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幼鳴
中國股市變革與市場重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之,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如作簡單圖解,都會付出沉重代價。筆者指稱股市“神經科”重癥不斷蔓延,這一判斷近期被反復證實。在上證指數二次直逼千點整數關之際,11日管理層再發系列“利好政策”,市場不為“刺激”所動,相反高開低走且成交委靡,便是最新證據。12日,于“千億資金整裝待發”傳聞
聲中,滬深市場終現反彈,但兩市合計成交僅135億,顯示其實為場外游資對千點“政策底”的揣摩,有人鼓吹市場重心將上移依據難覓。
一個嚴峻的事實不容忽視,較長一段時間里“政策做多”與“市場坍塌”的巨大反差已尖銳地揭示:股市變革在進行基礎制度變革同時,還亟待重構資本市場所必備的“市場邏輯”。
所謂股市“市場邏輯”,究其本質,由資本市場固有的“交易預期、配置資源”功能所決定。它是市場定價體系、主流投資與投機理念、資金運作流向、信息作用方式等方面市場內部關系的總和。長遠地看,其由有關股市的全部制度安排所框定,日常存續中也具有開放性,但一經形成,又作為相對獨立和滯后的事物,直接規定著市場形態。就基礎制度與“市場邏輯”的關系而論,前者需要內化為后者才能發揮持續效用,這個過程無法省略。
姑且不論誰負有主要責任、誰是其中最大的套利者,以往中國股市的“市場邏輯”因賭博性強烈且公正性匱缺而受到廣泛抨擊。這在一個處于市場經濟發軔階段的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市場邏輯”本身的認知,誤以為其為投機套利者的專利。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舊的“市場邏輯”多么荒謬,客觀上它支撐著一個階段股市的運行;眼下,“市場邏輯”缺失則致使市場如無頭蒼蠅般迷失方向。
當前,重構股市“市場邏輯”的緊迫性凸現于恢復市場定價能力方面。就導致近期股市大盤大幅下跌的原因而論,股權分置改革“對價”問題存在嚴重分歧及不確定性尚稱不上第一因素,市場定價體系迷失系更直接的原因,也是各種市場內在矛盾的交匯點、爆發點——大批上市公司股票無故、無量大跌已導致“市場邏輯”的其他內容喪失作用,譬如資金流向找不到炒作發力熱點等等。不錯!中國內地股市一度以“博傻”新增資金為上行動力,但時過境遷,近年來,由于基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主導,“價值投資”已成為入場資金無可逾越的“高壓線”。那么,簡而言之,內地股市分門別類的上市公司市盈率等財務指標究竟在什么區間內才符合“價值投資”要求,就必須形成基本的共識!
恢復市場定價能力一種方式是讓市場主體們自身尋求平衡。如果在這樣的關鍵問題上,管理層明確認定市場已經“失靈”,要為股市確立價格底部,那就應該以包括出臺平準基金在內的果敢手段,直接干預市場,以獲得提綱挈領、突破要沖,盡快重塑市場內部關系的效果。要“救市”就無須扭捏!考慮目前市場現實狀況,與直接出臺平準基金相比較,讓基金公司向銀行業質押股票融資,看似市場化做法,卻既無法減小公有財產的風險,又勢必降低資金使用的效率——多此一舉!
就信息作用的方式而論,眼下的股市吸取“歷史經驗”,已變得高度務實。而部分“利好政策”之所以不見作用甚至呈反作用,不難發現,它們延續著與已被拋棄的“市場邏輯”匹配的“話語救市”舊做法。股市對消息“刺激”不作反應從一個角度說明,市場主體已經走在前頭,構建健康的“市場邏輯”,管理層首先需要擺脫過時“市場邏輯”約束。
允許基金公司質押股票融資、取消國企投資限制等“利好政策”試圖拓寬股市資金渠道,僅僅是政策成型也系管理層內部各部門耗用時間、精力協調的結果。除非下達行政命令,商業銀行未必肯接受質押、地方政府也未必會放行所轄國企——這些政策如像保險資金入市般“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那將是“話語救市”的新注腳。
事實上,股市不缺乏資金來源。債券市場幾近無利可圖照樣熱錢滾滾,“整裝待發”中的資金何止千億。不過,“買東西總得買個明白”吧,場外資金正耐心等待股市新的“市場邏輯”基本建構完成,而后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