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周玉成大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9日 13:40 《中國企業家》

  文/本刊記者 周 一 李 岷

  在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172家中央企業中,中國華源是序列中的第154號。

  區別于其他大多數央企的是,華源是一家1992年才創建的、立足于市場競爭性產業、擁有顯著創始人風格的中央企業。早期,華源以貿易為主,后來開始向實業挺進,在短短數
年間,通過收購、整合數家各地生產能力過剩的紡織企業,華源成為中國最大的紡織企業。從1999年開始,創始人周玉成又開始率領華源尋找紡織以外的第二大產業,即醫藥產業。華源在醫藥產業里再度通過大舉并購的方式迅速擴大規模。經過多次收購,特別是近三年來對上海醫藥集團和北京醫藥集團這一南一北兩大收購,華源醫藥產業的銷售收入現在已穩居全國醫藥產業第一的位置。

  周玉成以大開大闔的手法開創了華源今日之局面,但是這只不過是華源新一輪“大考”的開始。如果華源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盈利能力的增長,它所擁有的近600億資產只能成為將華源拖向泥淖深處的沉重包袱。

  業界不乏前車之鑒。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來,中國產業界集體崛起了一批以“收購”為旗幟的整合者。它們東奔西突、縱行于中國產業大地,在醫藥、啤酒、零售、鋼鐵、家電、五金等多個行業無不有其身影閃現。但是幾年下來,整合者們受到的麻煩和困擾似乎大過他們享受到的果實,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高負債率,以及并不樂觀的贏利能力。在相當一部分整合者那里,不斷的收購實質上已變成一場利用被購企業進行抵押、貸款、再收購、再抵押的危險游戲,戰線之長、之脆弱,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自2004年,一度被視為中國產業整合者代表的德隆倒下以來,整合者在商界的名聲已降至谷底。接下來,在宏觀調控中劫后余生的復星集團陷入反思、開始自查“體檢”;屢次涉險過關的格林柯爾眼下看來已呈大廈將傾之勢;即使是與華源背景、身份相似的央企華潤集團,由于整合面涉及五大產業,過于龐雜,現在也表現出了收縮和調整的跡象。

  華源13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收購史。一度被市場冠以“收購先生”美名的周玉成,會不會重蹈其他整合者的覆轍?華源能否走出收購后整而不合的死地,進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環?面臨“大考”,周玉成如何交出答卷?他的思路和操作對于其他大型企業有什么借鑒?

  來看看周玉成未競的答卷。

  考 卷

  國資委給30位考生紙上談兵的時間是三個小時,而它給周玉成,這位今年已年屆60歲的國企老帥在現實中留出的“大考”時限會是多長呢?

  在剛剛經歷了一場高度封閉狀態下進行的考試后,周玉成不準備掩飾他的興奮。畢竟,這是他所任董事長的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華源”、“華源集團”)首次加入到國務院國資委面向海內外招聘中央企業高管的行列中;而且,在國資委歷來的三次公開招聘中,這次是第一次提供了兩家央企的正職職位,其中之一就是中國華源總經理之職。7月3日中午,筆試結束后,作為審題人、考官之一的周玉成方“重獲自由”。此刻,一連打過來的兩個電話,都是考生和他交流上午的考試情況、想從他那兒探聽到標準答案的。周玉成樂呵呵地、不厭其煩地在電話中解釋某道題應該怎么答、有哪幾個要點。

  考試流程執行的嚴格、考場氣氛的封閉嚴肅,令周玉成亦不免感到意外。從7月1日到7月3日中午,周便和外界基本斷掉了聯系:手機被收走了,只有一個內部專線電話供應急聯系之用,吃飯要在指定的食堂,散步要在指定的區域。“就像是被雙規一般。”周玉成如是調侃道。

  自2005年5月國資委發出招聘公告以來,海內外共有79人表達了對華源總經理職位的興趣,經過一番挑選、淘汰,其中的30人參加了7月3日上午的筆試。在短短三個小時內,考生們埋頭答卷,周玉成則在考場來回巡視。他對擺在考生面前這份問卷的份量心中有數:這是一份相當棘手的考卷。

  第一道題:國企H集團近幾年結合戰略調整,通過一系列并購擴大了規模,成為行業佼佼者,現在決定改制上市。但在董事會上,該集團公司的徐總經理卻與一位來自某財經大學的獨立董事張教授在討論時發生了沖突。張教授以EVA概念評價H集團近年來雖然規模擴大,但股東價值沒有得到增長,最近兩年負債率過高,戰略調整有問題。你如何來評價徐總和張教授的爭議?

  另一道題:華源集團以紡織業和醫藥業為主業,但現在有兩道難題,一是紡織品貿易在配額制取消后面臨美國與歐盟的挑戰,二是國內藥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如果你是中國華源的總經理,請你對華源集團做一個SWOT分析。

  最后一道題:(考卷上列出了國務院國資委和上海市國資委對華源集團的換股重組方案。)請問你對這套方案的評價?

  說到第一道題時,周玉成笑了笑,對《中國企業家》說:“題中那個H集團……這好像是在舉我們的例子。”

  作為華源集團董事長,周玉成對考題發表過意見、作過修訂,但是題目的原始出處并非自他而來,命題乃至更靠前的環節,基本上都是由國資委和它組織的專家完成的。由此看來,這幾道題與其說是國資委對于應聘者的考題,不如說是對眼下的華源、對華源掌門周玉成的某種探詢。其中不無尖銳而敏感的地方。

  在華源集團的網站上,有一系列關于其規模如何恢宏的描述:“中國華源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15家,及華源股份、華源發展、華源制藥、上海醫藥、雙鶴藥業、華源凱馬、創富生物科技(香港)等一批海內外上市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醫藥企業集團和紡織企業集團……2003年中國華源的總資產達414.2億元,2004年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0億元(其中大生命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7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6億元。”

  但是這樣一家在規模上處于雙行業龍頭的集團,如今在盈利能力、股東價值回報能力、資產負債水平方面顯然受到了出資人代表的質疑。

  據中國華源向《中國企業家》獨家提供的數據,2004年,華源集團資產總額達572億元、主營收入達485億元,而全集團利潤總額不過13.7億元(顯然,主營收入和利潤總額均沒有達到年初預計),利潤率不到3%!其中,華源的第二主業紡織業,34億元的主營收入只能賺取區區8千萬元的利潤,而在第一主業生命產業(其中制藥工業是華源生命產業的主體)中,主營收入達272億,利潤總額也只有9.9億元。(參見附表)至于華源集團的負債率,華源方面則拒絕透露。周玉成坦承,“負債率偏高,但不是今年才偏高,華源(負債率)就一直是這個水平。”而來自《經濟觀察報》的報道稱,華源集團2004年度年檢報告顯示,該集團負債414.6億元,占到集團556.4億元總資產(該數字和華源方面提供的總資產數字有略微差別)的近80%。

  難怪國資委會在考題中表露出對華源的某種微辭和擔憂。

  面對上面這份來自國資委的、看似給華源未來總經理的考卷,現任董事長周玉成如何作答?

  且聽周玉成給出的部分答案。

  關于第一道題中徐總和獨董的爭論。周玉成認為,第一,EVA本來就是一個有爭議的模型,用它來評價企業最大的一個缺陷是往往沒有引入時間跨度,評價者關鍵是要將短期財務數據和企業戰略結合起來對企業進行考察。徐總和張教授的分歧在于一個是著眼于戰略,一個是著眼于當前。EVA只考慮了股東價值,但是企業還有員工利益等其他價值需要保障,企業家要在短期股東價值和長遠企業價值之間尋找一個區間來平衡發展。誰都不能否認,并購是任何一個大企業成長的必經之途。

  第二,作為企業家,要回答贏利模式問題:并購固然是一種重要手段,但并購之后的整合才是關鍵,企業的贏利真正來源是整合而不是單純的收購。

  第三,對徐總來講,還有怎么在并購中控制風險的問題,要注意在并購的同時改善企業的股權結構。

  這就是周玉成給出的參考答案。作此闡述時,他侃侃而談,甚至興致勃勃。看上去,他對華源在進行大筆收購后陷入的高負債、低贏利的“并購后遺癥”似乎并不避諱。事實上,兩年前,他即在華源內部告誡道:“目前華源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轉折期。”此后,他多次要求華源上下要認識和處理好規模與質量、并購與整合、速度與結構、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四大關系,一定要“利潤倍增”!(這四個字是華源集團2004年、2005年的持續主題)。

  但是,周玉成清晰的戰略思路、強烈的危機意識能否傳導到華源這個龐大國企的每一個毛細血管、每一個細胞?能否化作它們有力有效的執行?

  從華源集團下屬幾家上市公司2000年以來的經營情況來看,情況并不容樂觀。除了2003年整體經營狀況出現亮點,這幾年集團旗下主營紡織的華源股份(600094)和華源發展(600757)、主營醫藥的華源制藥(600656)和上海醫藥(600849)的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一路下滑(或持平),2004年跌到了歷史最低點,與2003年相比,跌幅基本上都在50%以上。其中華源制藥更是因為受國際市場VC價格大幅降低影響,業績大幅下滑,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及凈利潤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77%、50.51%和78.56%!

  崢嶸風流的收購歲月已然逝去,“大考”悄然來臨。對此,曾自陳“視華源為生命”的周玉成應當是華源內部預感最強烈的人,他也應該比誰都清楚,如果他此番“大考”不過,他“收購先生”的美譽連同華源十年來的收購果實將功敗垂成。

  國資委給30位考生紙上談兵的時間是三個小時,而它給周玉成,這位今年已年屆60歲的國企老帥在現實中留出的“大考”時限會是多長呢?

  收購歲月:三次跨越

  隱藏在周玉成細致、耐心、柔和的作風之中的,是他對商業夢想的狂熱。13年來,華源幾度轉型、跨越式發展的路線正是周玉成本人敏銳、有穿透力的戰略風格的折射

  像很多現在搏擊在商海的企業家一樣,周玉成的命運也是在1992年改變的。那一年,他以紡織工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兼紡織部浦東開發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到上海浦東做調研,看部里能如何支持浦東開發,卻就此接受了創建以紡織為主業的中國華源實業有限公司的任務。這家公司由紡織部牽頭發起,由當時的對外經濟部、貿易部、交通部等幾家部委下屬公司出資注冊成立。被周玉成攥在手里的,是華源1.4億資本金和1千萬美元的進出口額度。

  對這一段歷史,周玉成經常用詼諧的口吻總結說,“十幾個人,七八條槍,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創業初期,華源的創業者們在上海大廈租了兩間房,白天辦公,晚上則打地鋪一字排開睡覺,經常半夜開會,“因為叫起來很方便。”為此,當時華源不得不拒絕接受女同志加盟,“是因為睡覺沒辦法安排。”周玉成從大學時期就養成每天跑步的習慣,每天早晨,跑步回來的周玉成從樓下買回早餐,“然后把同事們一個個敲屁股叫起床。”全公司只有一輛從上海紡織局借來的面包車,但車子太破了,以至于有一次周玉成去為家新開業的工廠剪彩,都不好意思直接把車開過去,而是停在半途自己下車步行至會場。

  創業頭三年,以做國際貿易為主,華源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這被周玉成認為是華源歷史中的“第一次跨越”。隨后,周玉成開始思考如何由輕資產結構的貿易公司轉向工業化。在紡織部研究紡織產業政策、著眼宏觀調整的周玉成,很快將其早期的研究和華源的遠景對接到了一起——整合紡織產業。“那時候希望利用貿易建立國際化優勢,帶領中國紡織產業走向國際市場。”

  1995年華源決意介入紡織工業時,適逢中國紡織業總量過剩、結構失衡,正處于低迷期。一些大型紡織企業面臨生存之虞。“我們采用并購方式,既解決了國內產業的結構性矛盾,也解決了地方政府的包袱,所以很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資源和支持。”很快,從1995年開始,華源先后收購了包括常州化纖在內的六七家區域性龍頭企業,重組后于1996年7月、10月分別以“華源股份”、“華源發展”名義上市,前者主業定位于化纖,后者則是紡織、服裝。其時在該領域以規模來論華源已經高居行業之首。整合興致高漲的周玉成1998年又在山東重組了數家資質較好的農機企業,并于該年6月在上交所以“凱馬機械”名義上市,當時其規模同樣位于行業三甲之列(幾年后華源開始著手退出該產業)。

  “重組+上市”的所謂華源模式,正是肇始于這個“第二次跨越”時期。而周玉成的獨特心得是,“國家戰略+地方戰略+企業戰略”是華源整合產業——不論是紡織、農機還是此后的醫藥—獲得成功的根本,“最重要的是你要順勢而為。”

  周玉成是一個溫和的收購者。盡管他擁有極好的“胃口”,但是他總是以他柔和的上海口音反復強調“我們做的是并購重組的事,并不是收購,收購會讓別人(并購對象)聽起來很不舒服。”但隱藏在他細致、耐心、柔和的作風之中的,是他對商業夢想的狂熱。跟隨周玉成多年的一位副手曾感慨說,周有遠遠超出常人的精力。而周也承認,這么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每周工作80個小時以上的工作強度。他的家在北京,他孤身在上海就住在辦公室里,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現在。

  13年來,周玉成以他的執著和勤勉與華源融為一體。不可否認,華源幾度轉型、跨越式發展的路線正是周玉成本人敏銳、有穿透力的戰略風格的折射。就在華源的紡織產業剛上路時,周玉成從國際合作伙伴那兒又嗅到了新的動向。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華源陸續和美國杜邦、德國赫斯特等跨國紡織巨頭合作。細心的周玉成發現這兩大集團正試圖從紡織領域慢慢撤出,再看全球幾大醫藥巨頭如巴斯夫、葛蘭素·史克等,皆由紡織產業轉型而來。“以石油化學為上游,往下向左走是紡織纖維,向右走是化工原料、再往下走就是醫藥,這就像一個倒‘Y’型,醫藥和紡織有天然的聯系。”周玉成說道。他意識到以紡織起家的華源同樣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面臨新的機會。

  1997年,華源集團收購了浙江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1990年第一批在上交所掛牌的“老八股”企業,受杜邦啟發的周玉成索性將這個日用化工企業向制藥企業轉型。浙江鳳凰總部遷入上海后更名為“華源制藥”,以此為平臺,華源開始在醫藥領域的摸索、收購。江蘇藥業、遼寧本溪三藥、安徽朝陽藥業、阜新藥業、浙江制藥科技、上海華鳳化工、北京星昊現代醫藥等一批規模較小的國有醫藥企業,都在此后被陸續納入實乃醫藥業的“門外漢”——華源制藥旗下。當然,和2002年后華源在醫藥業里的兩起南北大收購相比,華源制藥前期的收購整合幾乎不足為道了。2002年和2004年,華源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以11億元和11.6億元現金出資相繼收購上海醫藥集團(40%股份)和北京醫藥集團(50%股份),不斷刷新著中國醫藥產業里的收購價格紀錄。而正是自2002年8月份收購中國醫藥百強排名第一的上藥之后,華源集團在中國醫藥產業里的規模地位一舉躍升,無人能及。華源成功完成所謂的“第三次跨越”。

  轉折2003

  華源集團利潤率歷年下滑,國資委成立——這些內外因素迫使周玉成開始重新審視華源收購而來的數百億資產

  收購上藥是個里程碑,也是個轉折點。2003年8月21日簽訂收購協議后,第二天周玉成就在上藥集團設立了辦公室,他開始在華源集團和上藥集團之間流動辦公。此前周玉成操作的收購案約有50起,而這是周第一次離開華源轉戰至被購企業。他深知自己接手的是一個有著龐大資產和銷售但盈利極微的攤子。他不得不投入80%的精力撲在對上藥的整合上。

  而上藥不過是華源這些年來收購而來的若干塊資產的典型代表罷了。整個華源集團,實際上都面臨著和上藥同樣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重視了總量指標而忽視了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盈利模型的再選。”周玉成說,“產品不聚焦、缺少強勢品牌、品牌架構不明確、嚴重缺少品牌營銷人才和終端銷售隊伍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集團盈利能力的突出問題。”

  回過頭來看,人們可以說,是華源集團的各項財務指標點醒了周玉成。從2000年到2002年,除了華源制藥(600656)經營情況沒有惡化,集團下面其他幾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值幾年來均呈持續下滑趨勢。

  但此外人們也不可忽略,還有一個外在的新因素驅使周玉成不得不將關注點從頻繁的外部交易轉到內部整合上、從追求總量指標轉到注重內在核心指標上。

  如你所能猜想到的,那就是于2003年3月成立的國資委。國務院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對100多家中央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有監督、考核的權力。

  2003年7月19日,在華源集團的經濟工作例會上,周玉成向華源的現狀“開炮”了。他坦言,“目前華源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轉折時期”,而這個時期的到來,是“以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為標志,以突出主業為抓手”。

  他反思道:“我們的紡織鏈條太長,布局太散,單體規模太小,缺少核心競爭力。沒有主營業務的集中,既做不強也做不大,即使暫時生存下來了,也經不起市場的沖擊。如果又是棉紡,又是毛紡,又是印染,又是服裝,還有商業,你就什么都不是了。”說到藥業,他表示華源非但比不了跨國醫藥公司,連國內同行也比不了,他說:“匯仁腎寶一個烏雞白鳳丸賣12億,一年利潤超過3個億,腎寶也賣十幾個億。江中草珊瑚一個喉片賣6個億,金嗓子喉寶賣8個億,我們呢?外國人是一個品種打全球,中國人只會一大堆品種打一個局部市場。2001年輝瑞的一個藥賣到70億美元,我們幾千個藥也賣不到70億美元。”

  他表示,華源最大的遺憾,就是創立11年來,沒有形成有足夠市場影響力的品牌,最大的失誤就是品牌戰略的失誤,所以華源的大部分商品,紡織品也好藥品也好,只能夠拿一個社會平均利潤。他說得不無痛心,“我們全部掙的是血汗錢,貿易方式就是搬磚頭。”

  他向各級管理層疾呼:“請各位用聚焦的理論,用壯士斷臂的勇氣和毅力,來解決我們的主業集中、企業集中、品牌集中問題。”

  從那個時期的華源集團企業報《中國華源報》可看出,一種緊迫感、甚至焦慮感自周玉成而下開始迅速在華源內部蔓延。華源成立11年來,從來沒有像2003年下半年那樣對自己的過去集中表現出反思自我的精神、重新盤整的勇氣。

  四個月后,2003年11月3日,在華源集團的黨委擴大會上,周玉成對華源1992年成立以來的歷程作了一番鼓舞性的總結后,話鋒一轉,對華源的財務狀況作了幾點相當冷靜的揭示:“一是資產負債率過高,現金流動負債比率過低,償債風險有所加大。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率與行業優秀水平差距較大,資產運營效率不高。三是相對于資產和銷售規模增長較快而言,集團的盈利能力比較弱。四是從中國華源凈資產收益率歷年走勢看,呈現逐步盤整走低的趨勢。五是從凈利潤增長率歷年走勢看,起伏波動較大,說明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六是從總資產、股東權益增長率走勢看,股東權益并沒有隨資產規模擴張同幅度增長。集團總體經濟運行質量在中央大企業中處于中等或個別指標略好一點的水平,盡管集團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和資本保值增值率均達到了國家標準值要求,但仍低于2002年所統計的185家中央企業的平均水平。”

  “185家中央企業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周玉成對自己和華源進入的新參照系相當清醒。20多天后,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稱,該辦法將從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而年度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對央企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的基本指標,在此《辦法》中赫然在列。這像一道能毫不含糊約束狂奔野馬的韁繩。

  《利潤倍增》。2003年秋天,周玉成把美國人鮑勃·菲費爾所著的這本書鄭重其事地推薦給華源各個企業的各級管理者。他同時決定,這個書名也將成為2004年華源集團的主題。“領導者要重新定位企業價值。企業價值的真正含義就是凈利潤、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過去,我們強調‘超常規、跨越式’的快速發展,現在,華源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為主線。”周玉成強調。

  四大硬仗。這是2004年的華源在“利潤倍增”之外的另一個關鍵詞。周玉成提出硬性要求,到2004年年底時,四大流動資產的余額要比年初數壓縮30%,尤其要壓縮應收賬款和庫存存貨;全年要把三大費用壓縮30%,特別是非生產經營性費用,從2004年下半年起,集團上下要停止購置一切非生產經營性資產;集團要降低采購成本10%-15%;從集團到各子公司,均要優化資產和股權結構,有進有退,而以退為主。

  周玉成號召大家在企業里要倡導和新建起一種“利潤文化”。隨著國資委對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的出臺,華源對各公司經理人的考核指標從2004年起也新增了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四個主要指標。

  當“財務風暴”前所未有地刮過華源集團時,這可能還不是2003年后對華源各子公司經理人刺激最大的變革。他們將在2004年發現,自己長期習慣的母子公司體制會受到徹底的顛覆。

  將華源集團的母子公司體制向事業部體制過渡——周玉成的這個決定來自于整合上藥的經驗。2002年,收購上藥后,和華源如影隨形的麥肯錫亦進入上藥進行診斷,得出的一大結論就是:改變上藥集團的母子公司體制。

  在以往的上藥集團,母公司之下最深的跨度有7層子公司,子公司層層設障,集團母公司的管控職能幾乎形同虛設。對此周玉成有個形象的說法,“上藥有大大小小幾百個法人單位,一個法人就是一個諸侯,一個董事會就是一道屏障,子公司創造的利潤只是在紙面上屬于母公司的,在實際運作中,可能只是因為某一層子公司的董事會決定當年不分紅,母公司就拿不到這份利潤。所以國有企業的很多母公司是完全空心化的。”

  在麥肯錫的推動下,華源通過對上藥子公司的“削藩”來解決母公司空心化問題,三年間,上藥裁撤了198家法人,留下的子公司合并為五大事業部。這直接有力推動了華源在產品戰略上對上藥進行“瘦身”,關閉、出讓、剝離了上藥原來的獸藥、農藥、制藥器械業務,將“人藥”領域里分散的5000余種產品,收縮聚焦于26類領域。

  這些舉動對于上藥集團利潤水平的提升相當明顯。據周玉成透露,華源進入上藥集團的2002年,上藥集團的凈利潤即以1.5億人民幣達到了其歷史最高水平,2003年則翻番達到3.26億,2004年增長至5.05億,同比增長56.8%。幾年來,受藥品價格持續走低影響,行業增長率雖明顯放緩,但上藥集團每年的利潤增長都約在50%以上。

  由此,周玉成有心在新收購的北藥集團、乃至整個華源集團都推廣實行事業部體制,以“做實母公司”。

  遇 阻

  一個十年來慣于靠并購獲得增長的龐大企業機器,能在幾個月之內掌握和擁有通過內生增長而使“利潤倍增”的武器、技能與文化嗎?

  但是,即便華源上下將美國人鮑勃·菲費爾告訴他們的78個使利潤倍增的方法熟稔于心,華源還是沒有能在一年之間成為周玉成希望的樣子。除了在上藥集團的整合方面由于剝離不良資產力度頗大(從2003年9月開始的一年間,從上藥集團剝離資產近60億)而使利潤顯現之外,如前所述,從上市公司年報和華源提供的集團經營數字來看,華源這兩年關于“利潤倍增”的好消息接近于無。

  一個十年來慣于靠并購獲得增長的龐大企業機器,能在幾個月之內掌握和擁有通過內生增長而使“利潤倍增”的武器、技能與文化嗎?

  答案即使不是完全否定,起碼也是值得高度懷疑的。

  對于紡織產業的整合,周玉成曾表示將致力于結構性調整,但對于具體舉措周并未詳解。近幾年來,周玉成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醫藥板塊,他是否能兼顧解決多年來紡織產業“整而難合”的頑疾,其實可想而知。

  而華源在醫藥產業的整合,實質是對醫藥大產業鏈條的重組,涵蓋醫藥制造、生物制藥和數字化醫療器械、流通、現代醫療服務等領域。這種“基本通吃”的模式在國際醫藥企業中幾乎沒有人嘗試過,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其實也為中國華源生命產業有限公司(華源集團旗下投資、整合“大生命產業”的公司)的前景埋下陰影。但周玉成對此并不認同,“華源生命看似是多元化,但其實它是若干個專業化形成一個價值鏈。”

  目前華源的醫藥產業主要由三大企業組成——華源制藥、上海醫藥、北京醫藥,而幾乎每一個企業都涵蓋了其大產業鏈條的數個領域。據分析,周玉成的思路是有意打破企業界限,按照產業鏈條的專業化分工全盤重組。但到目前為止,醫藥產業的整合基本仍停留在三大企業各自的體系之內。對北藥和上藥的管理層來講,一說到是北藥整合到上藥旗下、還是上藥整合到北藥旗下的話題,他們就不由感到緊張。“太敏感了!”華源集團幾位高管幾乎異口同聲。而周玉成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解釋說,“這需要時間和耐心。”

  時間!在周玉成的時間表上,完成上藥和華源集團的私募、上市工作以擴充資本金需要時間,將上藥、北藥南北呼應、全盤整合需要時間,為將華源轉變為一家研發型的醫藥企業則需要15年時間!但是在國資委的強勢監管之下,周玉成最不愿意面對的也許恰恰正是時間。2004年、2005年,當中糧的周明臣、中國人壽的王憲章、中國五礦的苗耕書相繼在60歲的門檻上到點退休時,華源內部對2005年整60歲的周玉成可能到來的退休不無焦慮和擔心。華源集團現任副董事長周鄭生是周玉成創業以來的老搭檔,被視為將來有可能接任周玉成的人物,但是華源內部人士仍不自禁地流露出依賴和信任周玉成的情緒,一位華源高層說:“華源需要延續的戰略,需要延續的發展,而此時正是棋至中盤。”

  對于自己的任期幾何,周玉成自然不愿對媒體明示(或確實不知)。他只表示,“華源與其他央企的情況區別很大,華源集團有21家股東,有完備的法人治理結構,(國務院)國資委只是股東之一……何況(國務院)國資委在央企負責人退休問題上也并不是一刀切。”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從一些途徑傳出的信息來看,周的任期將會延續至2010年。”隨著2005年5月傳出經過換股安排上海國資委將變身為華源集團第一大股東的消息,周玉成在華源再干上幾年的可能性或許在加大。

  從股權著手,再造一個新華源

  擴充資本金、改變股本結構,成為華源降低風險、滿足發展需求的當務之急。但股權結構的重組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華源盈利能力羸弱的問題。

  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周玉成不諱言,華源內部考慮在集團層面上進行股權改造已有一年半的時間。2004年年中華源在北京香山開董事會時,集中討論了華源集團的股權結構、體制改革等相關問題。“香山會議只是給出了一個題目,”周玉成說,“我讓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下,華源集團怎么樣通過增資擴股,完善體制機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其實華源最直接的需求無他,就是資金。10年來持續不斷的并購已經使華源集團的負債水平高達80%,這對于華源的后續發展、上市計劃都形成直接障礙。比如說,沒錢在40%的基礎上增持上海醫藥,加大對上藥整合發展的話語權,特別是要推動上藥上市的話,華源40%股權更將遭稀釋。擴充資本金、改變股本結構,成為華源降低風險、滿足發展需求的當務之急。

  在央企群落里,周玉成稱華源是“屬于根不正、苗不紅那一類,不是國家獨資控股,本來就是多元化股東按照有限責任公司制‘雜交’而來。”經過10余年的發展,華源集團注冊總資本為9億余元,由21家股東單位出資,其中國務院國資委占實收資本9.14%,為第一大股東,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共占實收資本28%,其他股東占62.86%。這樣的歷史與根基為周玉成改造股權架構提供了可供運作的空間。

  機會的亮光從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一次講話中透露出來。那是2004年12月13日,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現場,心有所求而敏感的周玉成聽到李榮融在講國資委明年要做好六個方面工作時提到,“我們考慮,明年要推進國務院國資委與省市國資委所監管企業之間的股權置換,通過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的相互持股,推進中央大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

  “管理層心里有這個愿望,國資委有這個導向。”周玉成如此描述他當時的感覺。起初華源只是想謀求增資擴股,但是具體如何切入并無章法,李榮融的講話令他當天就覺得這是一次將華源股權重組的機會,而且這意味著華源有可能不花一分錢就達到增持上藥的目的。隨后,華源就跟國資委有關部門溝通,問李主任講“股權置換”一事是有所指嗎、你們有什么方案?回答是還沒有對象,正在尋找。華源問假設我們想做這個方案你們支不支持?回答是肯定的。

  有了國資委這個表態,周玉成等人如獲至寶,立即請一家專門做股權重組的顧問公司英高來設計重組方案。隨之,華源又和上海方面進行溝通,尋求支持。“我們就這樣和各方面協調,方案越磨合越成熟。”作為央企股權重組第一家,周玉成認為他們的經驗其實也簡單,就是“不要逆勢而為,國家不想做、地方政府不想做的你卻偏偏要做是不行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做事。”

  周玉成保持著大國企掌門人的矜持與謹慎,處處提醒媒體不要把他當作民營企業家來看、來寫。他對此前某些媒體報道的重組方案不置可否,表示由于方案還沒有完全通過,不便詳解。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的方案如下:上海市國資委旗下國有企業所持上藥集團的股權,直接劃轉40%至上海市國資委,上海國資委將其中30%注入華源集團,這樣華源集團增持上藥集團股權至70%,而作為對等交換,上海市國資委就成為華源集團第一大股東,持股36.09%,加上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所持17.89%,上海市持股比例合計為53.98%,而國務院國資委持股比例降至6.3%。

  經此方案運作,央企華源集團將變身為上海市國資委旗下的地方性國企。

  現在可以揭示考卷上最后一道題(華源集團換股重組方案的意義)周玉成版本的答案了:

  第一,通過中央與地方換股,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流動,以前央企的重組只是在央企內部進行;第二,華源集團的資本金得到加強,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降低;第三,上藥是華源的核心產業,是打造醫藥航母的基地,借此次換股,華源集團增加了對上藥集團的控制力,為上藥的收購、私募、國際化創造了條件。

  “如果考生再答出一點可以獲得加分,”周玉成笑著說,“由于股權結構改變,實際也為華源集團增資擴股帶來機會,進一步強化了華源集團股本結構多元的概念。”

  以此次股權置換為契機,華源從2004年8月份即在運籌的私募也將同步進行。雖然周玉成說華源同樣對國內民企敞開投資平臺,但他不諱言他們目前更喜歡的是海外投資者。“我是主張‘雜交理論’的。華源集團如果變成一個中外合資的、國有控股、有外資參與的多元化集團,那么這樣一個體制和原來傳統國有企業那種有限責任公司體制是大不一樣的。”

  周玉成預計華源股權重組方案出臺的日期是在2005年8、9月份,而引進海外投資者的投資協議有可能在今年年底簽定。他說,“華源集團出讓的股份不低于25%,至少由2家或2家以上投資人共同持有,包括產業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帶來的增量資金約在3億美元。”

  請注意,這只是周玉成在運作的一起私募。另一起極其相似的私募,上藥集團的私募甚至有可能先于華源集團完成。7月上旬華源集團的網站刊出《解放日報》關于上藥私募進程的一篇報道表明,“目前上藥已經與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銀行等在內的十幾家境外投資者進行了接觸,其中有三組投資者已完成對上藥集團的盡職調查。他們中的一家或者聯合體將以20億—25億元人民幣的總價認購上藥集團不超過25%的股份。上藥集團注冊資本為31.58億元,凈資產40億元左右。按上藥集團的時間表,將在今年9月底完成私募20—25億元,明年年底前再爭取境外上市。”“上藥方面解釋,為了保留對企業的控制權,集團尋求的是‘財務合作者’而非‘戰略投資者’,私募投資方只出資,不參與集團決策管理,上藥方面保證投資者每年不低于10%的回報率。”

  利潤倍增的業務相當艱巨,而華源和上藥股權重組卻已破題。后者證明了周玉成和華源具備超強的融資能力,但是華源通過內生發展創造價值的能力仍待被證明。縱然華源、上藥私募和上市在不遠的將來成功,但對于周玉成和華源面臨的“大考”而言,那并不意味著“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是一個有夢的人。”周玉成在接受完《中國企業家》采訪、大踏步走向門口匆匆趕赴下一個會議時,他突然豪情頓生地說。

  這個個子不高、有夢和激情的60歲老人告訴《中國企業家》,華源其實并不像外界一貫認為的那樣:華源只是周玉成的華源。“我們是有一個團隊在做的。華源是最早利用市場手段來配制管理層的中央企業。”深謀遠慮的周玉成不可能不曾替華源考慮接班人問題,不過,如果他曾考慮過接班人計劃,目前來看此計劃卻難說成功。

  就在國資委發布中國華源總經理虛位以待的消息之前,長期被華源內外視作周玉成準接班人的周鄭生被宣布不再擔任華源總裁之職,改任副董事長。對此,周玉成只是淡淡表示:“我培養了他這么多年,應該相信我更了解他,我認為他的能力還是可以的。只是現在對他另有任用。”——聽上去似乎有些許無奈,這是這位老人心中一塊難言的遺憾嗎?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周玉成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