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專家稱我國應從日本的經濟泡沫中吸取教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6日 10:06 新華網 | |||||||||
新華網消息:英國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師簡世勛日前在英國《獨立報》撰文說: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存在經濟泡沫,泡沫的內爆最終導致了日本的通貨緊縮。如今中國也遇到類似的困難,它應從日本的經濟痛苦中吸取教訓。簡世勛是在他這篇題為《中國可以從日本的經濟痛苦中吸取教訓》文章中發出上述告誡的: 上周,我去亞洲旅行了一周。大家除了過分關心美國的金融政策外,關注的其它主要
中國增長勢頭與上世紀日本相似 中日這兩個國家的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如果說有一個國家的決策者比其它國家更了解中國的經濟影響,那就是日本的決策者。作為近鄰,中國和日本并非總是有意要相互爭吵和抱怨,但近幾年來,它們的關系一直不好。 然而,雙方都知道它們在經濟上相互合作更好些,盡管經常相互厭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同日本相比是一個經濟侏儒。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飛速增長——其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10%,而中國經濟絲毫沒有進展。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登上全球經濟舞臺引起了很大反應。有人大肆夸耀,有人則越來越驚恐。如果說持續的現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場戲——工業革命——把中國留在了場外,使其于19世紀受盡西方殖民者的剝削,而第二場戲——戰后許多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經濟奮起直追——把中國擱在一邊,憤憤不平——那么,第三場戲就是中國一直在作特技表演。日本和歐洲似乎已經忘記了經濟該如何發展,而中國的情況清楚地讓人們知道:發展的車輪一經開動,可能會取得怎樣的結果。 一些日本經濟觀察家常常只用日本國內因素解釋其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由此解釋說,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停滯是80年代末經濟泡沫、資本分配不當、銀行系統混亂和終身就業模式不靈活產生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的問題是由國內因素引起的,根本不是受世界其它國家的影響。 雖然這些解釋也講得通,但我覺得它們還不能對日本經濟發展緩慢作出全面解釋。可以肯定,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存在經濟泡沫,而且毫無疑問,泡沫內爆導致日本通貨緊縮。但是,資本分配不當和銀行系統混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就沒有那么大幫助了:日本早在90年代之前就存在這些不足,但是它在經濟上仍然超過了其它國家。而且,中國如今也遇到類似的困難,但經濟也在迅速增長。至于終身就業模式,不久前,其它國家也還在競相仿效日本的勞動市場模式。 警惕可能導致經濟泡沫的貿易因素 我的想法是,日本的經濟問題并非完全由國內因素引起。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政策促發的國內需求增加,還有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壓力所致,當時美國要求日本減少日美貿易順差。而國內需求增加造成了經濟泡沫。 考慮到日本的這種經歷,中國今天抵制同樣來自美國的壓力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日本還覺得自己是全球化的先驅,主要是因為它在地理位置上離中國很近。中國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開放為一些日本公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這些公司在國內要花費極高的成本,而中國為這些公司提供減少勞動力成本的可能性。這些公司則盡情利用了這些減少成本的機會。 結果,后來的日本國內經濟狀況卻不令人滿意。日本決策者認為這種剛剛出現的全球化動向會“掏空”日本工業。就業機會減少,收入吃緊,消費減速,土地價格降低,經濟陷入停滯。商業貸款變成了壞賬(或者說不良貸款),銀行系統事實上垮掉了。日本對華出口迅速增加并非是因為中國對豐田汽車等日本產品的需求增加了,而是因為日本公司把它們的資本轉移到了中國。 今天,好消息是:日本可能將結束困難調整時期。國內需求日益復蘇,企業債務恢復到經濟泡沫前的水平,一些公司最終又開始聘用專職雇員。然而,這種比較樂觀的前景是在經歷了15年經濟痛苦后才出現的。 必須進行經濟改革 為什么日本的經濟調整如此困難?其問題部分源于經濟不靈活。終身就業模式或許產生了很好的勞資關系,并具有一些在上世紀70年代經歷勞資關系困難的歐洲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但是,當你的近鄰突然打開大門把資本吸引過去、把就業機會給愿意拿低工資的工人時,終身就業模式就成了包袱。在中國,工人的工資大約是日本國內工人工資的1/10或1/20。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在過去15年里經歷的一些問題,很多都是英國上世紀70年代所經歷的。上世紀70年代,日本似乎是主要的全球化威脅。 日本決策者看一看歐洲就會知道他們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對于德國和意大利等國來說,它們新的經濟近鄰給它們帶來的一些問題與日本面臨中國的問題相似。但是,有一點是不同的,那就是時機上的不同。1989年柏林墻拆除,但在上世紀90年代前,中東歐并沒有真正對西歐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處在這種變化前線的德國和意大利來說,這種經歷并不令人愉快。后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都衰退了,而且它們都發覺難以應對新挑戰。 所以,如果說日本的經歷對歐洲有什么啟發,那就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改變經濟體制。變革是有風險的,有時是痛苦的,而且總會遇到政治上的難題。但是,因此而逃避改革不是辦法。日本的全球化經歷導致其工業結構徹底重組,各行業內部以及行業之間發生了優勢轉移。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也對中國經濟運作的前景作了如下分析: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受到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滅的沉重打擊,這使人聯想到中國今天的情況。 盡管中國的統計數據令人樂觀,但中國的經濟周期仍在輪換,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減緩,2007年至2008年可能出現通貨緊縮。但他樂觀地認為,如果中國實行謹慎的經濟政策,它就能夠避免日本的“流動性陷阱”。(完) 格林說:“中國不存在引發危機的明顯的房地產泡沫。雖然投資增長將放慢速度,但中國不會像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那樣出現市場崩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