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改革:學者期待把改革放在更突出位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02:12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侯利紅 發自北京 中國“十一五”改革是一帆風順,還是阻力重重?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央編制辦、地方政府的官員和百名國內頂尖經濟學家,以及德國、瑞典的大使等中外105名官員學者中一半以上的人的答案是“有相當大的阻力”。
這是在日前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下稱“中改院”)主辦的“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國際論壇”上,中改院對與會者做的關于“十一五”改革的問卷調查結果。 改革需要更大突破 中央把2005年確定為改革攻堅年,要求2005年的改革應在一些關鍵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半年多時間轉眼過去,改革攻堅總體進程到底如何? 來自中改院的調查數據顯示:46.2%的專家學者認為取得了一定進展;35.6%的專家學者認為改革攻堅尚未破題;另有18.3%的專家學者認為現在還不好判斷,須進一步觀察。值得關注的是,沒有一個人認為改革攻堅已經取得很大進展。 不過,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國家出臺的“非公經濟36條”中明確規定,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石油等壟斷行業,“這種改革力度很不簡單,簡直超出我的預想。” “總的來說,中國的改革需要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袁鋼明表示,既得利益主體和陳舊的思想觀念是改革的兩大阻力。 既得利益者阻撓是最大阻力 多數參與問卷調查者都對“十一五”時期改革將面臨的阻力有清醒的認識。其中,50.5%的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十一五”時期改革將有很大的阻力,而且有的阻力是以往所沒有的;45.7%的認為將有一定的阻力。 阻力來自何處?60.2%的專家學者認為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是當前影響改革推進的主要因素;59.2%的學者認為社會多元化帶來的利益沖突是重要因素。另外,也有人認為,部門利益、社會觀念和意識形態、信用缺失、GDP政績觀和對改革的判斷不到位及地方保護主義等是重要原因。 對于當前改革中存在的最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認為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的學者比例占到了參與問卷調查的85.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參加了此次問卷調查活動。他認為,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對于他們來說,維持改革的現狀就能使他們的利益最大化。基于這個背景,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改革的支持者轉變為改革的反對者。 轉變政府職能應先行 “發展熱,改革涼”,目前,有些學者對中國改革形勢作出如此判斷,擔憂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改革過冷。 “十一五”時期是否應該把改革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中改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專家學者對此已達成高度共識,同意此選項的比例高達94.3%,只有2.9%的專家學者持否定意見和回答“說不清”。 82.7%的專家學者認為,當前改革已經進入以重大利益關系調整為特點的攻堅階段;并且,隨著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門本身成為改革的對象。對此,他們呼吁,改革攻堅階段需要盡快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制和機構。 “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政府改革。”中改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既關聯經濟體制改革,又和政治體制改革等各個層面密切相關,只有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建設成為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十一五”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96.1%的專家學者認為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十一五”時期改革的重中之重;63.5%的人表示轉變政府職能是進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不過,對于“十一五”時期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突破,一些專家學者顯然信心不足。調查數據顯示,56.2%的人回答“說不清楚”,選擇樂觀答案“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和悲觀答案“不會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專家學者旗鼓相當,分別為23.8%和20.0%。他們普遍認為,要想取得實質性突破,尚需作出更大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