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帶來的影響將不是暫時的、周期性的,而是將徹底改變商業環境。
1990年代初,我曾經陪同4位美國工程師從北京赴唐山調試設備,一位長著娃娃臉的工程師問了一個令我哭笑不得的問題:你們什么時候不梳辮子了?那時候對于多數美國人來說,中國是一個遙遠的、落后的、甚至是需要有高額補貼才出差的高風險地區,他們不想有更多的了解。然而最近不同了,美國人開始關注中國的情況,就像最近出版的一本很有影響力
的小冊子——《中國的世紀》的作者Oded Shemkar在此書謝辭中所說:“在過去的30年里,我的 ‘中國觀察’從不關心轉變為好奇,現在轉為熱烈。”
Oded Shemkar博士是美國俄亥俄州菲舍爾商學院教授,他觀察研究了中國30年。根據他近30年的觀察,他撰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中國的世紀_中國將改變21世紀商業規則?》據說此書在國外引起了對“中國經濟崛起”的熱烈討論,美國李奧貝納廣告公司的榮譽總裁James G Otaes說:“對于那些制定政治或者商業上的長期戰略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福特的一位董事說:“本書給出的關于中國未來多維度觀點,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基于長遠發展,我們現在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Oded Shemkar博士在《中國的世紀》一書中指出:經濟學家們經常把中國的崛起看成是日本、亞洲四小龍和印度等新興經濟國家經濟發展的又一個例子,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崛起的影響只是周期性的、短暫的,就像當年所謂“日本威脅論”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就過去了。但是在他看來中國在21世紀的經濟崛起不同于當年日本和東南亞經濟崛起一樣僅僅作為發展中國家長長的發展鏈條中一個接力棒,將向越南、印度傳遞,而是類似當年美國20世紀的經濟崛起一樣的重大事件,雖然Oded Shemkar博士宣稱他不打算宣揚中國威脅論,也不打算為中國唱贊歌,但是,他認為中國的崛起帶來的影響將不是暫時的、周期性的,而是將徹底改變商業環境。
Oded Shemkar博士認為:現在的情況似乎又回到了19世紀鴉片戰爭前,西方列強都垂涎于中國的產品,但是中國卻似乎對列強們的產品不怎么感興趣。中國企業在制造業方面已經是全球成本領先者,國外競爭者必須達到中國企業設定的定價基準才能生存,這不僅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Oded Shemkar博士告誡說:如果你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你破產;如果你從事高端產品的生產,你別以為中國企業不會與你競爭;如果你從事耐用消費品的生產,你可能已經處于中國企業的包圍中了,或許把品牌貼在中國制造的產品身上是個辦法;如果你還沒有與中國有商業聯系,那你就應該考慮建立這種聯系了。
是什么使中國建立了這種優勢呢?Oded Shemkar博士認為對于中國的崛起評價不能僅僅從資源規模、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上看,因為僅從人口上講,印度也有10億人;從經濟總量上講,日本至今是世界第2;在發展速度方面,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都曾經經歷過與中國相仿的高速增長時期。評價中國的崛起首先要看到中國的獨特性在于有傳奇的歷史、獨特的制度、偉大的雄心、特殊的資源、強有力的談判地位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特殊時機。這些各自獨立的要素同時出現,不僅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且以后也可能再不會重演。這種機會造就了中國的崛起,將給世界帶來深刻的影響。
具體的講,這些特質表現在:
1、中國幾乎無限量的人力資源儲備 這種儲備不僅是體力勞動者,而且包含大量的工程師、科學家和熟練技師。這種儲備使中國在產業升級進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時,仍然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由于勞動報酬提高帶來的產業轉移,不是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孟加拉,而是從浙江到湖南,這是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過的。中國到2003年時對美國出口最大的四種產品都是技術產品,如機械、計算機、電信和錄音設備、電力設備,服裝和鞋只排在第5和第6名,但是絕對數量卻沒有下降。
2、良好的基礎設施、開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公司在中國投資 相對于日本和韓國,中國對外資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態度特別開放,這些跨國公司的進入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首先,將近一半的中國出口是由這些外資公司創造的。第二,這些外資公司在中國本土的生產產生了極大的技術溢出,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第三,跨國公司加強了中國的談判地位。
3、受益于中華經濟圈的協同效應 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和全球華人為中國創造出了一個產出協同效應的經濟圈。在這個經濟圈中,儲備了無與倫比的人力資源,不僅是體力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大量科學家、工程師、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和商業精英。在中國經濟圈中,臺灣是先進技術基地,香港是有全球支配地位的貿易中心,上海、新加坡、香港是跨國公司總部,同時這個經濟圈有著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作后盾的巨大資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提供國際化的商業頭腦。Oded Shemkar博士特別強調華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在做中日比較時他指出,許多華僑在海外建立了興旺的商業公司后致力于投資祖國。而日僑基本上都是些體力勞動者,對于日本而言不是資本、知識和國際關系的提供者。這些資源的有效協同創造了巨大的效益。
4、來自各階層的創業熱情 海外華人的商業成功為中國人創造了先例,每個階層的中國人都有著極高的創業熱情,這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個很大的不同。
5、技術創新、模仿和盜版 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不僅能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且也有能力生產航天器和移動電話。Oded Shemkar博士指出,中國政府一直在幫助企業獲得技術支持。中國一直在改善教育、擴大出國留學規模和招收留學生、鼓勵留學生回國表現出了發展技術的雄心。中國政府也在不斷利用自己的市場規模迫使跨國公司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比如,中國新近推出的電子芯片無線安全技術標準,實質就是迫使外國公司公開其信息技術所有權。在大規模采購中,經常迫使外國公司轉讓關鍵技術。中國在很多技術領域成長是驚人的,比如在交換機方面,1987年以前,幾乎100%的交換機是國外廠商生產的,1992年這個比例是90%,到2000年這個比例只有57%,其中純粹進口的比例從1987年的89%—1992年的54%—2000年的0。
雖然中國研究經費有了從1991年—1999年增加了3倍,但是R&D/GDP的比例卻僅從0.7%增為0.83%。為保證中國獲得足夠的技術,中國政府鼓勵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究中心,并通過這些中心轉移技術。外國公司還在中國設立了大約220家研究中心,僅美國公司中國的分支機構的研究經費支出從1987年的700萬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5億美元。雖然這些研究中心一般僅限于本地化的研究工作,但Oded Shemkar博士認為,這種情況不會持久,遲早會走上核心技術研發的道路。
在本書中,Oded Shemkar博士專門有一章標題為《2美元的勞力士》的章節討論中國的盜版問題,中譯本沒有翻譯這一章節,但是,作者在其他一些描寫中認為中國企業把技術當作免費品。
6、強有力的談判地位 Oded Shemkar博士指出,25年前,美國汽車商成功的說服政府推出了針對日本汽車的自愿配額制度,現在這種情況對中國不太可能發生。中國大多數年份基本平衡的收支平衡表表明,這個國家的市場也是巨大的,好像多少東西都吃得下去。包含了向中國最大出口商的美中貿易委員會強有力的反對任何限制中國商品流動的規定,使中國向美國院外游說團體支付的錢比荒蕪的非洲國家馬拉維還要少。
另外,中國的開放政策也是中國占了大便宜,中國對美出口很大一個比例是通過向沃爾瑪這樣的零售帝國采購實現的,有人估計,僅2002年,沃爾瑪就買了12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而且越來越少的非中國企業能滿足這樣的沃爾瑪德零售商需求。剛剛打贏了對長虹官司的美國五河電子總裁說:“在聽證會上看到的美國零售商令我很驚訝,他們好像認為我們在起訴他們。”
中國的崛起對西方世界的影響遠比我們理解的深刻。《中國的崛起》其中一章的標題是“向東、向東,再向東;那里有工作”。意思是美國西海岸地區的工作崗位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下正在消失。而Oded Shemkar博士也懷疑美國能不能安全的轉向服務業立國。
我并不試圖向讀者全面推銷Oded Shemkar博士的觀點,只是希望Oded Shemkar博士的論述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作為第三世界的領袖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如何面對崛起后的世界格局?中國的發展是不是一定要靠不斷的出口增長?在面臨中國崛起這樣巨大的變化面前,我們每個人和企業的機會和風險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