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孫東輝
從7月20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降稅計劃正式實施。原產于中國和東盟的7000個稅目的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到2015年,自由貿易區內將實現零關稅。這個號稱全球目前最大的降稅計劃,將惠及約18億消費者。
這一切都是《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定》(以下簡稱《協定》)時間表所排定的,以自由貿易區的稅率實現彼此貨物的通關,對中國很多地區和行業來說,意味著貿易機會的加大和貿易成本的降低。但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理事兼中方副秘書長許寧寧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不少企業并不清楚對東盟十國投資和貿易需注意哪些問題,也不知如何在降稅中享受優惠。
學會在“早期收獲”中享受優惠
此次,我國對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等6個國家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稅率。協定稅率共計3408種商品,涵蓋了現行對6國已經實施的“早期收獲”商品的協定稅率。
按照《協定》“早期收獲”方案,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泰果蔬實行“零關稅”。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國對產自東盟的560多種農產品先行降稅。到2005年1月,果蔬“零關稅”安排擴展至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東盟6國。
“‘早期收獲’協議執行一年半來的情況反映出不少企業缺乏及時必要的準備”。許寧寧說。由于地理原因,我國與東盟各國水果貿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早期收獲”方案的實施,為我國果蔬生產企業和銷售商提供了新的商機。但由于中國有關出口企業尚未完全了解這個方案的精神,未能合理運用這一政策為自己“謀利”。
據他介紹,2004年11月,中國與東盟就簽署了《協定》,但至今,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看過這份文件,不了解其內容,很難對自貿區建設帶來的新變化做出應對方案。
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原產地證規則規定,只有持出口締約方政府機構簽署原產地證證明的產品才可以享受優惠待遇,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并沒有充分地利用“原產地規則”,因而不能享受“零關稅”帶來的巨大利益。
其實申請相應的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明書只需要兩個條件:一、該企業的產品是出口到區域性優惠貿易協定的締約國,并且是被列入該國向我國政府提交的關稅減讓清單之中的。二、企業出口產品的加工程度或國產成分比例達到進口國原產地規則所要求的標準。
影響企業享受優惠的十大問題
許寧寧認為,在有效開發開放后的對方市場方面,中國企業應注意解決或防范以下十大問題:一是不了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規則;二是缺乏開發東盟市場的意識和長期戰略計劃;三是缺乏東盟國家商務渠道,選錯東盟商務合作伙伴;四是企業同類產品在東盟市場競相壓價,惡性競爭;五是有的企業將假冒違劣產品出口到東盟市場;六是缺乏對東盟市場的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資;七是在東盟國家開展投資和貿易時不能入鄉隨俗,簡單復制本企業在國內的市場營銷經驗;八是可能遭遇東盟一些欠發達國家不透明、不穩定的投資環境;九是可能遭遇東盟有些國家貿易、投資壁壘;十是缺乏善長東南亞市場開發的營銷人才。
另外,據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CABC)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一些小問題也會影響到企業能否順利享受到相關的優惠政策。一是CAFTA貨物進口時須向進口地海關提交東盟成員國指定政府機構簽發的原產地證書;二是優惠貿易協定項下進口貨物報關單的填制,必須填寫CAFTA等優惠貿易協定項下進口貨物報關單;三是根據CAFTA原產地規則,享受東盟協定稅率進口的貨物須符合直接運輸規則。
注意規避風險
許寧寧特別提醒中國企業,由于東盟有的欠發達國家缺乏規范的市場競爭機制,政策變化快,稅收體系不夠完善,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能力較差,外匯支付能力低,企業在享受優惠政策時應注意規避由此可能帶來的貿易、投資風險。如越南對摩托車散裝進口和國產化的管理政策多變;印尼沒有商標異議制度,中國名牌產品被搶注現象嚴重。在馬來西亞,占海關稅號總量17%的產品受非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如建筑設備、農產品、礦產品和汽車等。這對中國同類產品進入馬來西亞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
許寧寧提到,中國企業在投資東盟前應多向商務部、當地中國使館和有關機構進行咨詢外,還應熟悉2004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的《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運用該協議保護企業的利益。該協議是規范中國與東盟雙方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處理有關貿易爭端的法律文件,其中就適用爭端的范圍、磋商程序、調解或調停,仲裁庭的設立、職能、組成和程序,仲裁的執行、補償和終止減讓等問題做出了相應規定。
總之,許認為,中國企業應盡快了解《協定》內容,面對自貿區建設帶來的新變化提出應對方案,制訂東盟市場長遠開發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