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家統計局 > 正文
 

新經濟增長周期下的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問題研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10:30 國家統計局網站

  固定資產投資是宏觀調控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是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迅速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力貢獻密不可分。本文通過有關歷史數據和數量模型,揭示廣東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將廣東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結構與山東、江蘇和浙江進行比較,以便從中找出差距和問題,并通過數量模型測算廣東“十一五”時期合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使固定資產投資在持續健康的軌道上發展,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一、經濟增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增長速度。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41808.96億元,年均增長(現價,下同)22.1%,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8.7個百分點,改革開放27年,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11年超過40%。“十五”時期,廣東GDP分別增長9.6%、11.4%、14.3%和14.2%,固定資產投資拉動GDP增長分別為2.95個、4.55個、8.0個和5.85個百分點。投資不單對當年經濟影響較大,還對后期的經濟產生影響。根據有關數據建立三階分布滯后回歸模型并估計其參數:模型表明,在當前的經濟總量條件下,每增加1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可帶動增加當年1.34單位GDP,帶動增加第二年2.32單位GDP,帶動增加第四年0.979單位GDP①。

  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GDP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曲線(圖一)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發展周期有“趨同性”和“時滯性”。兩者之間的曲線雖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們的變化趨勢和波動周期卻基本相同,經濟增長的變動相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存在一定的滯后期,時間約兩年。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幅度大大強于經濟增長波動幅度。固定資產投資曲線峰谷差為94.6個百分點,而經濟增長曲線的峰谷差僅15.1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利用多級傳遞和擴散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固定資產投資與工業總產值、建筑業總產值、商品零售額及鋼材、水泥產量等相關性較強。固定資產投資還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效益直接創造工業、建筑業等相關產業的增加值,使國內生產總值得以增加。

  二、目前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處于調整期

  根據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曲線(圖一),基本上可以將其劃分為五個發展時期:起跑期(1978年至1987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1.7個百分點,快于全國2個百分點左右。整頓期(1988年至1990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0%,比全國高9個百分點,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3.5個百分點,并在1989年出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負增長(-1.8%)。高漲期(1991年至1995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3.6%,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4.4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江蘇、山東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高8.9個、7.2個、12.1個百分點,199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2.8%為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點。徘徊期(1996年至2000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仍保持優勢,但速度低于全國、山東、江蘇和浙江。五年年均增長6.8%,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5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江蘇、山東和浙江投資年均增速分別低3.7個、5.5個、7.2個和4個百分點。其中1996年固定資產投資零增長,1997年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負增長(-1.3%)。調整期(2001年至今),廣東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落后于山東、江蘇,增速低于全國、山東、江蘇和浙江。“十五”以來,廣東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520.94億元,年均增長16.6%,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4.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江蘇、山東和浙江投資年均增速分別低4.2個、6.2個、14.8個和10.6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從1995年的11.5%下降到2004年的8.5%,2003年在全國的排位1988年以來首次從第一位下跌到第三位。

  三、當前廣東固定資產投資發展需引起注意的幾個問題

  當前全國正處于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并呈現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灣等地區你追我趕的新局面,在這場發展競賽中,廣東保持“排頭兵”地位的壓力日漸增大。本文選取與廣東經濟總量相近的山東、江蘇和浙江的固定資產投資②進行分析,以便找出目前廣東固定資產投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一)廣東投資總量在全國排位出現后移的趨勢

  1、廣東從“標兵”變為“追兵”。新世紀開始,新一輪投資熱進一步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2003年廣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創下1993年以來新高,但同期江蘇、山東兩省增速達到38.6%和51.8%,江蘇和山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反超廣東305.23億元、297.87億元,廣東十五年來首次落后于江蘇、山東。2004年和2005年廣東與上述兩省差距進一步拉大,2004年廣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比山東、江蘇少1605.98億元、844.33億元,增速比山東和江蘇低23.5個、9.0個百分點,占全國比重8.5%,比1995年下降3個百分點。2005年1—5月,廣東城鎮投資增速分別比全國、山東、江蘇和浙江低10.4個、23.2個、12個和0.1個百分點,城鎮投資總量比江蘇、山東少371.16億元和189.16億元。圖二:

  2、項目后續能力不強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后勁。從施工項目個數、新開工項目個數和新開工計劃總投資情況看,廣東落后于華東三省(見表一)。2005年1—5月,廣東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999.64億元,同比增長91.0%,但仍比江蘇、山東少123.32億元、909.56億元。廣東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占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比重為17.3%,低于江蘇、山東的22.8%和38.9%。從目前的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后續施工能力看,如果今年下半年城鎮投資增速沒有進一步提高,不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與山東、江蘇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全國排位將可能再跌一位,居第四位,即居于山東、江蘇、浙江之后。

  表一:2005年1—5月廣東與山東、江蘇和浙江施工項目情況比較

  施工項目個數(個) 新開工項目個數(個) 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億元)廣東 6836 2204 1999.64山東90156112 2909.2江蘇 7555 4469 2122.96浙江 6291 2067 800.71

  (二)近十年來廣東工業投資力度不如山東、江蘇

  1、“九五”時期廣東工業投資大幅減少。

  “九五”時期,廣東工業投資徘徊不前,年均僅增長2.7%,遠遠低于“六五”到“八五”時期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五年間基建及更改工業投資出現兩年負增長,1997年負增長7.8%,2000年負增長11.1%。而同期的華東主要工業大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優化投資軟硬環境,以各項優厚的條件吸引外商投資,以政策激發民間投資熱情,工業投入普遍快于廣東。“九五”時期,廣東基建和更改工業投資年均增速比全國、江蘇、山東和浙江低5.4個、8.7個、11.2個和15.4個百分點。廣東基建和更改制造業投資年均負增長1.3%,比同期全國、江蘇、山東和浙江低1.1個、2.6個、7.2個和8.7個百分點;廣東基建和更改電力行業投資年均增長4.4個百分點,比全國、江蘇、山東和浙江低10.5個、20.3個、17.3個和16.3個百分點。

  “十五”以來廣東工業投資有所提速,但華東工業大省發展速度更快。2001年至2004年,廣東基建和更改工業投資共3674.09億元,占同口徑固定資產投資的39.1%,年均增長31.3%,比山東和江蘇低8個和2.3個百分點。廣東基建和更改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34.9%,比全國、山東、江蘇和浙江低3.3個、22.9個、7.4個和14.6個百分點。2000年是一個轉折的年份,這一年廣東基建和更改制造業投資負增長6.6%,與山東相差21.9個百分點,使得山東反超廣東1.77億元(1999年廣東比山東多51.87億元),以后年份山東對工業的投入的速度保持在39%以上,2003年還達到96.9%。2004年廣東城鎮工業投資分別比山東、江蘇分別少1176.98億元、462.9億元。如果考慮農村的工業投資,差距更大。

  2、對重化工業和傳統產業投入力度不如山東、江蘇和浙江。

  (1)石化工業投資有差距。2001年來,山東和江蘇石化行業一直比廣東領先,近兩年來廣東石化行業投入奮起直追,但山東和江蘇發展更快,目前遠遠把廣東拋在后面。2004年廣東石油化工及原料制造業完成投資157.97億元,比山東、江蘇少82.36億元和54.91億元;石油加工煉焦業完成投資16.88億元,比山東少76.67億元。2005年1—5月,廣東石油加工煉焦業和石油化工原料制造業完成投資59.10億元,分別比山東、江蘇少54.21億元和37.34億元。

  (2)鋼鐵行業和汽車投資相對落后。2001年至2004年四年間,廣東鋼鐵行業完成投資127.24億元,還不及江蘇、山東2004年一年的投資額。2004年,廣東鋼鐵行業投資額64.86億元,分別比山東、江蘇少110.34億元和64.27億元。汽車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四省的支柱產業,2004年廣東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投資66.51億元,增長24.9%,但仍比山東和江蘇少53.90億元、12.29億元。

  (3)對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有所減弱。這個行業是廣東的第一大工業行業,工業產值總量和企業平均規模均居全國首位,也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中最大的行業。2004年,廣東城鎮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投資189.44億元,增長3.2%,投資額比江蘇少30.32億元,增速低4.9個百分點。2005年1—5月,廣東投資61.28億元,比江蘇少43.61億元。投入增速下降,使得其產值增速下滑,2004年廣東規模以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增速比上年回落9個百分點,2005年1—5月比上年同期回落9.2個百分點。

  (4)三大傳統產業投資規模仍較小。2004年,廣東傳統產業完成投資210.10億元,增長45.4%,雖然增長速度較快,但由于原有基數低,規模仍然比較小。相對而言,山東、江蘇和浙江對傳統產業投資的力度比較大,特別是山東、江蘇的紡織業、山東的食品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浙江的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見表二。廣東近十年來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投入不足,已成其發展緩慢、品牌效應降低的主要原因。

  表二:

  2004

  年廣東、江蘇、浙江和山東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單位

  :

  億元)

  廣 東 江 蘇 浙 江 山 東紡織業 35.76 112.92 63.13 247.09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41.0139.36 32.56 61.98化學纖維制造業 11.16 29.12 28.49 12.25食品加工業 14.3320.606.83 143.81食品制造業 10.12 14.12 10.52 74.33飲料制造業 12.22 8.4812.9928.07煙草制造業 4.54 2.38 1.82 4.51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71.43 68.04 40.50169.69

  目前廣東、山東、江蘇和浙江等省份均處于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鋼鐵、造紙等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崛起,為投資拓展空間,也使經濟進入新一輪以重化產業為動力增長的長周期。廣東若不能進一步加快工業特別重化工投資以提高工業競爭力,則難以繼續保持工業“排頭兵”的地位。

  (三)近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較低

  1、“十五”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對整體投資拉動力不斷減弱。2001年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3%,比2000年回落7.6個百分點,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增長速度為14.7%、10.6%和12.1%。從2002年開始,山東、江蘇和浙江房地產開發投資開始提速,分別為33.2%、15.5%和50.5%;2005年1—5月廣東增速僅為8%,增速在全國的排位與吉林并列倒數第四位,同期的山東、江蘇和浙江增速達到51.7%、42.2%和14.2%。2003年開始至2005年5月,廣東每月增速基本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以上,與華東三省增速基本相差在18個百分點以上,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2002年的28.1%下降到今年的24%左右。2005年1—5月,江蘇房地產開發投資比廣東多21.1億元,浙江只比廣東少15.52億元,很可能在年底超過廣東。

  2、房地產開發投資是推動江蘇和浙江整體投資快速增長的主力。2003年,江蘇、浙江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整體投資貢獻率為17.9%和18.0%,分別比廣東高出6.7個和6.8個百分點;2004年為30.8%和33.1%,比廣東高18.5個、20.8個百分點。從財稅角度來看,長三角房地產業成為超越珠三角的引擎作用更為明顯。2004年上半年,浙江房地產稅收為86.82億元,同比增長75%,占地稅收入的21.9%,對全部稅收的增長貢獻率達到34.68%,成為第一稅收來源。如果再加上建筑業,2004年全年二者所占比例已達到34.6%。在江浙的地方財政收入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不包括相關產業)所占的比例都在30%左右,在浙江房地產業中,其比例甚至達到35%,而廣東只占8%左右。

  (四)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2004

  

  廣東農村投資(904.08億元)與山東(2188.74億元)、江蘇(1798.85億元)、浙江(2003.18億元)三省差距較大。廣東農村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15.0%,比山東、江蘇和浙江分別低13.8個、11.3個和18.7個百分點。從農村農戶投資看,由于傳統習慣的差異、受客觀條件(如地理條件)限制和政策差異,廣東農村私人建房投資一直比華東三省少,農村個體私營投資不如浙江、山東活躍,廣東農民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產經營費用投入,浙江、山東農民則更多地用于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2004年廣東農村農戶投資相當于山東、浙江的31.4%和98.3%;從農村非農戶投資看,廣東比山東、江蘇和浙江分別少786.61億元、952.27億元和1095.36億元。廣東農村非農戶投資主要差距在農村工業投資,根據測算,2004年廣東農村工業投資分別比山東、江蘇和浙江少796.55億元、924.50億元和930.0億元。另外受投資利潤率和行業間投資效益差異的影響,農業投資占農村投資比重下降,2004年農業投資只占農村投資的1.3%,比2000年下降1.7個百分點。廣東農村投資不足,使得農業基礎薄弱,綜合能力下降,發展后勁不足,而在生活環境、教育、文化、衛生保健、勞動保障方面,農村與城市仍有天壤之別。

  (五)投資活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全國各地投資增長動力正發生結構性的轉換,市場力量增強,地方積極性較高,民間投資發展迅速,政府投資不再是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的主要與直接因素。2001年至2004年廣東城鎮民營經濟年均增長25.4%,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個百分點。其中2004年城鎮民營經濟投資1401.41億元,增長21.1%,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1.2個百分點,占同口徑固定資產投資的27.4%。雖然廣東民營經濟發展很快,但相對民營經濟活躍的山東、江蘇和浙江,廣東差距較大。2004年計劃總投資50萬元及以上口徑的城鎮投資中,廣東民營經濟投資比山東、江蘇和浙江少906.47億元、67.11億元和15.36億元。如果考慮農村個體私營投資廣東差距更大。

  廣東吸引外資在增速和勢頭、技術和規模都受到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趕超挑戰。2004年,廣東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金額1936046萬美元,增長12.6%,比江蘇少1922697萬美元,速度慢于江蘇的25.1%,山東的13.2%。廣東引資項目以中小型為主,起點高、技術較先進的外商投資大項目,廣東愈顯不足,且缺乏美英德等發達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從項目規模看,2004年廣東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平均規模232.64萬美元,與江蘇的538.18萬美元差距較大。

  (六)投資區域發展不平衡突出

  珠三角③與東西兩翼和山區之間投資相差較大。2004年珠三角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15.28億元(不含珠三角地區間跨市投資),占全省比重的74.9%左右。東翼、西翼和山區投資總量相當于珠三角的8.2%、6.8%和11.8%。珠三角地區還集中了91.7%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外向型經濟投資主要發生在珠三角,2004年珠三角地區外商港澳臺投資1157.34億元,占全省79.%(不含珠三角地區跨市間投資),東翼、西翼和山區分別是珠三角地區的3.6%、2.8%和7.9%。從工業行業看,79.8%的九大產業投資、84.2%的電子信息石化工業投資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從文化產業投資看,2004年珠三角地區占76.3%,東西兩翼分別占全省12.2%、4.2%,山區占7.3%。投資行業結構影響國民經濟行業結構,東西兩翼和山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二、三產業比重較小。2004年珠三角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為4.4:53.3:42.3,東、西兩翼和山區五市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14.9:48.7:36.4、24.4:39.3:36.3、25.6:43.1:31.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廣東加快珠三角地區傳統產業向東西兩翼和山區梯度轉移,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投入力度不足,環保法制建設力度不夠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出現工業生產能耗高,“三廢”排放量增大的現象,對當地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近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高的深層原因

  近年來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出現的增速低于全國、山東、江蘇和浙江,投資總量在全國排位下降的情況,這其中有發展上臺階之后,總量加大增速自然回落的客觀性,但也表明當前廣東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有所弱化,廣東面臨“慢進則退”的嚴峻挑戰。其深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投資環境發生較大變化

  1、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廣東利用外資一枝獨秀的局面受到沖出。引進的外資來源地從集中在港澳臺逐漸擴展到主要發達國家,東亞區域合作加強,日、韓、臺將一部分上游產品國生產轉移到我國,從而加強對我國內地投資。國內市場的開放,使外商來華投資戰略從面向國際市場逐漸轉變為國際國內市場的結合,投資重點從出口便捷的華南地區擴展到我國市場核心的華東、華北地區。下游產品在市場上的漸趨飽和使外商傾向于上游產品,上游工業基礎較好的環渤海灣地區和華東地區受到外商青睞。三方面的變動趨勢匯集,形成對華東、渤海灣地區以重工業投資為主的投資熱潮。

  2、利用外資環境變化的同時,廣東珠三角地區外源型經濟模式負面作用日益顯現,從而制約投資發展。主要是:近年來廣東大量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技術壁壘、環保壁壘、知識產權等國際貿易的制約,并且主要集中在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上,對投資造成一定影響。內外資經濟關系不協調制約內源型經濟投資的進一步發展,由于長期以來給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內外資企業間帶來不平等的競爭環境,具有資本、技術、品牌優勢的外資企業日益擠壓內資經濟發展,內源型經濟不強大,使得民營經濟投資相對落后。

  3、廣東投資環境吸引力有所不足。

  (1)廣東自然環境資源相對緊缺,投資進一步發展受制約。全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27公頃,不及全國平均數的一半,珠三角的建設用地十分緊張,環境污染也日益加重,一直被視為可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在近年也出現“民工荒”。工業中常用的45種礦產,以人均量計算,大約排在全國各省市中的倒數第5位,大量原材料依靠進口和外省調入,主要城市面臨水電緊張,交通處于飽和狀態,東西兩翼和山區雖然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資源,但是投資環境與其他沿海省份尚有一定差距,導致珠三角增資擴產的外資和部分內資企業選擇到沿海其他省份投資。

  (2)投資軟環境仍有所欠缺。在當前勞動密集型產業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的同時,廣東產業升級、產業向高級化發展的過程中受到體制、人才、研發能力、教育、勞動培訓、法制和產權保護、物流、金融、資訊等投資軟環境的制約,而這些正是吸引大型技術水平高的企業最重要的條件。

  3、目前不少發展中國家如越南、東南亞國家等對吸引外資,推動本國經濟增長給予高度重視,在許多方面放寬政策,提供各種優惠,使投資者獲得更多的選擇機會,而我國的投資環境已有所收緊,致使部分境外投資者向這些國家轉移。

  (二)二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廣東農村投資總量相對較小主要由以幾個因素造成:一是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2001年—2004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5%,顯著低于1980年以來12.2%的平均增速。從橫向比較看,農民收入增長弱于沿海較發達省份。2004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額4365.9元,低于浙江的6096元和江蘇的4754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速度4.0%,低于江蘇(7.2%)、山東(11.3%)、浙江(7.4%),也低于全國6.8%的平均水平。二是農村融資體制尚未建立,投資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農村投資資金主要依靠自籌,金融體制改革使得銀行貸款風險約束機制增強,而農村民營企業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銀行為規避風險,對農村一些中小企業設立許多限制,企業獲得貸款難度增加。2004年廣東農村投資本年到位資金82.6%為自籌,國內貸款僅占6.5%。三是廣東城市化進程比較高。且在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的同時,各種生產資料、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也加速流向城市,資金等生產要素的缺乏,使農村地區的投資缺乏資金。四是除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外,隨著我國教育、醫療體制改革,農村居民在消費支出中,用于教育和醫療費用大幅度提高,影響農戶投資。

  (三)房地產開發投資發展周期所處階段不同

  近年來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與山東、江蘇和浙江差距縮小并被其逐步趕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廣東與全國及華東三省正處于房地產開發投資景氣周期的不同階段。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從1998年開始至2003年4月份,連續64個月以兩位數的同比速度增長,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后,2002年底2003年初,在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一遍“熱”聲下,增速已開始回落,步入調整期。而從2002年8月份開始至今,全國每月同比增速基本上都在25%以上,華東三省每月增速基本上在30%以上,全國及華東三省明顯處于發展周期的上升期。根據房地產開發投資景氣周期,廣東進入快速增長期早于全國,進入調整期的時間也早于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周期所處階段的不同使得華東三省與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差距逐步縮小。

  2、廣東商品房屋價格上漲相對理性,對商品房屋的投機性投資比重相對較小。近兩年來,全國各地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房價上漲幅度較大,使得長三角部分地區的投機性投資比重較高,對進一步推動房價上漲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房地產業較早受到市場的洗禮,市場發育比較成熟。相比之下無論是從土地出讓還是開發銷售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城市房地產開發則處于從啟動到成熟的中間階段,土地成本與開發成本較低,房地產開發能夠獲得較高的平均利潤率,促使開發投資快速增長。

  五、“十一五”時期合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測算及政策建議

  固定資產的大規模更新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廣東經濟要持續快速發展,保持“排頭兵”地位,必須要保持一定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因此確定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促進廣東今后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十一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測算

  (1)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及2020年遠景規劃》,2010年,廣東人均GDP要超過3500美元,2020年人均GDP再翻番,超過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初步預計,要實現“3500”和“7000”兩階段目標,全省GDP2001年-2010平均增長速度需達到9.5%,2011年-2020年需達到8.5%。從“十五”(2001年-2005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前四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達到12.4%。根據2001-2010年年均增長9.5%的目標,“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只要達到7.8%就可“達標”。但從發展勢頭看,“十一五”還有潛力超過“十五”,有關部門將“十一五”發展速度定為9%左右。根據1980年以來廣東GDP與固定資產投資額統計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下回歸模型:

  Y=150.03+2.73TZ R=0.986

  上式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 TZ為固定資產投資額 R為相關系數

  據“十一五”的GDP計劃增長速度測算,到2010年GDP總量將達到26000億元至27000億元左右(現價)。假設“十一五”期間,物價、消費、進出口、經濟增長方式等條件沒有大的變化,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至少要達到9400億元——9850億元(現價),“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9.3%—10.3%,投資率在35%—37%左右,才能夠支撐2010年GDP達到預定的目標。

  (二)保持適度投資規模的幾點建議

  1、加大循環經濟投資

  廣東應該把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積極發揮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水價、電價等價格政策的調整,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為初步建立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奠定基礎。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1)處理好自然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間的關系。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把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籌措資本、創新技術、開發人才和提高企業競爭力上,在資金、技術和企業家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機制上大膽創新,有效地扶持企業用新技術設備與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的生產手段,解決好產業結構的動力支撐問題。從而避免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后的“空心化”問題。

  (2)東西兩翼和山區市縣要有選擇地發展工業,珠三角地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從地方財政、自然資源合理充分利用等各方面綜合考慮,東西兩翼和山區市縣要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但是在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的同時要有所選擇,對環境的破壞要減少到最低限度,要形成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珠三角部分發達地區應抓住目前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升級的時機,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加大對金融業的改革與創新,加強科技、文化教育、中介服務、物流、社會福利保障等新型服務業的發展。

  3、健全投資責任約束機制

  (1)應建立投資決策的責任追究機制,強化可行性研究與項目儲備庫制度。嚴格可行性論證制度,杜絕“首長項目”和“政績工程”,建立相應的限制制度并通過改革實現“政資分離”。建立并嚴格執行國有資產與個人利益掛鉤的責權利制度。

  (2)政府微觀上加強投資主體對項目決策和建議過程的管理,建立起投資項目信息系統和社會服務體系,作為指導和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效益的外部保證。強化對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管理,利用中介機構全面參與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工作,使政府及時調整投資范圍,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借助市場定價系統給政府投資的資產合理定價,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4、形成外資企業、規模企業、民營企業“三足鼎立”

  (1)以外源經濟為動力,挖掘和激發內源經濟優勢。外源型經濟的發展必須激發和壯大經濟發展的內源力量,才能鞏固和擴大外源型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和自主發展,在國際分工與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2)挖掘內源發展動力,必須把引進外資與優化經濟結構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引導外資參與支柱產業建設和新產業的發展,參與重大技術改造,完善和優化產業結構;更加重視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環境的優化,營造有利于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體制和社會環境;更加重視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內源型經濟的實力,培育消化吸收外資的主體,構建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合作的產業和企業平臺。

  (3)加快培育、催生一批在同行業中具有明顯競爭力的國企集團。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推進以股份制為核心的改革步伐,大力抓好國有資產的戰略重組。

  5、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農村投資

  (1)珠三角與其他地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廣東發展的主要資源,是廣東發展的龍頭和競爭力所在,必須始終把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放在全省發展極其重要的位置,使之成為區域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擴散中心。進一步加強粵港合作,提高珠三角的整合發展能力,主動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拓展發展腹地。東西兩翼和廣大山區,要圍繞加快發展步伐,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主動融入和對接珠三角的發展,迅速做大經濟規模。珠三角與其他地區的發展應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2)加大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要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按照分工和協作原則,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產業結構。通過發展小城鎮,實現城鄉產業對接和協調發展。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投資力度,調整財政分配格局,增加農村投資所占的份額,為農村公共產品的增加提供財力保證;增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擴大銀行的農業貸款份額,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要優先用于發放農業貸款。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資,要以農村道路、水電、通信等為重點,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生產的投資,促進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6、房地產開發要注重調控政策的協調性和配套性

  政府要建立統一的市場規范和競爭機制、增加投資風險保護正常消費、保持地區間發展的平衡和市場信息的對稱與透明。制定連續穩定高效的調控政策,防止“一刀切”和“急剎車”,保持結構合理、供需平衡,促進房地產市場價格保持穩定。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化建設,發揮專業和統計部門的信息主渠道作用,使房地產市場供需信息對稱、透明,使調控投資、消費決策有及時可靠的參考信息,以保證決策的科學與正確,避免盲目性。要通過準確及時的信息披露和市場監管機制的完善,利用需求的變化,調控供給結構。發揮地方政府在調控中的積極作用。房地產生產和消費的區域性較強,要逐步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和政績沖動,使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得到具體落實。要科學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房屋建設計劃,建立和完善本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維護市場運行秩序。

  注:①滯后兩年沒有通過檢驗,將此變量刪除

  ②山東、江蘇和浙江2004年數據均使用年快報數,與正式年報有一定差距

  ③珠三角地區數據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肇慶、惠州、東莞和中山九市。附表一:1980年至2004年GDP與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情況

  

  份

  GDP

  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最終消費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率 固定資產投資拉動

  GDP

  增長百分點 消費拉動

  GDP

  增長百分點

  1980

  

  16.6 35.4 29.5 15.3 4.1 17.61981年 9.0 57.7 10.3 20.8 4.94.31982年12.0 40.3 14.6 24.9 5.9 7.31983年 7.3 4.7 7.9 24.1 1.04.71984年 15.647.0 15.6 28.4 7.2 6.91985年 18.0 41.6 26.6 32.0 8.211.91986年 12.717.3 18.1 32.4 4.5 9.51987年 19.6 15.9 23.1 29.6 3.811.11988年 15.840.9 33.3 30.6 5.3 9.21989年 7.2 -1.8 17.5 25.1 -0.24.01990年 11.69.8 7.9 24.5 2.2 4.41991年 17.7 25.4 17.6 25.3 5.18.51992年 22.1 92.829.8 37.7 17.7 12.81993年 22.3 76.8 30.2 47.516.0 9.61994年 19.1 31.434.4 47.4 9.0 11.01995年 14.9 8.7 30.5 40.62.3 9.11996年 10.7 0 13.535.7 0.0 5.91997年 10.6 -1.3 13.5 31.4 -0.46.51998年 10.2 16.1 6.533.7 6.3 4.51999年 9.5 13.5 8.0 35.8 6.36.12000年 10.8 6.8 13.0 33.51.9 5.52001年 9.6 9.4 9.5 33.2 2.94.92002年 11.4 12.3 14.1 33.8 4.68.72003年 14.3 26.7 13.5 36.9 8.06.8

  2004

  

  14.2 19.8 37.6 5.9

  (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附件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