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反思國企董事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16:07 上海國資

  在國企董事會大面積空白的同時,為數不多的先行者也面臨諸多問題

  《上海國資》實習記者張波 記者唐志勇

  早在2004年6月,7家中央企業就先后收到《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董事會試點工作的通知》(后簡稱《通知》)。與此同時, 國務院國資委還下發了《關于國有獨資公司董
事會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這也似乎成了國企新董事會運動興起的標志。此時,距上一輪以《公司法》誕生為標志的國企董事會建設的啟動已有十年。

  1993年通過的《公司法》,以法律形式對公司治理結構作了規定,確定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督會和經理的地位和職責。

  此后,全國開展了對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以公司制改組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一些國有企業改組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而董事會的組建則是改制的重頭戲之一。然而這一期間,國企的董事會推進遠稱不上迅速。

  “新鮮”的董事會

  “董事會作為公司制度的要素,已被大家所了解。但對于多數國有企業來說,董事會還是個新鮮事物。”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李明良教授告訴《上海國資》。

  西方的董事會是現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產物。現代公司制度的本質是集中分散的資源進行規模化利用,但大量分散的股東們無法就企業經營管理進行有效率的協商和控制,所以便設置一個更為專業、集中、常設的董事會機構來代替股東會行使核心職能。目前建有董事會的國企,多是股權多元化的上市公司,而首批試點央企的董事會改革,實際上也是以實現集團整體上市為目標。

  但現實是,大多數中國國企并沒有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因此董事會存在的“制度基礎”也具有中國特色。

  “國資委是絕大多數國企的唯一股東或者絕對控股者,沒有股權制衡的問題。所以說,建立國企董事會更多地是從搞好企業經營的角度出發,其實質是國資委單方面下放權力,以組建一個專業代理機構來負責企業日常運營。”李明良教授認為。

  據統計,在169家中央國企中,只有11家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其他國有企業是按照《企業法》登記的國有獨資企業,在治理結構上采用國資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這種傳統制度實質上是行政機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競爭要求。與之相比,成份多元的董事會可以隔離政府運行模式的影響,使國企獨立化、企業化。”李明良教授分析。

  國企董事會改革的前提,是董事會在國企有存在的法理基礎,而按照《企業法》注冊的國有企業并不是公司,因此也沒有建立董事會的法律規定。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把國企改組為按照《公司法》注冊的國有獨資公司,以確立董事會的法理基礎。據悉,首批試點的7家央企已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進行身份轉換,并在新的公司制度架構下改革董事會。

  “新瓶裝舊酒”

  在國企董事會大面積空白的同時,為數不多的先行者也面臨諸多問題。自1991年以來,盡管先后有寶鋼、誠通、神華、鐵通等11家大型中央國企建立了董事會。但這些董事會多數是“新瓶裝舊酒”——由原來的黨委書記、廠長等高層管理者自行組成董事會,僅僅進行了形式上的改革,在權限劃分、決策程序、歸責模式等實質方面變化不大。以寶鋼股份為例,1998年以來設立的董事會,一直由包括正副黨委書記、正副總經理等在內的內部人組成,和經管層基本上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企業制度下,董事會是作為股東的代表來控制經理層的。如果董事會與經理層重疊,會導致企業被內部經營者控制,從而喪失董事會存在的根本價值。”上海交大企業研究管理中心林豐教授告訴《上海國資》。

  他指出,國企的根本性弊病之一就是管理上搞行政化的一言堂,在內部人控制董事會的情況下,董事會還是由董事長說了算。因此,國資委一再強調董事會一定要引入外部董事,而且人數一定要超過內部董事,做到“有職有權”。不久前,寶鋼股份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曾遭到來自JP摩根的外部董事的反對,也算是國企董事會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除了人員成分多元化以外,一個結構完善的董事會還應該設立功能獨立、權力強大的二級組織。作為國際規則,薪酬、提名等二級委員會早已成為證監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強制性要求,但對于未上市的國企則鞭長莫及。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香港上市的神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結構齊全,二級委員會多達五個,而作為母公司的神華集團董事會只能稱為初具雛形,連最關鍵的提名與薪酬委員會也不具備。對此,林豐教授認為,二級組織是支撐和充實董事會的骨架,也是外部董事發揮效能的主要平臺,二級組織不健全的董事會無異于“空中樓閣”。

  “統治者”的從業背景

  作為掌握企業生死命脈的“統治者”,董事會必須具有高度的領導能力,董事會成員的從業背景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基于《財富》雜志歷年獲選世界企業500強資料的統計,1980年,

世界500強高管的平均年齡是56.04歲,2003這一數據降至51.30歲。與此相反,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國企董事長的年齡卻有上升趨勢。有專家戲稱國企是“老人院”,雖然夸張,但也反映出國企領袖高齡化現象。

  以現任為例,寶鋼集團董事長謝企華61歲,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董事長羅開富 64歲;而已卸任的長虹倪潤峰、中糧周明臣、哈藥劉存周等老帥也是花甲開外才解甲歸田。有感于此,國資委曾幾次下文要求限齡退休。2004年,國務院國資委全球公開招聘23位高級管理者,60%以上不過40歲,彰顯國企領袖年輕化趨勢。

  “并非年齡,而是能力決定企業家的價值。但中國國企領袖的老齡現象非常普遍,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滋生國企病的源頭,在董事會改革的旗幟下,年輕化勢在必行。”林豐教授認為。

  從業經驗更是企業領袖的基本財富。在現有的內部人控制格局下,國企董事會成員多數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一般都具有較深的行業資歷。但另一方面,國企領導人某種意義上屬于行政序列,在待遇上講究行政級別,在任命上也是行政操辦。有知情人士透露,我國不少國企負責人是由政府機構出于部門利益的空降,或者作為官員退休進行的補償性安置,這些現象很可能影響董事會乃至整個企業的經營技能。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8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