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1日電 最新一期的《瞭望》刊載文章對中國的外貿戰略進行了分析。
文章分析稱,作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接續地,以及自身模式和結構方面的諸多可改善之處,未來中國外貿的增長潛力和空間仍然很大。而且,作為新崛起的世界經貿大國,中國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大國責任,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0~15年中,中國的對外貿易沿著怎樣的軌道運行,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而且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都將產生深遠
影響。
文章表示,對于未來外貿戰略調整取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晉平歸結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以“共贏”的觀念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貿易規模的增大,打破了現有的世界貿易格局,容易引發各種矛盾與貿易摩擦。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需從單一考慮本國利益轉變為樹立一種“共贏”的觀念,可采取加快開放市場、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優惠待遇等舉措,追求共贏,將“中國威脅論”變為“中國機遇論”。
二是著力提升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在產業價值鏈中,如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那么利益分配能達到30%或更高,其帶來的無形資產、國民福利,將遠高于加工組裝。而且一旦在國際分工中確定了高端地位,將使貿易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文章稱,政策導向、制度都要從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方面著眼。今后的主要任務不再是追求出口規模的增長,而是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優化外貿的產業結構。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貿易大國是與經濟大國相關的,貿易強國也是與經濟強國相關的,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是與整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相關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也表示,從國內的角度來看,外貿升級的條件正在逐步準備中。一方面,國內的經濟體制正在逐步轉變,隨著企業體制改革的加快,民營企業將更快地進入出口領域;另一方面,國內的產業升級也在不斷推進。低端產品逐步減少,一些技術含量和加工度比較高的產品正在增加,中國在國外的銷售網絡也逐步在發展。
同時,利用外資也存在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變,如何能夠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真正把具備先進技術、現代管理經驗、能夠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能夠避免對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的國外資本引進國內,也需要對現行外資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進行全面調整和改革。
三是應根據現階段經濟多元化模式對政策進行必要調整。今后的政策是逐步向更加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更規范的體系轉變,而不是根據企業的身份,而是根據政策鼓勵的內容來界定,這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完善大的政策環境:如通過對匯率制度的完善,進一步提高宏觀管理水平,使外貿、利用外資能夠在市場的作用下發展,并且政府能夠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加以引導。
重新考慮建立風險防范應對機制:目前的風險應對機制,防范、監管機制等仍是在過去尚未完全實行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確定的。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國際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相互之間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若國際經濟一旦發生什么變化,也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內。因此,風險的影響機制、傳播過程、防范與應對的制度、手段等都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需要在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重新考慮建立風險防范應對機制。
加強海外資源供給,保障資源安全: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外部供給方式來解決中國面臨的資源瓶頸問題,防范風險,維護安全。爭取外部資源,一是可采取貿易方式,這還可以成為彌補貿易不平衡的一種手段,特別是針對一些資源型的、擁有技術設備的國家;二是“走出去”,通過參與一些重要資源的開發使雙方受益,對方可以獲得一個穩定的市場,中國能夠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供給渠道;三是積極參與全球或是區域內的多方位的對外合作,營造一個穩定的國際和區域內的安全環境,有利于資源供給通道的安全。(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