。
楊世建認為,雖然《公務員法》尚沒有正式施行,但是有了新法精神,應該按照對最有利于報考人員的方式來修改規則,至少在今年10月份人事部的考錄就應該按照《公務員法》的新精神來處理。
35歲以上公民的就業權
“35歲以上的人突然之間變成了弱勢群體。”楊世建說,“人事部作為國家機關,其權威行為具有導向性。其他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對公民進行年齡歧視就不足為奇了。”
記者在網上瀏覽了一下各類招聘廣告,其中不乏對年齡的苛刻要求。對此,某大學人事部負責人回應說:“對聘任條件的要求取決于職位分類。而對年齡的限制更多地是出于從整個隊伍年齡結構的延續性來考慮的。如果這算得上是歧視的話,那么要求‘本科學歷以上’是不是對8億農民的歧視呢?”
2001年,教育部對參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考生條件進一步放寬,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十五周歲”的限制。同時,碩士研究生招生國家計劃內指標也大都限制在40周歲以內。
在教育培訓過程中逐步放寬了年齡限制,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逐步遇到年齡限制。這的確是35歲以上公民的尷尬。
根據錄用公告前中央組織部和人事部制定的招考工作方案,2006年這次招考工作三大特點之一就是: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中央、國家機關及垂直管理系統的省級機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職位用于招考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高校畢業生。
然而,錄用公告中又有“35歲以下”的年齡限制。這就意味著,對于本科生來說,基層工作不能超過12年,碩士不能超過9年,博士不能超過6年。這還不考慮醫學等學制較長的專業,更不考慮待業幾年專門備考等因素。
“對于公務員考試中的年齡限制肯定將來是要放寬的。”周偉說。
最近一段時間,楊世建作為應屆畢業生奔走在各大招聘會之間,“年齡依然是我求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當然還有作為案件當事人出現在公眾社會之后的特殊身份,哪個領導會喜歡愛惹事的人呢?”
公務員招考中的是非
發生在公務員考試過程中的訴訟,此案并非孤例。
2003年11月中旬,安徽青年張先著狀告蕪湖市人事局的“乙肝歧視第一案”,曾引起軒然大波。
最后法院判決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應予撤銷,但“原公務員職位已被占用,不具有可執行性,故依法不予支持”。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很無奈。”張先著說。而這起訴訟又勾起了人們對那場悲劇的回憶,浙江大學學生周某因乙肝考公務員被拒而激憤殺人。
而更久之前的2002年底,因身高不足1.5米,陳林(化名)與公務員資格失之交臂,將深圳市人事局、國稅局告上法院。
對于楊世建和周偉他們來說,值得欣慰的是,乙肝訴訟案之后,主管部門對《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進行了17處修改,部分疾病的限制得以放寬。例如,對肝炎患者的限制修訂為“各種急慢性肝炎不合格。乙肝病原攜帶者,經檢查排除肝炎的,合格” 。
原來規定雙眼矯正視力低于0.8者不合格,而修改后只要有一只眼睛矯正視力高于0.8就為合格;原來規定先天性心臟病經手術治愈者才能合格,修改為“先天性心臟病不需手術或經手術治愈者,合格”等。
從身高、乙肝到年齡,這些案例雖然都直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但其背后均涉及部門的規章涉嫌違憲這一議題。
“在憲法層面上,從擔任公務員以取得勞動收入這一方面看,這是勞動和平等就業的權利,而從通過擔任公務員參與國家社會事務管理這個方面,則是公民的政治權利。”
身歷過這三類歧視案的法學院教授周偉說,“對公益訴訟來說,輸贏不重要,引起了公眾、學界的討論和對政府決策的研究,其中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個案的結果本身。”
“具體行政行為只是表面,根源在于對以規章為首的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審查制度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致使大量的違憲性案件得以存在并成為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