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北京報道
“李偉的調動,對于銀監會是個巨大的損失。” 11月7日下午,在李偉離開銀監會的歡送大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給了李偉這樣一個至高的評價。
就在這天上午,銀監會正式公布了原副主席李偉調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消息。盡管坊間早有傳言,但這項人事變動還是讓銀監會系統的很多人士發出遺憾的感慨。
在李偉之后,誰將分管銀監會辦公廳、財務部、合作金融監管部以及政策法規部的工作?李偉在國資委又將分管哪些部門?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目前這仍是個未解之謎。
調任國資委副主任
11月2日,李偉已經出現在國資委司局級干部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當時稱“李偉同志將調過來任副書記兼副主任”,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宣布李偉的具體分管內容。
李偉的到來,無疑意味著國資委內部又將有一次分工的調整。
從國資委領導對各司局分管的日常工作來看,13個司局之中,只有產權管理局直接由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分管,在此之前,是國資委原黨委書記、副主任李毅中直接分管。在今年“兩會”期間,李毅中調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作為國資委最為核心也是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產權管理無疑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要著,也是國資委杜絕國有資產流失、承擔保值增值要職的重要部門。
國資委內部人士稱,李偉已經開始熟悉國資委的工作,“和幾個部門都有了接觸,包括產權管理局”。
在11月7日的歡送會上,李偉對銀監會同仁兩年來的工作支持表示了謝意,并表示,自己到國資委之后,有很多工作仍需與銀監會“保持接觸”,希望一如既往的得到支持。
雖然李偉并未直接道破自己在國資委的職責和分管部門,但他的這番講話讓很多人推測。
對于國資委來說,李偉長期在金融市場改革中的豐富經驗,對目前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和中央企業的重組上市,將大有幫助。且李偉在銀監會的經驗,對國資委最為頭疼的3500億元不良資產處置,亦大有益處。
事實上,央企不良資產的處置已經進入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國資委正準備改變過去由央企自行處置不良資產的低效率局面,擬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處置央企不良資產,該機構勢必與銀監會交往頻繁。而李偉在處理這兩部門關系方面會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03年銀監會成立之初,李偉從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調任銀監會副主席、黨委委員。此前從1988年開始,李偉歷任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上海市委辦公廳秘書、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主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黨組成員等職。
股改大背景
李偉此時赴任的國資委,和銀監會一樣,都是2003年國務院機構調整之后設立的新機構。這個只有2歲的新機構現在正走到關鍵時刻。
一場股權分置改革將國資委推到了風尖浪口——國資委以出資人身份監管的下屬國有企業,將是埋單股改的大東家。
有熟悉國資委的人士認為,此時此刻,國資委正頂著成立以來最大輿論壓力,因為國資委要在“配合股權分置改革、給市場積極信號”的大方向上,在支付對價的博弈中,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又要保證對價合理,給市場帶來穩定的預期。
“以前人家批評MBO,批評國有產權交易不規范,導致國有資產暗中流失,但這一次的股權分置改革,國有企業作為大股東,要支付如此高的對價,是很有可能被扣上明流的帽子的。”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國資委的一位高層曾如此告誡。
在國資委內部,直接和股權分置改革對接的部門,就是產權管理局。按照國資委成立之后的司局責任劃分,產權管理局的責任是要“擬訂國有資產產權界定、登記、劃轉、處置及產權糾紛調處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負責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界定、登記、劃轉、處置及產權糾紛調處等工作;負責所監管企業資產評估項目的核準和備案;對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進行預算管理,對資本收益的使用進行監督;審核所監管企業資本金變動、股權轉讓及發債方案;監督、規范國有產權交易”。
“在國資委的最高層管理團隊中,非常需要一位深諳資本市場且熟悉方方面面的高手。”熟悉國資委的一位人士認為。
而從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脈絡來看,隨著股改的深入以及央企重組上市的步伐加快,利用資本和市場的手段,來更好地完成國企改革,已是勢在必行的方向,而改革也不僅僅再是國資委一家的獨角戲,更需要和財政部、央行、發改委、銀監會等其他部委之間進行協同作戰,李偉之前的經歷,無疑使其成為最佳人選之一。
李偉與農信社改革
“農信社改革方案需要國務院、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等太多部門的協調,李偉對此有豐富經驗。”某省農信聯社主任對李偉的評價。
事實確實如此。作為方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李偉主導了近兩年我國農信社的改革。
2003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方案》(下稱“15號文件”),開始撬動長達十年虧損的中國農信社改革。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國農信社法人機構34909個,虧損面高達55%,歷史掛虧1300億元。2002年底,農信社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為3300億元,資本充足率為負的8%。
局面的艱難性不僅僅在于陳年累計的財務虧損,更重要的風險在于,中國農信社改革不是一個單純的金融問題,而是事關農業、農村、農民和國民經濟全局的問題。
對于主要責任人李偉來說,這是“一次特殊背景、特殊條件下的歷史性探索”,從第一批試點在8個省市啟動,到一年后第二批試點在除西藏、海南之外的其余21個省市全面展開,2年的努力,李偉“用數字說話”:
銀監會統計顯示,2005年3月末,全國農信社資本凈額為471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1689億元;資本充足率為2.49%,比2002年末提高10.9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批改革8省市資本充足率在2004年末已達到8.6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國農信社不良貸款按四級口徑計為17.54%,比年初下降5.56個百分點;凈資產總額、平均資本充足率、盈利總額三項指標全部由負轉正。
“我是既高興又擔憂。擔心是否會數據作假。”面對農信社的轉變,李偉曾表示。2005年初,銀監會曾派人專程赴全國各地調查盈利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兩個理由證明,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是比較大的。” 今年7月15日,李偉詳細分析了數據真實的兩大理由。
首先,信貸撥備與不良資產核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2004年,全國農信社全年提取撥備127億元,核銷呆賬8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加25億元和27億元。李偉認為,撥備與核銷均需利潤支持,因此這兩個數字也是農信社利潤增加的重要佐證。
其次,李偉認為,金融機構若要作假,只能是一時的,無法長久。“如果農信社在2004年底的數據上作假,必然導致2005年一季度的數據質量下降。但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年二季度也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農信社利潤逐月攀升。今年一季度盈利33億元,4月底47億元,5月底為80億元,6月底達到9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