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05年第二季度經濟運行報告。由于近來有關中國經濟是否步入下降通道、宏觀調控如何運行等問題已成為從政府到學界直至媒體的議論熱點,因此本次統計數據發布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5%,比去年同期水平下降0.2%,與去年全年增幅持平,比今年第一季度增長水平則略高0.1%。上半年增幅儼然超出此前主流預期,但考慮到第二季度單
季增速為9.5%,去年第二季度曾因宏觀調控政策密集出臺而導致基數明顯降低,因此剔除以上“虛增”因素后,單季增長的可比增幅應較9%高出有限,即上半年實際可比增幅可能在9.2%或9.3%附近。以總量視之,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平穩,既未出現明顯加速膨脹的苗頭,而“衰退降臨”一說顯然也難以成立。
從經濟結構方面來看,呈現一些新的特點。上半年固定投資同比增長25.4%,比去年上半年高位水平回落3.2%,比去年全年水平下降0.4%,但比今年第一季度增幅則明顯提高2.6%,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增幅已由去年年中的6.8%下行至去年年底的5.8%,并在今年3月底及6月底加速下滑至1.8%和1.7%,因此,按剔除物價因素的實際投資增速來比較,今年6月底實際投資增速已超出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各1.9%和3.5%。此外,上半年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比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均上升1.8%,與今年第一季度則基本持平。上半年實現貿易順差39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逆差68億美元,今年前6個月貿易順差的多增價值量超出GDP總量的4%。以上結構分析表明與去年同期比較,目前投資、消費及凈出口均出現攀升勢頭,其中投資反彈則為今年一季度以來出現的新跡象。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既然實際投資、實際消費及凈出口等三大總需求成分處于同步攀升狀態,為何真實GDP增長卻比去年同期略低?在不存在明顯低估的前提下,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總需求的其余統計項正在發生明顯減縮。從核算關系來看,GDP統計中須剔除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土地購置支出,同時須加入固定資產投資之外的存貨投資、社會零售品之外的服務消費以及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跨境服務等價值增量。由于去年以來收緊“地根”,使土地購置支出趨于減少,因此,其抵扣影響只會使固定投資在今年GDP中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而國內服務消費及跨境服務交易則常年相對穩定,因此總需求與三大需求成分之間的增長落差可主要解釋為存貨投資的減增。一條額外的線索是工業企業產成品占用資金的增速在去年上半年提高了近8%,而在今年前5個月則下降超出5%,結合今年凈出口逆轉為巨額順差的事實,實際上總需求層面正在上演一幕凈出口超速增長并不斷消化國內庫存的好戲。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與房地產開發投資子項之間開始出現增速背離。上半年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速開始反彈,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自年初以來持續下行,今年二季度末全社會固定投資增幅高出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達1.9%,這也是去年第一季度以來,全社會投資增幅首度高出房地產投資增幅,這一方面反映今年以來房地產定向調控的效力正不斷發揮,另一方面更反映出目前固定投資中的主要增長領域為生產投資,生產投資的加速勢頭可能更領先于總投資的反彈趨勢。
綜合以上分析,在總量增長基本持平的背后,實際上已看到一幅與去年大有不同的新鮮圖景:投資、消費與凈出口實際增速發生同步上升,其中大量出口順差以加速消化庫存的方式導致存貨投資總體減增,并平抑了總需求的過快增長,而在庫存逐步出清過程中,產能擴充需求重新抬頭,生產性投資增速反超房地產開發并成為固定投資領域的領漲因素。外需強勁擴張、存貨逐步出清、產能跟進擴充,難道這就是經濟衰退的開始?我們認為一切還斷言得太早。
我們認為,最新宏觀數據實際上表明,在外需拉動的源頭之下,我國經濟增長仍處于景氣上行周期。當然,這種景氣的危險在于它更多依賴外需,但它的機會也在于只要外需仍有足夠支撐,那么目前庫存耗減與產能擴充之間的內在平衡,實際上意味著“過剩”難以陡然降臨。外需還能走多久?這其實已不單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我們或許只有在更宏大的政治經濟體系內來求解“世界衰退”以及“中國過剩”的復合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