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郵政改革這次才是真正開始 商業化程度逐步提高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2日 01:00 競報

  20日被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令所有郵政人及其競爭者屏住呼吸。1998年的郵、電分家已經過去了七年時間,《郵政法》的修改更是歷經18年未見分曉。如今,距離12月全面開放快遞業的期限已不足半年了。一場醞釀七年之久的郵政重大改革開始了。

  采訪中,諸多受訪者提示,郵政商業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同時,以往與市民關系密切
的郵筒,正在淡出人們的生活。

  關注一

  郵政競爭者將獲公平

  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管理專家楊海榮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郵政體制改革有利于郵政行業的競爭者。改革后的郵政行業把原先集于一身的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分開,以運動員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對于處在和郵政行業競爭地位的一些外資、民資企業,就有了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

  楊海榮分析說,改革繼續往下走,郵政可能走上股份制道路,隨著對業務水平要求的提高,就會對某些相關職工產生影響,比如裁員。

  楊海榮告訴記者,郵政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比較低,現在郵政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郵政的十分之一。隨著改革后硬件設施的不斷加強,工作人員數量會減少,而素質要求會提高。

  關注二

  下一步,人員分流

  一位郵政業內人士說,這次通過的郵政改革方案,傳聞已久,目前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分流系統內的大批職工。郵政系統歷史長,“老職工問題”負擔重,人員分流成了職工們最關心的問題。

  楊海榮說:按照20日原則通過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職責權利的明晰有利于郵政系統50多萬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等。

  關注三

  企業將成主要客戶

  郵政的一些新老職工向記者敘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普通郵政所的電報量,每天都能夠達到近百封,而且多數都是私人間的往來;現在,全北京的電報量不過上千封,還都以禮儀電報為主,傳統的私人電報已經難見蹤影。以前的老職工,能夠流利背下所有的常用代碼,而現在的職工,很多都沒有見過電報代碼本。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現在的信件中,各種各樣的廣告、賬單等商業信函,已經占據了總業務量八成以上。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郵寄包裹業務上。由于現在網絡購物的熱門,郵寄購物成為了新的消費渠道,商業包裹也成為包裹郵寄的主要力量。

  通過一張銀行卡,就可以更加保險、快捷的完成異地匯款———現在,有些郵局一天只有十幾筆匯款,其中很多還是稿費等企業業務。然而在十多年前的同一個郵局,每天至少上百筆匯款,而且多都是私人匯款。

  關注四

  郵局正改變傳統形象

  有被訪者提示記者,現代郵政網是一個由飛機、火車、汽車等不同運輸工具組成的龐大干線運輸網,不但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還擁有自備的火車車廂、郵運汽車等多種運輸工具。在實物運輸網之外,更有無形的信息網絡支撐。

  當然,記者也被告知,在農村,在許多通訊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還是要靠郵遞員與外界進行各種交流。就在北京的房山區,還有一條步班郵路,郵遞員每天為了幾十份報紙和幾封信件,都要步行往返百余里路,靠他的腳,把山里的人和外界溝通起來。

  文/本報記者 高鴿 薛麗娟

  郵政·講述

  “這個消息令我振奮”

  半個世紀以來,作為“老郵政”,老王見證了郵政之變,聽他細細講述

  昨天接受采訪時,他一再說沒必要透露自己的名字。本文只好稱他為“老王”。老王是一位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就開始從事郵政工作的老人。

  “政企分開,也只有郵政事業發展到現在,才可能變成現實。”昨天,他對記者說,“雖然郵政改革早就開始,但今天我聽說這個改革信息后,還是很振奮。其實,這一次才是真正的開始。”

  老王現在退休了,半個世紀,他見證了郵政的變化。

  1998年,突然之變

  他說,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整個郵政行業沒什么大的變化,像各行各業一樣,吃“大鍋飯”。那個時候的郵政也很單一,工作非常簡單。比如,當時讀者若想投稿給報社,可以不用郵票,直接把稿子寄去,郵局會找報社要郵資。“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老王說,“郵政系統太龐大了,我剛退休不久,已經對很多東西很陌生了。”

  在老王的眼里,那三十年就短短幾句話:“一直沒什么變化,直到1998年,郵電分營,第一次讓人慌了手腳。以前郵政和電信‘有福同享’,可是一下子,大家突然得面對市場經濟了。”1998年郵政、電信分家之后,郵政100多億元的巨額虧損,突然擺在了這個行業面前。

  老王回憶到,當時的郵電行業彌漫著“恐郵癥”,電信的人最怕被分到郵政,而郵政的人則想方設法要跳離郵政,認為是“出苦海”。

  他說,從那時開始,郵政人不得不面對這種變化:以前投遞員只管投遞,后來就得學習業務,比如每年的大征訂、電信卡銷售、牛奶征訂,還得深入到機關、社區去宣傳。”

  歷史性的“8531”政策

  事實上,郵政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難處,國家不是不明白,出臺“8531”的扶植政策,給了郵政5年時間扭虧,即從1999年算起,第一年補貼80億元,以后每年依次是50億元、30億元、10億元,到2003年郵政要實現自負盈虧。

  “那時候還減少了一批員工,明顯感覺到了成本上的壓縮”,經過一番變化后,郵政終于完成了三年扭虧,老王說,“但這個改革其實是很初級的,僅僅把郵政和電信分開而已,對于郵政,體制上并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支持改革 非常欣慰

  “郵政系統如果能真正實現公司化經營,效益一定會提高,也能更方便人們的生活。比如寄信,不一定跑到郵局,報亭都能承擔這些功能,這就要靠新體制去整合資源了。”他說。

  講述中,老王總難掩聽說這次改革后的激動:“這些年來確實有很多變化,但更多的問題卻一直沒解決。比如,人們一直抱怨的郵政服務態度差,不改革,還是不能徹底改變。我感覺出來,這次的改革,國家是下了決心的。對于我們退休職工來說,這應該是最大的欣慰了。”

  文/本報記者 趙媛

  郵政·國際

  郵筒風暴席卷全球

  全球郵政都在變革,傳統郵政不想坐等變成“古董”

  昨日,有郵政業內人士提示,盡管郵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但其中絕大部分時期沒有什么實質改變,而在過去的幾年中,卻發生了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巨變。這種變化是世界性的。

  瑞士:把“咖啡屋”開進郵局

  如果在瑞士郵局辦理業務,那就可以一邊辦理,一邊悠閑地喝上一杯熱咖啡、紅酒、果汁或其他飲料。

  瑞士郵政還積極利用企業自身存在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大規模地進軍金融服務,以及方興未艾的電子貿易等領域。瑞士郵政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服務最好的郵政部門之一。

  德國:“懶人”郵政哲學

  德國的嘗試是將傳統郵政業務和電子商務相結合。在德國,人們在網上訂購的商品只要經過配送服務就可直接到達顧客手中,因為德國郵政為網上交易雙方提供了橋梁。另一方面,它還直接面向網絡個人用戶建立了名為“網中生活”的銷售平臺,為其網上購物提供更多的方便。

  德國的郵政用戶可以做世界上的“懶”人了,“電子郵局”業務使客戶只需將信件內容通過網絡發至電子郵局中心就可以了,其他諸如打印、裝信封、貼郵票以及遞送等工作則全由郵局來完成。當然,“電子郵局”在中國的少量郵局,也已經出現。

  在標準的亞馬遜包裝物上,你不僅可以看到網站的標志,還能看見其配送承運商———德國郵政的標志。長期以來亞馬遜網站已經成為網上購物的代名詞,而德國郵政則是這家網上最大的媒體和文化商店優先考慮的物流合作伙伴。

  郵政:“古董”的自救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指出,隨著移動電話功能更加豐富、使用更加普及,再加上寬帶互聯網廣泛應用以及電子郵遞業務大行其道,傳統的郵政體系將逐漸變成一件昂貴的“古董”。的確,我們正處在郵政歷史變革的重要時期,傳統郵政并不想等著變成“古董”。

  有分析人士指出,19世紀世界郵政系統進行了一次大變革,目的是加強政府對郵政的控制和專營。而進入21世紀以來的新一輪變革則是搭建政府與郵政的新型關系,使后者更加適應市場環境。立法改革、市場壓力和經濟全球化,是驅動郵政領域發生變革的主要因素。

  文/本報見習記者 李媚玲

  郵政·記憶

  遠去的郵遞員

  一身深綠色套裝,一輛深綠色28自行車,郵遞員叔叔是童年記憶里一個鮮活的標志。每次郵遞員叔叔騎著車輕快地從身邊經過,總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當然,更多的是在盼望,總希望郵遞員自行車架上鼓鼓的綠色郵包里,裝有自家盼望的報紙或信件。

  那時候流行的一首歌這樣唱: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是沒有郵遞員來傳情……這樣的歌聲,成為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在很長時間里,從事郵政工作的人是令人羨慕的。記得一位小學同學的父親在郵局工作,他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報紙,他媽媽甚至把報紙糊上了頂棚。在那個普通人難得看到報紙的年代,覺得他們家這樣做簡直是太大的奢侈。

  曾經,中學一位好友放棄了讀高中的機會,在家長的慫恿下毅然上了郵電技校,理由是,能進郵電系統工作比上大學還實惠。

  大學錄取通知書是郵遞員送上門的。他的一聲呼喚宣告了我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開始。大學時最幸福的事情是收到家里和昔日同窗的來信,多少次從收發室出來迫不及待地撕開信件,常常已是淚流滿面。又多少次,是從郵局領到來自家人的匯款和衣物……就是這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寄信、發電報、匯款,生活中很多重要的外聯都離不開郵政,離不開郵遞員。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少看到郵遞員的身影了。仔細想想,不是郵遞員不來了,而是我們已經很少需要郵遞員了。想聯系舊友,發個電子郵件,或者網上聊天,幾乎不再寫信了;家中有急事,一個電話直接過去,用不著發電報了;每個月給父母的匯款,也不必到郵局去寄了,給老人辦一張銀行卡,直接存進去就行了……

  懷念郵遞員叔叔,但與郵遞員相遇的機會真的越來越少了。

  文/本報記者 劉淑清

  郵政 體驗

  “如今不得已才想到郵政”

  陳黎明,24歲,餐飲公司經營者

  兩年前在北京經濟干部管理學院畢業的陳黎明,來自山西。他有個妹妹在河南鄭州讀大學,兄妹倆就沒有寄過信。他告訴記者:“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只是在畢業時,家在異地的,會選擇郵政,把衣服、棉被、書等這些東西,寄回老家。好多同學,這個時候才會想起郵政包裹。再有就是春節時,把帶不了的東西寄回去,自己輕裝回家!”

  談到近幾年來,越來越少選擇郵政業務,甚至于周圍同學幾乎忘記了曾經惟一可以溝通的信息傳遞方式———郵政,小陳笑了起來:“說真的,現在我們是在選擇其他方式不可行的情況下才會選擇郵政。可以說是被迫選擇,也是最后的選擇。現在網絡時代,誰還寄信呀?!”

  文/本報見習記者 武鳳琴

  “寄信曾是惟一溝通方式”

  趙大爺,76歲,北京市民

  在南禮士路地鐵站,記者見到了已退休的趙大爺。他1949年參加工作,老家在南京,曾在國家內河當過船員,并在山東當過兵。趙大爺說:“我們那時候,寄信是惟一的溝通方式,信件是惟一的溝通工具,沒辦法呀!哪像你們現在,又是電話,又是手機,還有電腦,聽說還能網上聊天,相隔千里,還能看見人!”

  趙大爺的兒子是一位大學教授,他看上去有50多歲。他接過父親的話說:“我們那會兒,一宿舍十幾個人,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都等著對方的家長從老家寄過來特產,幾個人上去一搶而光。現在雖然選擇郵政寄包裹少了,但大學時代那份由郵政帶來的溫馨回憶,真是讓我們難以忘懷!”

  “上初中交筆友,寄的信最多”

  高深川,23歲,中國傳媒大學大三學生

  高深川來自大連市中山區,他告訴記者:“長這么大還從來沒給父母寄過一封信,父母也沒有給自己寄過一封,溝通就選擇打電話唄!”

  小高說,“五六年前,上初中時,學校盛行交筆友。同學們便結伴去寄信,平均每月每人就得寄3至5封,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多,一共寄過約100多封信,也收到過上百封。那是學生時代與外界溝通最快樂的時候,花不多的錢,卻能寫上好多的心里話,寄出去總有一種踏實與盼望的感情!”

  報道背景

  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此次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行政企分開,保障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重新組建國家郵政局,作為國家郵政監管機構;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各類郵政業務;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金融業務規范化經營。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郵政體制改革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