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估業難捱嚴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18:41 《時代信報》 | |||||||||
假若公估公司有望將理賠業務收入囊中的話,那么就意味著保險公司將挪出理賠評估這塊蛋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利潤出讓,它將導致整個保險企業將面臨員工1/3的裁減以及機構改革、職能轉換等一系列問題,這也許是保監會遲遲不愿承認公估行業地位的重要原因。 2005年11月,來自重慶市保險業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市的7家保險公估公司,除極少數的兩、三家稍有盈余外,其余的公估公司仍在繼續著它們的虧損之路。而持續數月的虧損,
不堪虧損退市 重慶恒康保險公估有限公司是重慶首批進軍保險公估行業的公估公司之一,也是重慶第一家退市的保險公估公司。 據了解,2003年8月以千萬資金高調入市的恒康,開張之日曾信誓旦旦地稱要做到重慶保險公估行業的老大。恒康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招募了一大幫對這個行業“胸懷理想”的“熱血”青年。而無情的現實卻令恒康和恒康人的理想成為泡影,恒康的業務發展極不理想,甚至比同行的其它公司還要糟,資金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外界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兩年之后,恒康終于安靜徹底地退出了重慶公估市場。 2005年11月4日,經記者多方打聽,終于找到了其在渝洲路的原址,屋內早已人去樓空,就連一向與之關系良好的門衛,也只知其去留,而不知其蹤影。此前記者一直在撥打的公司總機電話,雖然終于在此時撥通了,然而卻已成為另外人家的電話。現任機主偶爾也會耐心地給撥打電話者解釋一下:原機主的公司已經解散。 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恒康的任何痕跡。 恒康,熱熱鬧鬧地來了,卻靜悄悄地走了。它的悄然退市,在這個即將來臨的冬天,給重慶的保險公估行業帶來了絲絲感傷。 公估全線虧損 “現在這一行難做啊,我們都在‘熬’,看熬到什么時候能熬出頭來。”談及保險公估行業,重慶百能保險公估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凱只有一臉苦笑。 重慶百能保險公估有限公司,是目前重慶為數不多的盈利公估公司之一。但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業績也呈下滑趨勢。而即使是在“業績最好”的去年,其營業收入也不過幾十萬而已。 在重慶保險公估業中被認為做得最好的重慶平正保險公估公司的負責人鄒先生也對記者說,“如果沒有一品建設集團的資金支持,我們也早就做不下去了。” 與百能相比,平正的業績可能稍好,但也好得有限。相比其它保險公估公司,平正能夠在這一全線虧損的行業中繼續“熬”下去的理由也相對要足:除了對平正公估予以資金支持,一品建設集團還利用自己投保人的身份,將一品建設的建筑保單評估事宜全部交由平正公估負責。 除了這兩家公司,重慶其它的保險公估公司,更多的則是在生存的邊緣掙扎。 重慶百能保險公估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凱告訴記者,“事實上公司去年收入比今年好也是有原因的,重慶的公估行業起步是在2003年,所以2004年,很多保險公司的陳年老案子,一直沒法結案的老案子,就由公估公司接手過來解決了,加上去年公估公司還沒有這么多。” 與去年相比,今年重慶的保險公估公司數目翻了一番,雖然參與競爭搶飯碗的人多了,但市場卻并沒有隨之發展起來。 朝陽產業的慘淡 在兩年前,應該不會有人想到,這個在保險人眼里剛剛起步的朝陽產業,會在兩年之后面臨如此凄涼慘淡的局面。 據了解,保險公估公司是對投保人和保險公司的保險、保險賠償進行專業評估的公司,包括保前的投保評估以及出險后的理賠評估。在國外,保險理賠公估行業是一個十分紅火的行業,保險公司75%以上的投保理賠評估都是由公估公司在負責。然而在國內,這個剛剛起步的行業卻步履蹣跚。 據重慶天誠公估公司的負責人任先生介紹,2001年中國保監會才正式批準了我國第一家公估公司。而“重慶直到2003年才有了第一家保險公估公司。所以整個行業普遍存在人力資源匱乏,業務技術水平有限,資金不足等問題。” 在公估公司出現之前,保前的投保評估以及出險后的理賠業務一直由保險公司承擔,保險公司也為此專門設立了一整套機構。當國內的公估公司出現以后,因為其業務與保險公司有重合部分,因此在保險公司方來看,公估公司更像是來“搶飯碗”的。 在投保人方面,大部分投保人由于普遍缺乏維權意識,再加上對出險后由公估公司進行理賠評估這一環節并不熟悉,所以投保人通常對保險的賠付異議不大,出險后,基本上都會根據保險公司的規定,“照單全收”。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公估行業入市之后發展異常艱難,雖然偶有盈余但也有限得很,尤其是在進入僧多粥少的發展瓶頸期后。 恒康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步一步走了進來,又很快退了回去。 法律地位缺失 如果說借助其他資金而產生是公估公司的先天不足;那么需要面臨的中國保險業的嚴峻環境則是后天不良。在市場未成熟的狀況下,缺乏資金支持的確很難讓公估公司維持下去,然而一個明顯的事實卻是,對保險人而言,在這樣的一個市場里,資金卻并非問題的關鍵。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恒康的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而重慶的其它大部分公估公司的注冊資金不過幾十萬、上百萬。類似平正百能這樣的公司,一年的維持費用其實也不算高。按理說,憑恒康的資金實力,應該可以比其它公司更容易維持,但它們卻在初嘗公估行業的不景氣后就早早收手了,所以,恒康退市的真正原因其實不在資金,而是市場。因為現在來看這個市場不是看不到希望,而是根本沒有希望。” 這位業內人士稱,“恒康攜巨資入市的目的很明顯,是要做大,而不是像其它公司那樣小打小鬧一番。但現在來看這個市場,根本就做不大。原因就在于:在保險市場這個大環境中,公估的行業地位一直得不到合理定位。” 這位業內人士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經營評估業務,重慶的資產評估公司有六七十家,其中年收入上千萬的資產評估公司不在少數;而保險公估公司只有七家而且大半虧損。原因很簡單,因為資產評估是被寫入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程序被強行執行著。比如房屋交易,按照相關的規定,就必須要由評估公司進行評估,才能進行。” 反過來,保險公估從5年前誕生之日起,其法律以及專業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承認。毫無疑問,僅靠市場推動而非政策推動,來改變整個市場的觀念習慣,無疑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漫長過程。 對保險業的沖擊 重慶百能保險公估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凱也有同感,他告訴記者:“由于現在市場的觀念還是老樣子,所以沒有法律地位對保險公估公司來說,位置就很尷尬了。如果國家能夠扶持保險公估行業,將保險公估作為保險投保和理賠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寫入保險法規,那么公估行業肯定一下就起來了。” 楊坦承,這樣做肯定會“傷害”到部分保險公司的利益,但公估行業中間人的專業身份,會徹底改變保險公司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從而從根本上徹底規范整個保險行業。 然而對于這一點何時能夠得到實現,業內卻無人樂觀。 因為假若公估公司有望將理賠業務收入囊中的話,那么就意味著保險公司將挪出理賠評估這塊蛋糕,這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利潤出讓,它將導致整個保險企業面臨員工1/3的裁減以及機構改革、職能轉換等一系列問題。而如此浩大的保險業變革工程,也許正是保監會遲遲不愿承認公估行業地位的重要癥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