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朱訓
本報記者 侯利紅 發自甘肅白銀
今年74歲的朱訓曾任中國第三屆地質礦產部部長、第八屆全國政協秘書長、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等重要職務。如今,擔任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的他,難以舍棄伴隨自己一生的專
業,依然在圍繞一個“礦”字而努力。
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礦業城市發展(白銀)論壇上,本報記者專訪了朱訓。他指出,礦業城市的狀況如何,礦業城市能否“和諧”,對于全國構建和諧社會關系極大,因為礦業城市本身存在諸多的矛盾與不協調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財經日報》:隨著能源日趨緊張,礦業城市問題日益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注。您覺得礦業城市對我國經濟發展到底起到了怎樣巨大的作用?
朱訓:我給你一組數據,礦業城市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中國礦業城市(鎮)的GDP約占全國GDP的37%,全國生產的礦物原材料中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鐵礦石、70%的天然氣,還有氮、磷、鉀等化肥元素等,均為礦業城市所提供。如果礦業城市不能提供這些經濟快速發展必需的原材料,現代化建設大局必然受到影響。
另外,全國共有礦業城市(鎮)426座,吸納人口3.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3.85%,其中礦工就有900萬。而且,礦業城市多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占較大成分,如白銀市就有23個少數民族,這些城市能否富裕和穩定,對全國能否早日實現小康和城市化進程能否加快等意義重大。
《第一財經日報》:看來這些數據您都銘記在心。朱會長,這次來到白銀,面對白銀公司1號露天礦井那仿佛一個巨大操場般的被掏空的礦坑,以及眾多孤零零佇立在山中的冶煉設備,我受到很大震撼。社會上很多人并不了解目前我國礦業城市到底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尷尬境地,您能介紹一下嗎?
朱訓:所謂礦城,就是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而建立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礦業經濟在礦城中占據絕對主要地位。比如,河南焦作的煤炭工業曾占全市工業比重的90%以上。但是礦產資源不可再生,半個世紀以來,部分礦業城市不得不面對資源枯竭的命運。資源一旦枯竭,則引發一系列問題:城市經濟滑坡,財政收入減少,失業人口增多,社會不穩定等等。
目前,中國已有47個礦業城市(鎮)面臨資源枯竭的威脅,在礦業開發處于鼎盛時期的礦業城市中也有不少礦山處于開發晚期階段。全國處于資源枯竭威脅的危機礦山有400多座,直接涉及到300多萬礦工和1000余萬家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全國已經批準因資源枯竭而關閉破產的項目有122個,涉及在職職工60余萬人,離退休人員約42萬人。這對職工生活和社會穩定的不良影響顯而易見。
《第一財經日報》:各個礦城是否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朱訓:1995年,越來越多的礦業城市出現開采資源枯竭的情況,我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97年,“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河南平頂山召開,意在向全國礦城敲響警鐘:避免礦竭城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非礦產業,轉變城市功能。
不過在遼寧盤錦召開的第五屆礦業城市發展論壇之前,許多礦業城市對此問題的認識有些片面,個別城市認為轉型就是不要礦業,全力以赴發展非礦產業。但我們及時對此認識進行了糾正,在近幾十年內,礦業仍然會是礦城的支柱產業,礦城必須挖掘潛力,加大找礦力度,注重發展礦產品加工業,延長礦業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當然,同時也要注意轉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一財經日報》:據我所知,白銀市目前在轉型上做得不錯。您認為礦城在經濟轉型上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朱訓:白銀目前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把豐富的資源原材料與高新技術有效嫁接,與中科院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同時,發展農牧產品加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產業聚集平臺等。這種模式我們命名為“白銀模式”。
事實上不少城市在這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比如,大慶發展石油化工,鞍山發展鋼鐵制品深加工,個舊發展錫產品深加工,焦作發展煤-電-鋁一條龍和旅游業等。
礦城要和諧發展,還必須處理好探礦和采礦的關系,礦業產業和非礦產業之間的關系等。
另外,中國礦業聯合會作為社會性的行業組織,每次論壇之后,我們都會通過不同渠道向國務院、相關部委提交報告,希望能對國家制定有關行業政策提供建議,為礦城發展爭取更多優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