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老局長潘岳:布道新環境文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5日 04:46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章軻 發自北京 43歲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形容自己是一位“年輕的老局長”,他給手下的印象是干事麻利、咄咄逼人。而最讓手下稱道的,正是“潘局”做事的魄力。 今年1月18日上午,潘岳對外宣布:停建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等13個省市的30個違法開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項目中不乏數十億、上百億的大工程,而且不少項目已經通過有關部門批準立項。比如,三峽地下電站項目于2004年11月經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復同意建設;三峽工程電源電站項目經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2003年9月同意建設……但是,這些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都沒有經過環保部門批準。 于是,一場被媒體謂為“環保風暴”的事件被廣泛傳播,而潘岳也成為這場“風暴”的焦點人物。 國家環保總局的堅定決心,使“環保風暴”形成了強大聲勢,并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環保風暴”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30個違法開工項目全部接受了行政罰款,具體數額不等。長江三峽總公司承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等3個水電站的罰款數額最高,分別被罰款20萬元。20萬元也是“環境影響評價法”所規定的最高罰款限額。 這次“環保風暴”顯示的不僅是政府堅決推進環境治理的決心,更重要的是讓公眾看到:環保部門的職責意識和使命意識不會因為各種壓力而動搖。 “中國需要對其經濟發展路線進行一次徹底的重新檢查,需要一個全新的環境文化。”潘岳說,中國的環保文化必須建立在民眾參與的基礎上,一種全新的人人有權保護環境的意識,是人民力量的一個重要部分。 上任以來,潘岳極力倡導“公眾參與”環保,這一理念很快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公眾隊伍日益壯大,到目前,全國已有2000多個環保社團活躍在各條戰線。 “公眾參與保護環境是對中國環境危機的一個反應,也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自然結果。”潘岳說,“這種趨勢將不會改變。” 在潘岳看來,中國環境保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公眾參與的民主法治機制不足是重要原因。 他分析,中央早在1978年就明確規定,對于那些嚴重污染環境,長期不改的,要停產治理,并追究領導責任,實行經濟處罰,嚴重的給予法律制裁。但20多年下來,有多少官員因污染環境而受到法律制裁?又有多少因發展不當而破壞生態的錯誤政策得以根本性糾正?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央從1994年就開始提出,究竟做到了沒有?在傳統的發展思路引導下,政府要財政收入,企業要短期利潤,官員要靠單純的GDP增長來反映業績,他們不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環保上。 要實現“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要實現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就必須出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法規,動員全社會各界人士擴大環保的公眾參與,強化民主法治的監督約束機制。否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會被淡化成口號。 潘岳對于目前國內環境持迅、快速惡化有深刻反思:“我們不得不為過去20年,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承擔起損失。我們越是推遲解決這個問題,補救的代價就會越昂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的是資本高收益率,其主體是實實在在的企業股東。而政府追求的是公共事務的綜合發展成果,其主體是抽象的全社會公眾。”潘岳認為,政府處于社會參與和人民監督之間。政府在頒布法律、分配資源和獎勵那些遵守環保規章的企業等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環境保護必須公平——貧困地區應該為放棄發展那些冒險浪費資源的項目所作出的犧牲,而得到政府的補償。 潘岳斷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境文化,就是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奮斗,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