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南京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3488元,同比增長17.92%。從上半年農民增收情況看,“收入非農化”已經發展成為南京市農民增收的新模式。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工資性現金收入加上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的非農現金收入合計人均達到了2587元,占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75%左右。此項份額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
一、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基本特點
1、工資性收入是實現“非農化收入”較快增長的“穩壓器”
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南京市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916元,同比增長15.3%。占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比重為55%,這一比重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從工資性收入的內部結構上看,其“穩壓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從本地企業得到的收入和本鄉以外從業得到的收入的增長均在20%以上。其中從本地企業得到的收入人均為1002元,同比增長22.49%;本鄉以外從業得到的收入人均603元,同比增長20.75%。
2、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是促進“非農化收入”較快增長的“助推器”
南京市2005年上半年農民家庭經營人均現金收入1341.81元,同比增長30.71%。從家庭經營性收入結構上看:傳統的農產品收入已經讓位于“非農化”的二、三產業收入。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人均為670.44,占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為49.96%。
從家庭經營內部上看:二、三產業增收正成為南京市農民實現增收的一個新的、最活躍的增收亮點,是促進“非農化收入”較快增長的“助推器”。兩者收入合計671.36,占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超過了50%以上。
2005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二產業收入人均為170.48元,同比增長42.34%;其中家庭建筑業收入是第二產業收入的主體,人均收入為126.87元,同比增長17.72%,占第二產人均收入的比重為74%。
2005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三產業人均現金收入為500.88元,同比增長46.38%;其中家庭交通運輸業收入是第三產業收入的主體,人均收入為251.22元,同比增長23.8%,占第三產業人均收入的比重為50.2%。其次是批零貿易和餐飲業收入,人均為148.68元,同比增長57.3%,占第三產業人均收入的比重為29.7%。
雖然作為傳統的第一產業現金收入在家庭經營中的結構、比重和地位上有所降低,但是其收入的“品質”和“含金量”也在不斷地適應市場變化和調整而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從第一產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可以看到,畜牧生產和水產養殖(也就是過去的副業收入)正奮起直追,大有取代傳統的土地產出產品的趨勢。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內部的牧業和漁業收入合計已經達到人均307.3元的水平,占第一產業收入的比重已經上升到了45.8%。其中牧業人均現金收入228.81元,同比增長13.45%;漁業人均現金收入74.32元,同比增長1.54倍。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漁業收入的價值量不單是和過去傳統常規的魚類生產量緊密掛鉤,而且漁業產品的特色化、高品質化、專業化生產以及產業鏈的上移,都給農戶帶來了更多的增收空間。經調查,在南京市的漁業現金收入中就包括了南京市當地農民通過自繁自育出售“品牌蟹苗”得到的收入。
二、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收因素
1、農村勞動力繼續保持平穩轉移是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的保證
根據2005年上半年對南京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目前南京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率在65%左右。農村勞動力繼續保持平穩轉移是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的保證。
從家庭內部看:一是,根據抽樣調查,當前南京市的農民家庭整半就業勞動力戶均在2.5人左右,而當前南京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率最低一般在60%以上,也就是說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中,有1.5個以上的勞動力通過轉移從事非農行業勞動,從而使南京市每個農民家庭增收進程中,在人力資源上得到保證;二是,作為一個農民家庭,幾乎是輸出了家庭中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出去做工,必然是以外出做工者的收益至少要大于在家從事農業收益為前提的,客觀上講,這是每個有外出打工者農民家庭增收原則的底限。目前,南京市大多數普通農民家庭的增收模式是“一工半農半打工”的狀態。
從家庭外部看:近年來南京市各地把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與輸出,積極鼓勵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大力增加工資性收入作為保持農村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首要舉措。如棲霞區區政府與各街道(鎮)簽訂了勞動力轉移目標責任狀,全區8個街道(鎮)64個社區在南京市率先全面建立了勞動保障所和勞動保障服務臺,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的服務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和各種優惠政策吸引,鼓勵本地企業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和用工單位之間搭起了一條就業的“綠色通道”。按照培訓主體化、培訓方式多樣化的就業培訓機制,共為近4000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技能和就業崗位等多種培訓,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達4000多人。實踐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
今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另外一個因素是,今年以來勞動力報酬水平普遍提高。根據部分區縣的調查:近年來郊縣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各種工業集中區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很大,出現了像服裝、玩具等企業招不到人的現象,用工單位只有采取了提高報酬的方法來吸引當地的農村勞動力。據調查,社會各業平均工資水平普遍從400-500/月上漲到500-600元/月,平均上漲了20%左右。另外,裝璜瓦木工、油漆工等報酬較往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可忽視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去年年底由于各地積極落實中央精神,采取各種措施加大了對外出民工工資兌現的清查力度,從而確保了外出民工的工資能夠得到及時足額的兌現。雖然清查的重點是建筑領域,但是對于餐飲和民營個私企業同樣進行了清查清糾,所以自去年12月份以來到春節前后南京市大批的在外民工回家過年時,都能帶回大量的現金。
2、市委、市政府為引導南京市農民增收,措施落實得力見成效
今年上半以來年,南京市各區縣認真貫徹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及南京郊縣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核心任務,通過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實施都市農業發展戰略,繼續執行各種優惠政策,同時把推進農民增收作為重點工程來抓,形成一批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較高的科技園區、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等產業群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為了使農民工在就業、工資、社會保險等方面真正享受“市民待遇”,市委、市政府近期出臺了《關于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施辦法》,1、農民工在社保方面將享受“市民待遇”;2、培訓農村勞動力有補貼;3、困難家庭農民工創業可獲得市財政每戶一次性創業補助500元等。同時,南京市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文件,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措施,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力度。例如:在培訓方面,規定南京市每年建立20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不少于3萬人,市級財政對培訓機構按培訓人數和培訓層次給予數額不等的經費補貼;在組織化方面,規定各類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服務實行免費,職業介紹機構介紹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時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市級財政按每人30元給予介紹機構經費補助等等,以確保農民工有效轉移和工資性收入的穩定增長。
3、順應市場,各地為農民家庭經營增收出實招
今年以來,各地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始終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運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指導思想,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確保南京市農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例如:今年以來,高淳縣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縣委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意見》的31號文件,圍繞農民增收目標,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快建筑業高等級資質裂變,做大做強建筑業。高淳建筑業有5家一級資質企業;過去單一承接土建工程的高淳民工,開始向裝潢、道路、橋梁、安裝等領域延伸;建筑市場也得以快速拓展,武漢、北京、青島、威海、安慶、承德……越來越多的城市,有了風風火火闖九州的高淳鐵軍身影,還為高淳掙回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建筑之鄉”。如今,全縣建筑從業人員占全縣勞動力總數的16%,建筑業上繳地方稅收占到全縣地方稅收的40%,建筑業成了名副其實的強勢產業。
②發展壯大造船水運業,使得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有著“中華民間造船水運第一縣”的高淳縣,已不滿足“木船換鋼船,小船換大船”的簡單滾動發展,有了15億元“家當”的水運業在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之后,開始謀劃發展戰略的提升,提出了“造船工廠化、經營公司化、產業集團化”這“一招三式”的發展戰略。于是,水運業的“高淳制造”拉開了三個造船基地:水陽江兩岸規劃建設一條造船帶;在雨花臺區境內設立了一個造船基地;不久前“金陵首富村”——武家嘴村又投資5000萬元,選址在棲霞區八卦洲建造10個大噸位船臺和1個萬噸級船塢,專門建造江海直達集裝箱船舶和出口船舶。往日“單槍匹馬”零散的船主,也紛紛走上了公司化運作之路,已有近百家船主聯合組成了27家水運企業,其中,具有海運資質的企業就達10家。2005年在建船舶達138艘,48萬多噸位,平均每艘達3500噸,總投資超過9億元。目前,該縣擁有水運船舶1562艘。以上兩條措施的落實,直接引導農民家庭經營向著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
2005年1-6月份南京市農民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來自家庭建筑業人均收入為126.87元,同比增長17.7%。來自家庭交通運輸業人均收入為251.22元,同比增長23.8%。
4、農產品結構調整效果顯著,變要我調為我要調
當傳統的種植業收入不再是依靠土地吃飯的純農戶主要收入來源的時候,今年上半年農民家庭經營來自一產的現金收入,就呈現了一種良性發展的勢頭,這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
今年以來,各地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面向市場,積極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突出發展特色農業。特種水產養殖上,水產養殖面積比去年略有增加,發展青蝦、魚、珍珠蚌等立體套養,使得漁業現金收入增加。與此同時,各地大力發展蘑菇、珍稀菇、水生蔬菜的生產;培育以早園竹、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優化農業種養結構。此外,各地還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經紀人+農戶”等中介服務組織,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10多個和各種協會127家,目前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協會有社員和會員2萬多人,輻射種養業農戶16萬多戶。
當然,傳統第一產業中的土地產品也并非沒有長進和發展的空間,也在大環境、大市場的背景下逐步尋找著自己價值的回歸。從農產品的上市時間上看:2005年上半年正值元旦、春節2大農產品上市高峰,廣大農戶都指望在這個交易大節里賣個好價錢過年。從棲霞區八卦洲的調查情況看,雖然當地蘆蒿價格已經不比當年,但是該地區的農戶針對元旦、春節市場的特別需求和城市居民的消費習慣,及時調整了時令的蔬菜品種,重點在野菜和葉菜上擴大了生產規模,在短時間里集中上市,搶到了一個好價格。據調查,一戶普通菜農在春節前短短的15天里,靠賣蔬菜少的凈收益2000多元,多的在5000元以上。
三、值得注意的幾個方面
1、農產品價格反彈力釋放完畢,增產未必增收的現象有所抬頭
目前南京市農產品市場供應豐富,價格漲落不一。從主要商品看:糧油價格基本平穩,由于小麥和油菜籽正處于收獲期,因此相關農產品價格有所下降。據生產者價格調查:今年小麥、油菜籽的生產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生產指數分別為96.75%和90.18%。根據對南京市夏糧主產區六合區的調查,今年小麥收購價格每公斤為1.2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7%,因此相當多的農戶出現了惜售或少銷售糧食的現象。根據對40戶種糧戶的調查,僅有7戶有糧食銷售情況,而且這7戶中還有部分農戶出售量很低,出售量只占手中存糧的一小部分,為的是等小麥的收購價上升,賣出好價錢。
2、農資價格高位運行,農本增大,對農民增收的反作用影響依然明顯
據了解今年夏糧每畝成本大約增加了10%左右,今年農資價格普遍上漲,平均價格漲幅在10%以上,人工費用每畝也上漲了10元左右。雖然省政府和國家對農用物資特別是化肥價格采取限價保護,但農資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所以對農民增收的反作用影響依然明顯。
3、農村勞動力轉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組織化程度不高,技能培訓欠缺,文化素質偏低是南京市農村勞動力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半年勞務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民工荒”,實際上是勞務市場對有專業技能的民工供不應求,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果。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