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金融數據表明,到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1%。其中,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增加1010億美元,同比多增337億美元。
中國為什么會產生如此高額的外匯儲備?這又會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多大的壓力?
19日,本報記者對此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
外匯儲備激增是制度的結果
東亞經貿新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到今年6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7110億美元,這會對人民幣升值產生壓力嗎?
趙錫軍(以下簡稱“趙”):從國際上看,在對外匯管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如果外匯儲備過高,將會對該國的貨幣產生升值的壓力。比如日本,近年來正是由于其國內外匯儲備居高不下,所以日元持續地面臨著升值的壓力,日本政府也不斷地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
但中國對外匯的管制則比較嚴格。由于中國目前實行結匯和售匯制度,居民個人和企業機構的合法外匯收入,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售”給商業銀行,同樣,商業銀行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將這部分外匯向央行“出售”,因此,幾乎國內所有的外匯收入最終都要變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從這個鏈條中可以看出,我國高額的外匯儲備是制度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結果,這也是我國的外匯儲備在意義上與日本等國的不同之處。所以說,人民幣是否需要升值實際上受外匯儲備問題影響并不大。
東亞經貿新聞:那么,應如何緩解外匯儲備過高的狀況呢?
趙:如果單從效果來看,要緩解外匯儲備過高的情況,可以說由國家出面鼓勵企業多進口、讓企業走出去多投資,甚至鼓勵企業多申請美元貸款等都不失為好的辦法。
但應該看到,經濟上的問題要盡可能地用經濟的手段來加以解決,減少國家和政府的操控行為,力爭在制度上進行改革,以通過市場的手段來進行合理的調節。
中國有多少“熱錢”仍難判斷
東亞經貿新聞:有觀點認為,在今年上半年新增的101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熱錢”約占30%。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趙:通常情況下,“熱錢”的流入以短期投機獲利的行為為主。與此同時,國外流入的外匯資金可以分為長期投資、短期投資及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等不同的類別。其中,短期性質和投資意向模糊的外來資金也自然就成了人們對“熱錢”的重點懷疑對象。
但如果僅從投資期限和投資目的上來區分一筆外匯資金是否是“熱錢”,還不是十分客觀和準確的。換句話說,不能僅僅因為一筆外資是短期投資,就斷定它一定是投機性“熱錢”。所以,“30%是‘熱錢’”的說法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特別可信。
東亞經貿新聞:在您看來,國家外匯儲備中的“熱錢”有多大的力量會對人民幣升值起到支撐作用?
趙:由于無法判斷中國究竟有多少“熱錢”,因此暫時也不好判斷在國家外匯儲備中,究竟有多大力量會支撐人民幣升值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由于貿易順差、西方國家政治壓力等原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存在的,中國也必然有部分境外流入的“熱錢”。
人民幣升值傳言沒有明確根據
東亞經貿新聞:近日,又有傳言稱:美國總統布什已經向部分國會議員傳達了“人民幣8月份升值10%”的消息。您如何看待這一傳言的真實性?
趙:這一傳言是沒有明確根據的。因為此前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公開表態是溫總理在講話中提到的“自主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即中國會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事情、匯率制度的改革將結合中國金融市場的情況來進行、一步一步地走不能一步到位。所以,國外可以有傳言,但傳言并不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