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石嘴山水荒逼近 人工湖卻比5個西湖還要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18:33 中國青年報 | |||||||||
新華社記者 姜雪城 地處賀蘭山東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正在實施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工程:用人力在城市邊緣打造一個湖泊,規劃水面比5個杭州西湖還要大。而這座年平均水蒸發量超過降雨量10余倍、幾乎完全靠配給的黃河水滋潤的嚴重缺水城市,能否承載起這樣的“大手筆”?
未經批準,自行上馬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戈壁城市。2003年初,這個市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在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東邊的荒野上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挖湖行動。根據市里的規劃,約用5年時間整治出一片面積約4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濕地,其中開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 當地媒體曾報道說,星海湖將建成全國最大的人工湖。而市政府一位領導則糾正說,我們絕非要人為地挖出一個湖泊來,而是想依托城市防汛工程的改造,對原有的濕地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在改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同時提升城市品位。 這個以防汛工程名目開工建設的水利項目,整治的是1980年確定的攔洪庫和滯洪區,早年滯泄賀蘭山洪水,的確有不少湖泊濕地。但記者調查發現,長期以來由于泥沙不斷淤積,加上人為開發魚塘、墾荒種田和違章建房以及區域內企業肆意堆放工業垃圾,這里真正意義上的湖泊已所剩無幾。 記者還發現,石嘴山市在攔洪庫和滯洪區內大規模挖湖,既沒有組織區內外專家進行科學論證,也沒有經過上級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實際是“首長指示,自行上馬”。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有人對打造星海湖的科學性提出質疑,可是在相關領導及“專家”的鼎力支持和協助下,石嘴山市還是毅然決然地舉全市之力,上馬了這項“大手筆”工程。 旱塬造湖,水從何來 據當地水文資料顯示,石嘴山市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加上黃河過境分配水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還不足700立方米。 不論是人工造湖還是保護濕地,都離不開充足的補給水源。規劃中的星海湖分為6大區域,如今除新區域外,其他區域已基本完工。預計工程全部整治完成后,常年性蓄水量可達2300萬立方米,而初步估算項目區每年蒸發消耗的水量約為3400萬立方米。 如此巨大的水量從何而來?石嘴山市水利勘察設計室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稱:汛期攔蓄賀蘭山洪水、經過凈化處理達標的城市中水、引黃灌區滲透回流的農田排水即黃河退水;另外,在其他水源不足時,還可從穿湖而過的第二農場區季節性引灌黃河水。 賀蘭山每年有多少洪水?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沒有提供翔實的資料。過去兩年多時間,星海湖已形成的水面有多少來自賀蘭山洪水?也無人能說得清。但是今年前6個月沒見著一滴洪水卻是不爭的事實。記者獲悉,2004年春至今,星海湖在無任何許可手續的情況下已經“喝”掉了1800多萬立方米黃河水,這還不包括截流農田滲透回排的黃河退水。 今年5月,石嘴山市準備將星海湖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資料報至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后沒有通過,要求他們進行科學論證:先把幾十平方公里水面的賬算清楚,有沒有足夠的補充水源;從城市防汛角度講,原來攔洪庫和滯洪區是空庫迎汛,現在為搞旅游開發和水產養殖先把水放滿了,一旦大洪水來了怎么辦? 水荒逼近,幾時警醒 寧夏深居西北內陸干旱地區,境內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嚴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黃河過境水是全自治區最主要的可用水源。國家每年配給的40億立方米黃河水量已相當緊張,增加配給又不可能,開源的空間微乎其微。 俗話說:天下黃河富寧夏。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黃河上游來水嚴重偏枯,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黃河灌區接連遭遇水荒:2002年冬灌時,全灌區約有180萬畝農田沒能正常灌上黃河水;2003年春灌時缺水達12.3億立方米,自治區被迫強制壓縮30多萬畝水稻。 今年6月以來,寧夏引黃灌區農業灌溉用水再度告急。記者在石嘴山隆湖開發區部分鄉村采訪時,一塊塊枯萎的小麥田和葉子打卷的玉米隨處可見,農民們無助地站在干裂的莊稼地里盼水,欲哭無淚。 一邊是水荒日甚一日地逼近,另一邊卻在大規模人工引水造湖。此間一些干部群眾感慨,如果奢侈用水之風不能及時剎住,“塞上江南”終有一天會淪為“塞上荒漠”。 據新華社銀川7月19日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