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要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放心水”,機制是根本,標準是保障,技術是手段。在水資源和水質管理方面,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職責和義務,惟有加強協調和溝通,消除管理中的交叉乃至混亂,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才能真正管好水。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水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就必須不斷提高水
質標準,從人民飲水健康、安全的角度出發制訂標準,杜絕衛生隱患,并進一步強化科技攻關,采用先進技術改善供水設施,確保清水流入每一戶“尋常百姓家”,這也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最直接體現。
聯動機制打破管理“障礙”
“十個當官的搞不好一滴水!”老百姓道出的正是我國“多龍管水”的水資源管理體制。誰都管又誰都不管,讓老百姓心里不踏實:供水安全誰來保障?以流域為基礎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水務局模式,貫穿從天然水資源到供水、排水再到再生水資源的循環水務理念,同時強化管理部門協調互動,為我國供水管理筑起屏障。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說,水務局建立前,北京是城鄉分割的水管理體制,水利局管農村水利、市政管委管城市供水。水資源分屬兩個部門管理,形成了無法逾越的管理“鴻溝”。水務局成立后,加強了與環保等涉水管理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如與環保局共同劃定了地下水保護區、制定水源保護標準、協作安裝水質監測設備等。在制定政策、法規、規劃、標準等方面加強協調和聯動,是政府管理部門搞好公共服務、提高執政能力的具體表現。據了解,我國已有1350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域推行了水務局模式。具有凝聚力的協調、聯動機制使水資源從地表水、地下水到自來水、再生水實現了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和統一配置。
標準升級建立多級屏障
今年6月1日,建設部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開始實施。據介紹,新“標準”與現行的《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相比,對水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測項目由35項增加到101項,增加了對有機污染物和農藥的檢測項目及對消毒副產物的檢測項目,特別是對自來水不僅檢測細菌學指標,而且增加了包括“藍氏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在內的原蟲類病毒體的檢測項目。
關于新舊“標準”的差別,參與該標準制定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導師王占生認為:新“標準”加大了執行力度。新“標準”中明確規定:“出廠水應檢驗全部非常規檢驗項目,檢驗頻率為以地表水為水源每半年一次,以地下水為水源每一年一次,”顯然,新“標準”強調了執行力;新“標準”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新“標準”參考了最新的(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與先進國家(美國、歐盟、日本)制定的水質標準,同時根據我國國情制定;新“標準”更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例如規定了“無異臭、異味、用戶可以接受”,而在過去是沒有“用戶可以接受”這一條的;新“標準”對關鍵項目的特殊情況做了科學界定。如耗氧量有機物的綜合性指標更為嚴格,硝酸鹽的限值也定為10mg/L,與國際上的水質標準相同。
《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對供水水質保障的系統性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對水源、水廠、配水管網及二次供水設施各環節必須嚴格控制,建立多級安全屏障。同時,對供水企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改進技術提升供水水質
《城市供水水質標準》的實施,促使供水企業改進工藝水平和管網。專家指出,就工藝水平而言,目前80%以上的供水工程采用常規的凈水工藝,該工藝對有機物的去除率僅能達到20%左右,但是可以通過改進處理工藝來保證水質。如深圳梅林水廠采用“活性炭+臭氧”的方法,有機物去除率達到80%以上。
就管網而言,目前城市管網老化程度很嚴重,尤其是一些老城區。目前,國家正逐步安排資金進行系統改造,各地也不失時機,加大地下管網的改造力度。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水質的監管制度目前還存在不足,只有供水企業水質檢測站來把關水質。政府部門只有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在軟件的管理上采取相應措施,才能保障“標準”順利實施。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