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民營企業研究中心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民營經濟在改革開發初期只是被看作國有經濟的重要補充,其規模和地位同國有經濟相比較有很大差距。但近十幾年中,民營經濟由于其體制上的優勢,使得它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同期國有經濟的發展速度。從90年代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中國退民進政
策的實施,涌現了大批的民營企業,他們從初期的小作坊逐步成長為現代企業,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3》,到2001年,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2.32%,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8.3%。城鎮從業人員中非國有部門所占比重為68.09%,而在所謂的“非國有經濟”中,民營經濟占有絕大部分份額。根據美國商務部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不完全統計,進入新千年后,民營經濟對我國GDP的貢獻比例在60%以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所有制的多元化,民營企業的概念也逐步變得模糊。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的界線比較分明。在早期,集體和私營企業一般被稱為非國有經濟,而民營企業的概念一般是指私營企業。但隨著產權改革的發展,這種界線逐步變得模糊。
首先,集體所有制為主的鄉鎮企業獲得了飛速發展,目前不少鄉鎮企業已成長為我國知名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隨著企業發展,集體企業產權不明晰帶來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了出來。因而不少集體企業開始進行改制,集體企業逐步向股份制企業轉變;而私營企業在規模逐步擴大后,由于融資和管理的需求,也逐步發展成為股份制企業。兩種非國有企業的這種轉化,模糊了集團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界線。因此,目前民營企業常常也被用來泛指非國有企業,這種歸類不是非常準確。
其次,股份制逐步成為我國企業的主要產權形式。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大批國有企業改制上市,企業的所有人已不再是單一的國家法人。隨著國有法人在企業中持股比例逐步降低,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間的界線正在逐步模糊。
從公司治理理論看,企業的終控制權屬于國家法人、集團法人和自然人會對企業的治理和價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企業最終控制人為法人和自然人在代理人成本上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我們將企業最終控制人為自然人的企業定義為民營企業。這種定義兼顧了私營企業經營中的特點和我國企業體制的現狀。
我們排名和研究的樣本是上市的民營企業。首先,上市民營企業信息較充分,排名公允可靠。其次,公眾對上市民營企業希望有更多了解,他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了解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一些狀況,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投資。還有,上市融資是民營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上市民營企業的研究對于希望上市的民營企業也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界定民營上市企業的標準是:該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或是自然人,或是民營企業。在第二種情況下,作為第一大股東的這個企業的最終控制人也是一個自然人。并且,該上市企業的最終控制人主導著企業的管理決策。
在目前,已經有不少民營企業涉足國際資本市場,在香港、美國、新加坡等海外證券市場中上市。我們的分析中包括了這些民營企業。我們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確認了2004年民營上市企業總共412家,其中在國內上市的企業273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119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11家,在新加坡上市企業9家。
對這412家上市民營企業樣本,我們從五個方面來考察企業的績效,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排名。這五個方面分別如下。
第一,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收入反映了企業的規模,也反映了企業對總體經濟的參與和貢獻。營收也是世界最權威的《財富》雜志全球企業排名的依據。因此,我們本次上市民營企業百強主要是根據營業收入為依據。
第二,凈資產收益率。我們用這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
第三,營業收入增長。是企業2004年營業收入較2003年營業收入的增長率。營收增長率反映了企業的成長性,是估計企業價值的重要依據。
第四,社會貢獻。企業在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其中主要的貢獻就是解決就業和上繳稅費。我們用企業工資支出和上繳稅收之和來衡量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第五,市場價值。反映了上市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地位,也反應了投資者對于企業價值的判斷。
2004年對民營來說是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一年。一方面宏觀緊縮、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給民營企業經營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非公36條”又為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開辟了道路。那么,民營企業在2004年的表現到底是如何?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通過考察民營上市企業的績效來找到答案。如果將這412家企業作為整體民營經濟的代表,它們的發展狀況也反映了我國目前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前景。
2004年民營上市企業的績效
2004年412家民營上市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約為4154億元人民幣,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5.8%,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為31.7%,在社會貢獻方面,民營上市企業工資與稅收支出的總額為332億元人民幣,而民營上市企業的市值總額為603億元人民幣。與之相比較,2004年內地A股和B股上市企業共1388家,共創造了約3.43萬億的營業收入,平均每家企業約24.9億,而民營上市企業的營業收入平均為10.1億。這表明我國民營上市企業平均經濟規模要小于市場平均水平。
在營業收入增長方面,內地上市企業平均增長率為31.2%,二者比較接近;在盈利能力方面,市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8.99%,民營企業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要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2004年,內地所有上市公司的工資與稅收支出為4154億元,而在內地上市的民營企業支出為332億。由于民營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因此我們使用工資和稅收總額與營業收入之比來比較單位生產值中對社會的貢獻。民營企業平均為11.4%,而所有內地上市公司平均為12.1%,二者在單位產值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方面大致相當。
在市盈率方面,A、B股民營企業平均為49.6,明顯要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40.2。這個指標實際反映了市場更加歡迎民營企業。說明市場預期民營企業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
海外上市與民營企業
2004年民營上市企業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新增的民營企業中的相當部分是在海外證券市場上市。對比2003年,民營上市企業總共為330家,其中在內地上市的有225家,在香港上市的有100家,在美國上市的有5家。而在2004年總共新增加的82家民營上市企業中,內地上市的為48家,其余34家全部是在海外證券市場上市,其中19家在我國香港上市,6家在美國上市,9家在新加坡上市。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內地證券市場的不景氣,導致民營企業無法正常在內地市場融資;但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民營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的努力。企業在海外國際證券市場中上市,不僅可以為企業籌集所需資金,而且有助于提高企業知名度,為企業開拓國內和海外市場提供很多便利。由于海外上市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的一個重要選擇,而且海外上市民營企業在上市民營企業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對海外上市民營企業與我國內地上市民營企業之間進行了一些比較。
我們在表格中對比了內地上市民營企業和海外上市民營企業的績效。由于在海外上市企業的有些數據無法獲得,因此我們只能比較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增長和凈資產收益率等幾個方面。2004年內地民營上市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289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10.6億元, 而海外上市民營企業營收總額為1263億元,平均每家9.08億元;在營收增長上,內地上市民營企業平均為28%, 而海外上市民營企業平均則高達41%;在凈資產收益率方面,海外上市民營企業為16.3%, 而內地上市民營企業為6.8%。可以看出,海外上市的民營企業在成長性和盈利能力方面遠遠超過了內地民營上市企業。而且內地上市民營企業在增長和凈資產收益率方面還落后于內地上市企業平均水平。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值得思考。一方面,從企業本身而言,選擇去海外證券市場上市代表著企業的進取精神和對未來經營狀況的自信,因此海外上市企業平均績效要高于內地上市企業;另一方面,海外證券市場的監管和市場壓力要大于我國內地證券市場,這也給企業的治理和經營帶來外部的壓力,“迫使”企業專心提高自身績效。目前,由于民營企業整體的表現要好于資本市場平均水平,因此投資者對內地上市民營企業還是比較認可的,這反映在兩類樣本的平均市贏率差異上。但如果內地上市民營企業不注意提高自身經營能力,不注意投資者回報,那么就很可能失去在內地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這對民營企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