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家統計局 > 正文
 

2004年湖南農村全面小康綜合實現度達19.0%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10:30 國家統計局網站

  近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湖南各地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好成績,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04年,湖南全省農村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在中部六省排第二位,達到19.0%,比去年增長3.8個百分點,比2001年增長了11.4個百分點。在評價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的六個大類中,除人口素質因計算方法改變有所下降之外,其他五個大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從18個指標來看,全省已有森林覆蓋率、基尼系數和農民對社會安
全滿意度3個指標達到全面小康標準,實現程度達到10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萬人農業科研人員數、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農村居住質量指數、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萬元農業GDP用水量11個指標達到總體小康標準;但還有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恩格爾系數、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4個指標尚未達到總體小康標準。領跑湖南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是長沙市,其實現程度達到55.5%,率先進入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后期。

  一、湖南省全面小康建設新特點

  (一)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受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的利農政策鼓舞,湖南省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豐收、畜牧業增產,加上農產品價格高漲、政府對糧食生產直接補貼、部分免稅等,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4年湖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37.76元,比上年增加304.8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8%,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均創199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51.09元,已邁入總體小康水平,其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8%,分別比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提高6.7、3.7和3.4個百分點。

  (二)加強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近年來,湖南省加強植被管理,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措施,森林覆蓋率穩步上升,從2001年到2004年森林覆蓋率分別為52.8%、53.1%、53.7%和54.3%,其小康實現程度達100%;湖南省的農業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從2001到2004年,萬元農業GDP用水量逐年下降,2004年達到1894立方米,其小康實現程度也達到64.1%。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三)農民收入差距相對合理。在小康指標體系中基尼系數是反映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根據市場經濟國家對基尼系數取值的一般判斷標準:0.2以下高度均等,0.2-0.3之間相對均等,0.3-0.4之間相對合理,0.4以上差距太大。2004年,基尼系數達到0.325,第一次進入了相對合理區間,達到了全面小康的要求,其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分別為100%。近年來,湖南省一些農民開始探索農業發展的新路子,生產要素更趨活躍,從生產方式到生產規模都開始發生改變,農民收入已經脫離了平均概念的束縛走向合理。這種合理性將整合各生產要素協調發展,有力推動湖南省農業農村進步。

  (四)民主法制進程加快。隨著黨風廉政建設的不斷深入,依法治國的觀念的不斷加強,湖南省民主法制進程步伐加快。民主法制的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高達75%,離全面小康水平已不遙遠。

  1、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達到70.0%,已實現總體小康標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更加民主、更加健全的社會。近年來,湖南各地加大了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的力度,特別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和糧食直補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民對發生在農村的民主進程的滿意度逐年較高。

  2、農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達到92.3%,已實現全面小康。隨著湖南省農村社會各項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農村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從調查的情況看,對社會安全滿意的占39.7%,基本滿意的占52.6%,不滿意的只有7.7%。調查中,接受調查的群眾有90%以上的人否認了“社會治安較差”的說法,認為所在地的社會治安“有明顯好轉”的要比“較差”的高出27.6個百分點,所以說,群眾切身感受到的社會治安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說明了群眾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狀況基本上還是滿意。

  (五)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2004年,湖南省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5.3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4平方米。其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比重為95.4%,增加1.6個百分點。居住條件小康實現程度為8.6%,比上年增長2.5個百分點。

  (六)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的生活信息化程度逐年提高。2004年,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的實現值34.1%,比上年增長了6.8個百分點,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為19.1%,增長21.3個百分點。從分項來看,彩色電視機的家庭普及率達到了58.5%,電話普及率達到了54.7%,計算機的普及率也有1.3%。農村居民的生活信息化程度雖然距離全面小康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根據現在的發展速度,5年左右即可達到全面小康標準。

  二、湖南省全面小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增收壓力大。2004年湖南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1.1元,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只有2533.0元,要在2020年達到6000元的全面小康水平,平均每年增長必須在5.5%以上。2004年在政策優勢、氣候優勢、農產品價格優勢的作用力下,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出現高速增長。但除此外,1998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均在5%以下。2005年及以后若干年,盡管政策優勢依然存在,但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免稅等只能維持2004年的水平或者略高一點,對農民純收入的增長不會形成大的拉力;氣候難以預測,湖南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恐怕近幾年不會再有與2004年相似的利農好氣候;價格優勢已不復存在,隨著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農產品價格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就不錯了。那么,農民增加收入靠什么?現實證明單靠純農業是不行的,必須進行產業調整,勞動力必須向二三產業轉移。可是,統計資料顯示,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勞動力的轉移都相當緩慢。2004年,一產業比重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一產業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比重也是居高不下。經濟的發展,農民純收入的增加是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所在,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純收入增加了,農民生活質量才能提高,人口素質才能改善,農村才能發展。

  (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近年來,湖南省無論是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還是養老保險覆蓋率都相當低。農村合作醫療仍在試點階段,2004年,覆蓋率只有8.5%;農村養老保險已處于停止階段,覆蓋率只有3.3%。農民是最大的自費醫療群體,有錢吃飯沒錢看病的現象普遍,因病至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不少。

  (三)恩格爾系數居高不下。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居民總體消費水平與結構的主要指標,一般情況下,隨著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從恩格爾系數看,湖南省農民生活質量長期處在溫飽階段,離全面小康標準相差甚遠。2001年至2004年,湖南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0.529、0.525、0.519、0.524,未達到總體小康標準。

  (四)常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常用耕地是指耕地資源中條件較好的耕地。近年來,湖南省農村一些常用耕地被變為非農用地,寶貴的耕地資源持續減少,不僅影響今后的農業發展,也給現階段全面小康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2001年至2004年常用耕地面積變動率分別為-0.23%、-0.78%、-2.24%、-0.48%。

  (五)地區發展不平衡。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從東北向西南傾斜,農業、農村的發展也大體沿承了這一特點。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實現程度較高的是長株潭地區,其中長沙市達到了55.5%,率先進入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后期,株洲市和湘潭市超過了33.3%,走完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三分之一的路程。發展較慢的是湘西地區,其中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實現程度為負值,連農村整體小康水平尚未達到。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的是一點一線地區的6個市,其他8個市州均在全省平均線之下,且基本上在10%以下。

  盡管長株潭地區已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但相當多的市州發展緩慢,發展不平衡給湖南省的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阻力。由此可見,湖南省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難點是在西南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后的湘西地區。

  三、加快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2004年湖南省農民純收入快速增長,主要是外部力量所致,農民缺乏強勁的內部增長動力,缺少長效機制。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的發展。二是要調整農業內部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牧業、漁業,鼓勵推廣特色農業。目前湖南省的特色農業發展勢頭很好,如黑山羊養殖已成一定規模,一些珍禽、野生動物養殖正逐步發展。三是要加快勞動力轉移,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重要手段,直接而快捷。在發展勞務經濟時不僅要把視線放在國內,而且要加大國際勞務輸出。

  根據國際上的經驗,由低收入向中下收入的過渡,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上的界線,75%―80%的結構性變化都發生在這個時期。從湖南省發展的實際狀況看,很多結構性轉換指標都低于現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經濟水平應當達到的相應標準。突出的表現是:產業結構轉型滯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低;就業結構轉型滯后,農業從業人員比重高;城鄉社會結構轉型滯后,鄉村人口比重高。湖南省目前的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只有約20.6%,但就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還有52.7%,而鄉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還有約62%。

  如果只有經濟增長而沒有關鍵性的結構轉換,就會陷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困境。所以,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就要在經濟總量增加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結構的3個基本轉換:一是產業結構的基本轉換,二是就業結構的基本轉換,三是城鄉社會結構的基本轉換。

  (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投入,發揮強大的財政轉移支付功能,對困難家庭分類進行適當援助和補貼。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農村養老的意義,讓農民弄清它的基本模式和程序,提高農民對養老保險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呼吁全社會關心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為其出策出力。三是引導農民增強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動員廣大農民自愿、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同時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醫療服務的管理,擇優選擇農村合作醫療服務機構,并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通過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農村的基本的社會保障,解除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行國民待遇,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發展。無論是農產品數量的增加,還是質量的提高,都依賴于農業科技的進步。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湖南省農業科研人員,為湖南省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科技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湖南省農業科技含量仍然低,農民普遍采取傳統生產模式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要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把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首先要在組織上把農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專業化農業協會和農民四個基本方面有機地溝通起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其次要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良種化、技術操作規范化、質量標準化、管理科學化的要求,在農業綜合開發中不斷提高對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農業項目的科技水平,積極支持種子、種苗、種畜及防病防疫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耕地保護

  湖南省耕地資源本來匱乏,近年來,由于各種建設不斷占用耕地,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到2004年底,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5畝。如果占用耕地的現象得不到遏制,長期下去,將威脅到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安全。

  我國在法律法規上對耕地采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但很多地方不能很好處理城鎮化進程與糧食生產的矛盾,擠占了不少耕地。近年隨著征地規模不斷擴大,征地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按照保護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一要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約束和用途管制。二要嚴格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不同性質的用地。要把為公益性項目而進行的征地與一般經營性項目用地嚴格分開,縮小征地范圍。三要嚴格控制征地規模。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要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可征可不征的盡量不征,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必須征和必須用的盡量少征少用。四要改進土地征用補償方式。征用農民土地補償低,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是農民反映比較強烈的一個問題,也是造成耕地占用多的重要因素。要調整土地收入分配結構,確定補償安置最低標準,給被征地農民以及時、合理的補償,并探索解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和長遠生計的辦法。農戶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土地經營權是農民的基本權益,要保障農民在土地征用過程中的權益不受侵犯。

  另外,要加強扶貧工作力度,在湘西開發中把提高農民收入始終作為工作的重點,帶動落后地區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來源:湖南省統計局)

  附件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