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澤被失地農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02:18 第一財經日報 | |||||||||
在首批試點成功的基礎上,該市計劃逐年擴大試點范圍,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 本報記者 程維 發自重慶 重慶市政府日前下發《關于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
加快重建步伐 重慶擁有3200萬人口,其中80%在農村,這些人大部分無法享受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險。 重慶市衛生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昨日稱,該局負責農村合作醫療的負責人正在重慶江津市召開全市農村衛生工作會。11月3日,重慶市衛生局與重慶市九龍坡區衛生局簽署了一份共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示范區協議,將合作建立“鄉村醫療室”,建設時間包括未來8年。 重慶市從2003年開始,先后在銅梁、江津、忠縣等7個區縣(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合”農民達230萬人,累計籌集資金9725余萬元。截至今年6月底,有235.51萬人次的“參合”農民得到醫療費用補償,補償資金5350余萬元。 目前重慶市已經擬訂了當地重建農村醫療體系的計劃。該市政府11月4日下發的《意見》稱,重慶市計劃在2010年全面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其推進目標是:明年試點工作增加至16個區縣,后年增加至24個區縣,2008年增加至32個區縣,到2010年覆蓋39個區縣。 該《意見》還顯示,重慶市將從加強定點醫療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加強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督網絡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貧困醫療救助制度,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機構的建設等方面來建立其新型農村醫療體系。 補位赤腳醫生 重慶市政府還決定,從2007年起,重慶市級和區縣級每年補助標準提高到20元/人。這一補助標準與中央補助標準持平。國務院8月份出臺決定,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增加至20元,地方財政也相應增加至20元。 加速農村醫療體系建設是一種“補課”行為。據重慶市發改委、扶貧辦、社保局今年初的一項聯合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從1984年開始構建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制度,迄今已初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同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工傷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推行之中。但是,農村社會制度的建立嚴重滯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還基本被排斥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 該調查顯示,重慶市除少數農村地方進行著小規模試點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至今還沒有真正被提上議事日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農村醫療體系中的赤腳醫生制度出現斷裂,這一體系在近幾年得到修復,農村行政村普遍建起了衛生所。但是,由于農村醫療保險體系和農村社保未建立,農村醫療體系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大部分農民不得不‘小病不看,大病盡量拖’。” “大病統籌”下鄉 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為什么不能及時得到建立健全?重慶市市扶貧辦的調查認為,主要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削弱了農村醫療保障。 農民以地為生,然而這些年土地的這種功能卻有所弱化。一方面是開發熱及圈地熱背后,大量土地被人為圈占,農民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依附于土地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是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延伸以及農村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大片良田被征用。 同時,隨著農村人口數量的增加,退耕還林種草進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城鎮、工廠和森林占用,土地這種稀缺資源分攤到每個農民頭上的數量越來越少,有的地方人均不足1畝甚至只有半畝,其保障功能也隨著土地的減少而減少。 開發區的興起、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都涉及土地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生產速度愈快,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速度就越快,失地失業的農民看病等社會保障問題就愈突出。 目前該市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大病統籌制度,如“參合”農民身染大病但無錢醫治,該制度將按照審核程序給予一定額度的報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