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解讀中國的企業公民運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4日 00:23 中國經濟周刊 | |||||||||
企業的社會責任,可視為企業的公民責任。“企業公民”意味著企業不能只滿足于做個“經濟人”,還要做一個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中國企業應盡快建立企業公民意識,這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企業貢獻于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的第一次會員大會將于11月初在北京召開。”10月12日,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下稱企公委員會)總干事劉京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而此時,國內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探討性活動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在2005年的最后3個月中,與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民有關的全國性活動就不下5個。 政府職能部門也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在10月14日舉行的“政府與企業的新型合作關系”論壇上,商務部跨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透露,國務院已批準由商務部牽頭聯合7個部委,著手制定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 對于很多人,包括不少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似乎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其實,近年來出現的“民工荒”、農民工討薪、礦難事故、環境污染等問題,集中體現的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企業正在進入社會責任時代,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似已在醞釀之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樂楨/北京報道 欠薪惡習的原由: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 面對2015年將全球貧困人口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世界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窮人分享發展的快樂? 這一目標在中國的具體體現就是“共同富裕”,但政府的這一富民政策卻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絆腳石—部分企業拖欠工人工資,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 哈爾濱市最近接連發生了兩起進城農民工討薪不成釀成的慘劇。來哈市打工的湖北農民胡興英向工頭任某討要4000元工錢未果,憤而將油漆潑向自己與工頭后點燃,結果胡興英經搶救無效死亡,工頭任某被嚴重燒傷。就在胡興英不幸死亡的第三天,從沈陽來哈爾濱打工的曹慶也是因為自己與工友的工錢要不回來,一氣之下把一瓶汽油倒在自己身上點燃自焚。 據全國總工會不完全統計,到2004年11月中旬,全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約有1000億元。為了索要農民工的1000億元欠薪,整個社會至少要付出3000億元的成本。 而此前發生在寧夏的農民工王斌余因討薪不成而連殺4人的悲慘事件,更是驚動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社會學家、法律專家認為,包括王斌余在內的案件,已經超出了個人范疇,它不僅再一次拷問了嚴肅的農民工問題,更明確提出了市場經濟中,企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 有人指出:“一個公平和諧的社會不能漠視勞動者的權利。農民工討薪不成而殺人的矛盾激化事件,說明社會以及法律沒有保護好普通勞工的權益。” “這是社會的悲哀,勞動者基本的權利就這樣被漠視了,企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0月17日,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最起碼一點,企業的公民意識是缺位的。” 從2003年10以來,四川農婦熊德明請求溫家寶總理過問她丈夫被拖欠的工資,清欠風暴隨即在全國刮起。但是,并非所有農民工都能像熊德明那樣幸運。“北京24名民工討薪遭毆,目擊者稱地上全是血”,“南陽民工鄭州討薪無果以頭撞墻含怨而死”,“重慶民工湖北討薪遭百人暴打”……這樣的新聞報道不勝枚舉。 清欠風暴一陣刮過一陣,現實狀況改變了嗎? 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勞動監察部門查處的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就達1萬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5.66%,其中克扣工資案件占全部違法案件的53.47%,其中建筑施工企業拖欠外來務工人員比例高達59.68%。 作為討薪、欠薪的另一當事方—企業,隨著這場風暴的激化被推上了前臺;而流行于發達國家的兩個概念—“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和“企業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也漸漸開始在中國受到關注。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的利益。”企公委員會總干事劉京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一般來說,企業公民脫胎于商業道德和企業社會責任,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即企業公民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 “農民工討薪問題就很能說明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現狀,體現的就是企業公民意識的嚴重不足。”劉京分析說。 據《2005年中國企業公民發展現狀調查報告》(下稱《2005報告》)顯示,90%的國內企業在企業公民建設方面至今依然沒有開始行動。 企業社會責任之內憂:現實與理想的錯 事實上,中國企業公民意識的表現頗為令人擔憂。 “你知道嗎?國內99%的企業沒有專門負責企業公民或者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部門設置。”企公委員會總干事劉京介紹說,“相比跨國公司對企業公民的成熟管理,我們的企業差距太大了。” 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公民意識 小王到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工作已經有一年了,現在她每月有一星期是出差在外地。“出差與在家其實也沒有什么,我與親人、朋友的溝通從來都是暢快的。” 因為按照摩托羅拉的規定,出差在外的職員,必須在第一時間內向自己的親人、朋友報平安,并享受每天15分鐘的私人聊天空間,而這一部分費用都有公司來承擔。 而在眾多的跨國企業中,這一點似乎并不新鮮,這一切事務都會有一個叫公共關系部或者社區關系部或者社會公益部統一負責,有一整套的固定制度。 據了解,在許多發達國家有一個共識,即認為一個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所以,許多優秀企業還專門設有“企業道德官”這樣的高級管理職務,負責企業的社會責任事宜。 在英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遠遠超過法律所約束的范疇,對企業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府層面,英國建立起了一套嚴格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的同時,還專門設立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學院為企業強化社會責任提供指導,并且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企業社會責任實施情況的檢查和監督。 企業社會責任是近年來在瑞典工商界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它主要描述企業在發展中如何對待經濟利益以外的因素—如何對待其人力資源,是否遵紀守法,以及怎樣對自然環境進行正確利用和保護。 今天,幾乎所有的瑞典大中型企業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 劉京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雖然中國大多數企業經過原始積累階段,進入了發展階段,離第三階段——企業公民階段有一段距離,但沒有完善的企業架構也是極其可怕的。 他指出,企業公民階段有幾個明顯的標志。第一,有好的治理結構和道德價值觀念;第二,對企業員工的責任;第三,對環保的責任;第四,對經濟和社會福利的貢獻,包含稅收,也含有經濟上的一些付出。 而在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看來,“更可怕的是大家誤會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的本意。 捐贈:一個被泛化的責任 與10月12日在中國已經有7年歷史的百富榜揭曉相比,先前同為胡潤發布的《2005中國慈善家排行榜》與《2005中國慈善企業榜》惹來的爭議要少得多。 原因是公眾的視線已經轉移了。企公委員會總干事劉京說:“大家都在看誰更大方,因為這更直觀。” 事實上,劉京同樣也策劃制作了一份“慈善家排行榜”,在他看來,慈善事業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的一部分,它弱化甚至消弭了因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不公,消解了社會矛盾就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同樣據這份“慈善家排行榜”顯示,此次入榜的慈善家共有136人,在2004年共捐款9.85億元,平均每人捐贈了724萬元。 而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現有的100多家慈善公益組織主要是慈善籌款機構,這100多家慈善公益組織所掌握的資金總計僅占GDP的0.1%。 早在6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一次演講更為讓人驚嘆。他透露,近十年來,美國富豪的慈善捐贈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比爾蓋·茨捐贈230億美元,占其凈資產一半以上。相形之下,中國1000萬家注冊登記的企業中,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足1%;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贈70%都來自外國和港臺,國內富豪們的捐贈不到15%。 然而,對于北京市首家打工子弟中學—蒲公英學校的校長鄭洪而言,企業或者企業家能夠拿出自己的財富來捐獻就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10月16日,鄭洪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學校的一切財產都是來自社會捐贈,有國際知名的大公司,也有國內的大企業,其中一些中小企業也做了部分捐贈,有捐錢的,也有捐物的,現在還有一個公司資助成立了教師基金,目的在于為學校留住師資力量。 “不同企業在捐贈方面的表現也有不同,相比國內企業而言,整個流程會比較通暢,目的性也很強。”鄭洪深有感觸地說。“事實上,跨國公司是明白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是能為自己帶來長遠的商業價值的,而在這方面,國內企業沒有很深的理解。” 同是捐贈為什么有差異呢?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承接的福特基金課題“公司捐贈研究”課題發現,從企業捐贈的領域來看,中外企業捐贈的領域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捐贈賑災、扶貧、基礎教育、社區和弱勢群體、環境保護等。在捐贈的形式上,中國企業是以資金型捐贈為主,跨國公司則以技術、設備、產品和資金捐贈幾種方式并行。 據介紹,如果僅僅從捐贈行為的表面來看,似乎就可以得出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捐贈并無太大區別的結論。但是,通過分析發現,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捐贈理念、內在驅動力、捐贈的運作機制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研究表明,跨國公司在企業捐贈方面有著成熟的“企業公民”理念,將企業捐贈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商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化、制度化的運作機制;而中國企業雖然在公益捐贈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中國企業的捐贈理念為“回報社會、造福桑梓”,沒有將企業捐贈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商業利益聯系起來,也沒有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運作機制。 “事實上,這是國內大多數將捐贈誤認為是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同時也認為,只有企業發展了才能有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而實際上,捐贈卻是其中一部分,而且里面是大有學問的。”10月16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企業公民課題組組長于增彪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于增彪指出:“由于認識上的不清楚,加上慈善公益組織和社會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贈的渠道不暢,同時這些組織專業性不強、分工不合理以及在稅收與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導致了我國目前的社會慈善捐贈水平低下的現狀,同時也制約了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對此,10月16日,江蘇小天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源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建議,中國建立一套完善的價值評估體系很重要,尤其是在財富、稅收以及捐贈方面,形成標準,這樣有助于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的更快形成。 企業社會責任之外患:新貿易保護手段來了 就在國內企業還在忙著理解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的定義的時候,一個叫“SA8000”的美國怪物悄然打醒了夢中人。 美國SA8000“入侵”中國 那么,什么是SA8000呢? SA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國經濟優先認可委員會(Councilon Economic PriOri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簡稱CEPAA)所制定的國際標準。SA8000的含義是“社會責任標準”,是Social Accoutability 8000的英文簡稱。 2001年,該委員會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簡稱SAI,并于同年底發表了SA8000標準第一個修訂版,即SA8000:2001。 負責起草SA8000標準的委員會成員是來自11個國家的20個多個組織,其中包括大型商業機構和認證機構。SAI對外宣稱:與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一樣,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旨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 據美國相關商會組織調查,目前有50%以上的跨國公司和外資企業表示,隨著SA8000標準實施,將重新與中國企業簽定采購合同,這意味著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家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產品都已經或必將遭遇SA8000標準審核。 據估計,從1997年到2004年7月,我國先后有8000家企業接受過跨國公司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審核,被要求通過SA8000認證,目前獲得認證證書的企業有99家,有的因表現良好獲得了更多的訂單,部分工廠因沒有改善誠意而被取消供應商資格。 據此,有專家認為這是發達國家繼反傾銷、綠色壁壘之后,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新型貿易壁壘。 在9月7日至8日舉行的中歐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中華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紀明波以社會責任標準之一SA8000為例,對其衡量中國企業的不公平性和其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內涵提出了質疑。 紀明波認為,作為一種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SA8000以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保障勞動者權利等作為重要目標,涉及包括童工、強迫勞動、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等9項核心內容。 紀明波說,SA8000其實也有積極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能否通過SA8000認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能否取得訂單,把“勞工標準”、“人權標準”和貿易掛鉤,這將阻礙相關產業的發展,減低我國人力資源和成本優勢,削弱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張錫安也在該論壇上表示:“我們協會在考慮社會責任標準的認證時,堅持認為企業不能盲目申請國內外社會責任認證,也反對有些認證機構出于商業考慮,對企業進行片面的誤導。” 同時,也有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SA8000到目前為止在整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有限,不能將其等同于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夸大它的作用不僅會為某些商業機構借機進行社會責任認證提供輿論環境,還可能為某些國家建立國際貿易新壁壘提供借口,同時,也會在事實上導致跨國公司真正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范圍的縮小。 中國應制定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們呼吁,中國應推出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以對抗SA8000,防止SA8000成為國際標準。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指出,正當歐、美、日各國都在制定自己的社會責任標準時,我國應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社會責任暴出的問題,盡早研究和制定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以防走在外國的后面,讓外國制肘我們的發展。 商務部跨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此間透露,國務院已批準讓商務部牽頭聯合7個部委,開始制定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 另據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分析認為,目前國家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研究,目的就是適應全球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并抵制國際上一些不合理的所謂“標準”。 據了解,中國生產力學會目前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制定了一個參考標準,即:第一,公司治理和道德價值,主要包括對中國法律、法規遵守情況,防范腐敗賄賂等交易中的道德行為準則問題,以及對公司小股東權益的保護;第二,員工權益保護,主要包括員工安全計劃、就業機會均等、反對歧視、生育福利保障、薪酬公平等;第三,環境保護,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廢物回收再利用,使用清潔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第四,社會公益事業,包括員工志愿者活動,慈善事業捐助,社會災害事件捐助,獎學金計劃,企業發起設立公益基金會等;第五,供應鏈伙伴關系,主要包括對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提供公平的交易機會;第六,消費者權益保護,主要包括企業內部執行較外部標準更為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對顧客滿意度的評估和對顧客投訴的積極應對,對有質量缺陷的產品主動召回并給予顧客補償等等。 企公委員會總干事劉京指出,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一個自己的標準,而實際上,這個標準的制定過程將非常漫長,我們現在更多的是需要普及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為企業做一些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方面輔導,讓社會認同,這也將是一段時期來企公委員會的重要工作。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企業公民課題組組長于增彪建議,對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下的169家大型企業,考核方面,不應該只是考核財務數據,應及早把企業社會責任或者企業公民的內容加入考核將更符合國際化、可持續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路,有利于帶動中國企業更快進入企業公民時代。 日前,聯合國全球聯合盟約執行總長Georg Kell透露,12月份聯合國將在上海舉辦一次這樣的大型會議,召集中國企業的高層領導人參加,讓他們能夠認識到怎么樣能夠取得企業和社會的更加和諧的發展,為企業充分認識到它的社會責任。 資料之語錄: 我們的企業家應該明白,有財富沒有責任,有資本沒有道德,有地位沒有良知,都是殘缺不全的社會力量。只有財富和社會責任的結合才能把一個賺錢機器變成一個富有影響力的階層,才能夠贏得真正的力量和尊重。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 潘岳 企業社會責任既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公關。它不是公司通過一些噱頭來宣傳的招數,而是一種真正的長期政策。 —歐盟委員會 就業、社會事務和機會平等事務委員 弗拉德米爾·斯皮德拉 社會責任應成為企業的底線,與我們企業的經濟和業務的繁榮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也是企業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北京奔馳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Guenter Butschek 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而任何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共通的,必須為社會創造價值。 —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終身榮譽總裁 唐駿 企業應該有自然人的道德觀。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要遵紀守法、講究朋友道義,我們在社會里處身立事要清楚做什么樣的人,對于企業來說也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企業公民可以定義為:再過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希望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怎么樣記得你。 —摩托羅拉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 時大鯤 只有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做出了貢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和贊譽,才是企業最大的成功和人生最大的幸福。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一定要符合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人民利益。企業發展得越大,財富越是社會的、人民的。 —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朱新禮 中式快餐業內的企業,要有行業責任感,讓追隨者與競爭者共享一些資源,讓他們發展,推動行業的健康規范發展,就是對社會負責表現,在這個過程中也讓自己企業最終獲得成功。 —真功夫全球華人餐飲連鎖機構董事長 蔡達標 在我看來,企業所做的一切,是為消費者提供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應用體驗;為員工創造發揮才干和挑戰自我的平臺;為股東帶來良好和持續的利益回報;為社會貢獻財富、人才和精神文化價值。 —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李曉忠 企業的社會責任,可視為企業的公民責任。這就意味著企業不能只滿足做個“經濟人”,還要做一個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企業必須承擔其法律責任,要有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兼秘書長 張笑宇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