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家統計局 > 正文
 

規模增長明顯 天津企業集團正處在發展擴張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10:32 國家統計局網站

  現代化大生產實踐表明,同樣的生產內容、不同的生產規模,會有截然不同的經濟效益。企業集團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企業可以獲得遞增的經濟效益。為具體反映天津市2004年被調查的181家企業集團的規模特點及變化情況,調查者以資產、營業收入、利稅總額和從業人員這四項主要指標為基礎,從不同的角度做如下分析:

  一、企業集團規模的分布

  從資產擁有情況看:在181家企業集團中,資產規模在50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有1家,占0.5%;在100-50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5家,占2.8%;在50-10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14家,占7.7%;在5-5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74家,占40.9%;在0.5-5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87家,占48.1%。

  從營業收入看:在181家企業集團中,營業收入在百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有6家,占3.3%,最高達305.12億元;在50-10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7家,占3.9%;在5-5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47家,占26%;在1-5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75家,占41.4%;在億元以下的企業集團有46家,占25.4%。

  從實現利稅看:在181家企業集團中,實現利稅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有4家,占2.2%,最高達13.26億元;在5-1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3家,占1.7%;在1-5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有22家,占12.2%;在億元以下的企業集團有152家,占84%。

  從從業人員看:在181家企業集團中,從業人員在1-5萬人之間的企業集團有12家,占6.6%;在0.5-1萬人之間的企業集團有12家,占6.6%;在0.1-0.5萬人的企業集團有57家,占31.5%;在0.05-0.1萬人的集團有41家,占22.7%;500人以下的企業集團有59家,占32.6%。

  二、不同行業的企業集團規模的特點及變化

  按年末資產計算:2004年,181家企業集團的資產平均規模為22.06億元。其中第三產業的資產平均規模排在第一位,為23.51億元;而第二和第一產業的資產平均規模都在181家企業集團資產平均規模之下,分別為20.97億元和1.74億元(從事第一產業的企業集團只有1家)。從各大行業看,進入資產規模前10位的行業分別是:商務服務業(186.55億元)、家具制造業(85.82億元)、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84.95億元)、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76.34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4.31億元)、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58.54億元)、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5.59億元)、燃氣生產和供應業(48.45億元)、醫藥制造業(47.90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1.13億元)。另外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水上運輸業、飲料制造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等4個行業的平均資產規模也高于181家企業集團的平均水平。

  從動態來看,2004年181家企業集團的資產平均規模增長19.2%。其中第三產業增速最快,為27.4%;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僅為11.9%和5.9%。從各大行業看,高于平均增長速度的行業有4個,依次為:商務服務業(5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3%)、水上運輸業(42.1%)、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31%)。另外,有5個行業的資產平均規模出現縮減,它們是:軟件業(-32.7%)、倉儲業(-12.9%)、證券業(-12.4%)、塑料制品業(-8.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3%)。

  按營業收入計算:2004年,181家企業集團的平均規模為13.97億元。與資產規模排序不同的是第二產業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排在第一位,為16.87億元;而第三和第一產業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都在181家企業集團營業收入平均規模之下,分別為10.89億元和0.61億元。從各大行業看,進入營業收入規模前10位的行業與進入資產規模前10位的行業也有很大不同。商務服務業等4個行業退出了前10位,而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等4個行業則進入了前10位。按營業收入計算的企業平均規模最大的10個行業依次為:家具制造業(105.74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87.97億元)、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48.53億元)、醫藥制造業(34.18億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29.32億元)、批發業(24.14億元)、燃氣生產和供應業(22.45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8.57億元)、零售業(18.49億元)、飲料制造業(16.03億元)。

  從動態來看,2004年營業收入平均規模增長32.6%。與資產平均規模有所不同,增速最快的是第二產業,為33.8%;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依次在后,分別為30.6%和22.8%。從各大行業看,高于平均增長速度的行業有12個,其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增速最快,為159.2%,其他依次為:商務服務業(68.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5.1%)、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1.3%)、塑料制品業(54.3%)、金屬制品業(50.4%)、專用設備制造業(47.1%)、家具制造業(46.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46.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3.0%)、餐飲業(37.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4.8%)。另外,有3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出現縮減,它們是:軟件業(-50.7%)、倉儲業(-26.2%)、印刷業(-2.2%)。

  按利稅總額計算:2004年,181家企業集團的利稅平均規模為0.8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37萬元,僅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0.5%;第二產業為1.16億元,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145%;第三產業為0.41億元,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51.3%。從各大行業看,按利稅總額計算的企業平均規模最大的10個行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49億元)、醫藥制造業(3.8億元)、食品制造業(2.97億元)、飲料制造業(2.94億元)、商務服務業(2.06億元)、水上運輸業(2.0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55億元)、家具制造業(1.46億元)、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20億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1.02億元)。

  從動態來看,2004年利稅平均規模增長32.8%。其中,增速最快的是第一產業,為516.7%;其次是第三產業,為64.9%;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則低于平均增長速度,為25.2%。從各大行業看,高于平均增長速度的行業有15個,其中增長在一倍以上的行業有5個,它們是:漁業(516.7%)、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260%)、鐵路運輸業(157.8%)、水上運輸業(123.3%)、批發業(100.6%)。另外,有17個行業的利稅平均規模出現縮減,其中縮減一倍以上的行業是:城市公共交通業(-304.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27.7%)、住宿業(-144.5%)、軟件業(-105.1%)、倉儲業(-105%)、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01.4%)。

  按從業人員數計算:2004年,181家企業集團的從業人員平均規模為2773人,比上年增加了131人。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平均規模最大,為3844人,比上年增加104人;第三產業為1605人,比上年增加163人;而第一產業為290人,比上年減少53人。從各大行業看,按從業人員數計算的企業平均規模最大的10個行業依次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36176人)、家具制造業(18756人)、城市公共交通業(12520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998人)、燃氣生產和供應業(7854人)、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6176人)、醫藥制造業(5862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4945人)、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834人)、飲料制造業(4514人)。

  從動態來看,2004年從業人員平均規模增長5.0%。其中第三產業增長11.3%;第二產業增長2.8%;而第一產業則減少15.5%。從各大行業看,20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規模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商務服務業增長最快,為244.5%;家具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零售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餐飲業的增幅都在10%以上。另外,有21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規模出現縮減,其中漁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縮減在10%以上,分別為15.5%和14.2%。

  三、不同經濟類型的企業集團規模的特點及變化(以母公司的注冊類型劃分)

  按年末資產計算:2004年,國有獨資企業(48.17億元)、中外合資企業(47.91億元)、國有企業(40.42億元)的資產平均規模較大,均在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2倍左右。其他低于平均水平的經濟類型是:股份有限公司(12.14億元)、港澳臺合資企業(10.2億元)、其他有限責任公司(8.43億元)、其他(4.35億元)。

  從動態來看,各經濟類型的企業集團年末資產平均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高于總規模平均增速的是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企業,分別為23.8%和19.8%;余下5種經濟類型的增速均低于平均水平,依次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8.0%)、其他(17.9%)、港澳臺合資企業(17.6%)、股份有限公司(17.3%)、中外合資企業(0.6%)。

  按營業收入計算:仍然是國有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但與資產規模不同的是,2004年營業收入平均規模最大的是國有企業,其全年營業收入平均額為62.8億元,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4.5倍。其次是中外合資企業(33億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國有獨資企業(24.74億元)。其他低于平均水平的經濟類型是:其他有限責任公司(7.17億元)、股份有限公司(4.15億元)、港澳臺合資企業(2.2億元)、其他(1.07億元)。

  從動態來看,仍然是國有企業增長最快,為51.6%;其他呈現增長態勢的經濟類型有:中外合資企業(47.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33.4%)、國有獨資企業(30.3%)。而其他三種類型的企業2004年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卻在縮減,分別是:港澳臺合資企業(-19.4%)、其他(-13.2%)、股份有限公司(-2.6%)。

  按利稅總額計算:2004年利稅平均規模最大的是中外合資企業,其全年利稅總額平均為1.36億元,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1.7倍;其次是國有獨資企業(1.31億元、1.64倍)。其他低于平均規模的經濟類型是:國有企業(0.71億元)、股份有限公司(0.65億元)、其他有限責任公司(0.56億元)、港澳臺合資企業(0.33億元)、其他(0.03億元)。

  從動態來看,股份有限公司利稅的增長速度遙遙領先,為659.9%;其他呈現增長態勢的經濟類型有:國有企業(78.6%)、國有獨資企業(29.8%)、其他有限責任公司(25%)。而2004年利稅規模出現縮減的企業類型有:其他(-61.8%)、中外合資企業(-46.8%)、港澳臺合資企業(-36.8%)。

  按從業人員數計算:2004年,中外合資企業從業人員的平均規模最大,為6473人,是181家企業集團平均規模的2.33倍。其他依次為:國有獨資企業(5824人)、國有企業(1467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389人)、股份有限公司(1261人)、其他(1026人)、港澳臺合資企業(436人)。

  從動態來看,2004年從業人員平均規模增長的是:中外合資企業(8.5%)、國有獨資企業(6.8%)、其他有限責任公司(3.4%)、港澳臺合資企業(1.6%)。從業人員平均規?s減的是:股份有限公司(-10%)、其他(-8%)、國有企業(-3.9%)。

 。ㄌ旖蚴薪y計局)

  附件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