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安徽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如何建成農業強省,對這個問題,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科協主席季昆森有自己的觀點。作為國內循環經濟方面的專家,他認為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在農業應用上有更廣闊的領域。
結合安徽省臨泉縣把創建農村專業技術經濟協會與推行循環經濟結合起來的實踐,季昆森認為,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加上“低耗”,即發展“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在基層就更便于操作和實現。
循環經濟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為原則。這是循環經濟標志性的特征。減量化原則,即減物質化,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再循環原則,就是盡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在那里經適當加工后再融入新的產品中。再思考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
一般認為,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應用就是生態農業。最典型的是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的生態農業。如,“豬——沼——果”、“豬——沼——茶”、“豬——沼——菜”、“豬——沼——瓜”、“豬——沼——糧”等,這只是一個方面。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運用有一個更廣闊的領域。
“九節一減”——減量化原則的運用
“九節一減”,即: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柴(節煤)、節油、節糧、減人。
——節地。修建民居、小集鎮、城市、修路、建廠、基礎設施都要注意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在城鄉建設中能搞地下建設的要盡量建設。另外,農業上的高產優質,從用地意義上說也是減量化。比如,普通水稻畝產500公斤,而超級水稻畝產可達800~1000公斤;常規玉米畝產500公斤,優良品種玉米畝產可達1000公斤。生產同樣重量的水稻或玉米使用良種,土地面積可大大減少。又如,廣西貴糖集團過去的原料甘蔗是老品種產量低,每畝產3.5~4噸,含糖量只有10~12%;而引進的優良品種新臺糖22號畝產量為8~10噸,含糖量達15%左右。一畝優良甘蔗品種的產糖量,相當于老品種2~3畝的產糖量,生產同樣產量的糖就可大大減少種植面積。
——節水。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先進實用節水技術,調整農作物結構,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就是水多也要注意節約用水。奧地利人均淡水資源為兩萬立方米,如此豐富還非常注意節水,因為他們認識到少用水就是少污染。
——節種。農民種一畝小麥一般要30斤種子。而科學用種只需20斤,每斤種子1元多,可節約10元以上。安徽省東至縣龍泉鎮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經試驗,每畝可節約早稻種6公斤,節約雜交晚稻種1.5公斤,每畝可節種費27元。
——節肥。就安徽省而言,1996年全省農用化肥施用總量249萬噸,比1990年增加71.7%。化肥特別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僅影響肥效的發揮,而且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調,土地板結、地力下降,還造成嚴重浪費。60%以上的化肥未被植物吸收就流失了,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尤其是化肥污染。遞減化肥用量的潛力很大,既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治理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節藥(含除草劑、抗生素、激素等)。不合理地過量使用農藥,特別是高毒、高殘留農藥對人體危害很大,不僅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出口,而且嚴重危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我們要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嚴禁生產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過量用藥,大力推廣綜合防治、生物防治辦法,大力發展沼氣,用沼液代替農藥,運用生態良性循環辦法來吸引和繁殖各種鳥類,以防治病蟲害,采用各種科學的方法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節電。大力推廣各種先進的節電技術、設備、產品、工藝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節約廣大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用運輸設備耗用大量的柴油、汽油,這方面的節約潛力很大。
——節柴(節煤)。在繼續使用柴、草及農作物秸稈作燃料的地方,要堅持和推廣先進實用的省柴灶和用農作物秸稈、稻殼木屑、竹屑廢料加工的清潔碳。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用煤作燃料的地方,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煤技術,既可降低消耗,又可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節糧。現在城鄉浪費糧食的現象普遍存在。特別在城市,餐飲業、大學食堂等地方生活用糧浪費嚴重。用糧食作原料的各種加工業,節約潛力很大。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可使畜牧養殖業提高肉料比、節約大量糧食。
——減人。減少從事一產的農民,這將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解決當前農村矛盾。
“九節一減”抓好了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輕農民負擔,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做強加工業——再利用原則的運用
農產品加工是連接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橋梁,是解決現階段農產品供過于求、農業增產不增收局面的關鍵措施。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推進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再利用原則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
農產品加工業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在其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多數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遠遠超過主產業,因此再利用原則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大有可為。這是構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區別于傳統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農產品系列開發、深度開發、綜合利用方面,近幾年全國涌現了很多好的典型。比如:廣西貴糖(集團)公司充分利用甘蔗制糖副產品——蔗渣,生產出高質量的生活用紙、高級文化用紙以及高附加值的CMC(羧甲基纖維素鈉),其經濟效益超過主產品糖產業。在美國,把玉米深加工成2000多種產品,形成玉米經濟;在法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是最大的產業,超過汽車工業。
“白色農業”——再循環原則的運用
目前,生態農業在農村最典型的運用就是農村沼氣,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沼肥可以代替化肥,是廣大農村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農村沼氣有14大好處:推動結構調整、促進養殖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質風味、解決化學殘留、提供清潔能源、保護森林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有效治理污水、開辟保鮮新路、改善農村衛生、治理面源污染、提升文明程度、縮小城鄉差別。
2004年4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專家說,之所以利用微生物資源,是因為全世界面臨人口、資源、環境所帶來的嚴峻挑戰。而依靠水土為中心的傳統農業將接近或達到承載能力的臨界狀態。這就需要尋求新的出路。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博士認為,“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他分析說,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也取得進展。可以預見,白色農業將為緩解世界能源短缺、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帶來新希望。白色農業的概念最早產生于我國。它是把傳統農業的動植物資源利用擴展到微生物新資源利用,創建以微生物產業為中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白色農業還能改善農、牧業產品的品質,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的產值。這是農民增收的一個新途徑。
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再思考原則的運用
加強生態建設,做大做強生態資本。不僅對好的生態環境要保護好、利用好,對中等的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優化和開發好,對比較差的生態環境也要在治理改造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
著力提高效益,讓土地生“金”,即,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發展安全食品(包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問題不能簡單地看成只是一個生態農業問題、食品問題、局部工作問題。而要一、二、三產業聯動,產加銷配套,多學科協同攻關,是我國農業應對入世的關鍵對策和必由之路,關系到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市場競爭力問題,關系到農業的良性循環持續健康發展問題。
從多年的實踐來看,抓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的試點停留在村、鄉鎮一級已不夠了,必須在一個縣的范圍內全面推動。
整體檢測:對全縣每一個鄉鎮的土壤、水、大氣與主要農產品的農殘狀況和重金屬含量進行全面檢測。整體規劃:以檢測的數據為依據,對各鄉鎮和主要農產品,哪些適合發展有機食品、哪些適合發展綠色食品、哪些只適合發展無公害食品,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全面的規劃。整體認證:請三大類安全食品的權威認證機構的專家到縣里,現場指導,嚴格按技術標準和操作程序進行認證。整體品牌:對已有品牌要進行整合。
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領域廣泛
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比傳統生態農業有更廣闊的領域,更大的作用。
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整體謀劃,系統節約,探索在農村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路子。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中各種資源的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追求更大經濟效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綜合開發,再生利用,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農、林工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