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中國經濟還在發燒 宏觀調控不宜放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11:36 《董事會》 | |||||||||
文/孟寧 筆者近期走訪了山東幾家大的上市公司,在與董事會高管交流之后,對中國近期的宏觀經濟情況得出以下結論:經濟明顯過熱。幾個大企業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不斷地擴大規模,無論是上游的電力企業,中游的化工、造紙企業,還是下游的紡織品企業,都在不斷地投資新項目,產能在未來都將有一個飛躍的同時,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
周期下滑引起的產能過剩將是中國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除石油及相關產品之外的大宗商品價格和各行業利潤率在上半年都有比較大的降幅。在中國目前內需依然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經濟過熱期間積累的產能過剩是引起企業利潤下降的根本原因。經濟周期已經明顯地走過了頂部,“軟著陸”既是口號也是目標,但2005年二季度新開工項目開始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也出現了反彈。這看似一個悖論:既然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為什么新開工項目仍在增加,企業規模還在擴張呢? 在詢問各大公司高管以上問題的時候,得到的答案幾乎是相同的。在行業利潤因為產能過剩或需求下降走下坡路的時候,企業只有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同時通過擴大規模和降低成本做到行業龍頭。當產品的市場價格降到某一個水平線的時候,其他競爭對手會因虧損而退出行業,此時如果依舊能夠保持盈利或者用高管們的話: “挺到最后的人,將是未來行業的龍頭。”這正是支持他們擴張的真正動機。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這種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也是競爭中的生存之道。然而對于一個行業,乃至這個經濟體來說,可能就是一場災難。每一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為了成為行業龍頭或者為了生存,都有擴張的動機。但如果一個行業里的大多數企業都這么做,而需求又不足的情況下,產能的極大過剩將造成價格戰的升級和整個行業的崩潰。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當周期下滑而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時候,則意味著企業破產,銀行壞賬攀升和通縮。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為重化工業的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雖然像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不太可能跨越重化工業時代,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時代。但重化工業對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浪費正在透支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能量。從電力企業的硫污染和高煤耗,到造紙企業的污水排放,到化工企業的氯氣泄漏,灰蒙蒙的華北籠罩在40℃的高溫中,顯得格外的刺眼。是否要為世界工廠這一角色、為發達國家的消費買單是中國應該考慮的問題。顯然,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解決結構性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的燃眉之急。 現階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有幾種策略,匯率調整無疑是一種選擇,但卻是險招。升值一方面可以強制中國企業改變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另一方面財富效應可以拉動消費。但是財富效應對于內需是拉動還是抑制,要看進口產品與國產產品的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哪一個更大。匯率變動的方式和幅度也可能影響資金的流動,以及下一步調控經濟的方向。同時中國也要意識到自身發展對于全球經濟周期和產品價格的影響。升值在直觀上會造成出口的損失,但進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動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的增長,從而提升對中國產品的需求。 而曾經備受指責的行政性宏觀調控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選擇。一方面要刺激內需,利率不能有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又要抑制產能過剩,因此只能通過行政手段抑制部分過熱行業的投資。“怕冷不怕熱”,有高儲蓄率墊底,中國政府在控制通脹方面比應對通縮更加得心應手。然而就目前階段來說,在社保體系不完善,財富增長不平衡的情況下,想要刺激全民消費將是非常困難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