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管制以商業原則規范企業間融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02:08 第一財經日報 | |||||||||
潘世軍 蔡曉慧 到目前為止,企業間融資一直被法律列為禁區。但一個現存事實是,一些國有企業正在源源不斷地從正規金融體系內以低利率貸出資金,進入灰色金融通道,以高利率的形式向難以取得銀行貸款的民企、中小企業放貸。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此前東北地區流行的企業轉貸行為,當地稱為“對縫”。
一般而言,轉貸“東家”是較知名兼具實力的大型國有企業。大企業成立類似“俱樂部”一樣的企業協會,其他企業入會后,可以從“東家”處轉貸銀行貸款。會員取得轉貸款必須向“東家”交納一定的擔保金,被稱為“會費”,一般占貸款總額的10%左右。也就是說,國企通過灰色企業間融資正在源源不斷地在正規金融部門和地下金融之間攫取壟斷“租金”。而決定“東家”們收取“會費”的,正是兩個金融體系之間存在的利率差,利差產生了壟斷租金,租金獲取者也有動力來維持國有銀行體系的“非市場地位”。 不過,目前這種態勢正在發生轉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日前表示,目前,有關禁止性法規已有必要進行改變。而真正支持這種轉變的正是兩個金融體系在不斷融合下,距離已開始拉近。 央行日前透露,經央行推算的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民間融資的利率大多在12%左右。這個數據是來自于央行4月份開始的在全國范圍內對企業法人的民間借貸情況的摸底檢查。而據更早(央行2003年開始的調查)的數據,央行曾估計企業和農戶實際承受的利率大約在15%~16%之間。這表明,民間融資的利率已開始明顯下降。 當民間融資的利率開始向正規金融利率靠攏,這必然導致“東家”們壟斷租金的下降。國家通過立法限制企業間融資來堵住利率雙軌制下的套利行為的必要性也開始降低。而且,現在企業間通過應收款、應付款等手段,已經在實質上進行企業間的融資。國家立法的初衷雖然是限制國企的套利行為,此舉的效果不佳自不待言,而更重要的是對實體經濟拓展融資手段的打壓與當前要求金融體系融入實體經濟是完全相背的。 目前,由于企業間融資風險控制方式多樣,定價適中,從風險控制和定價兩方面考慮,企業間融資市場已比較成熟,已具備了開放的條件。企業間融資的限制一旦放開,將有大量的民間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利率將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事實上,企業間融資在世界各國都受到管理層的重視和鼓勵。如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提出了通過網絡實現債權與票據流通的“電子債權”市場方案,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間融資手段的多樣化,促進企業之間電子商務活動的增長。國內隨著推動金融融入實體經濟進程的深入,央行等管理層在這方面已開始有所動作。據悉,央行正準備抓緊修改治理整頓金融秩序,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修改關于不允許企業間融資的規定。用夏斌的話講就是:“企業間融資出了事有合同,去法院打官司,所以主管部門不用擔心金融秩序的混亂。”也就是說,一個深度市場化的金融體系必然是一種具備第三方監督機制的契約型經濟。在這里,管制被拋棄,而商業原則將得到最多的尊重。 (作者為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