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認為,學者之間的確存在很多爭論,但最終要以立法機關的意見為主
本報記者 至淇 趙杰 發自北京
“此次物權法立法還不完善,我對這個草案還有意見。”社科院民法研究室主任梁慧星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將會仔細研究這個草案,并形成一個書面意見,向上表達。
盡管《物權法(草案)》文本已經于11日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輿論也普遍認為《物權法》最遲將在明年獲得通過,但是由來已久的物權法論爭,乃至背后關于民法典的論爭顯然還遠未到塵埃落定的時刻。
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新聞局的韓林宏處長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就我們現在的了解,每天都有反饋,收集部門正在對反饋的意見進行整理。”盡管目前尚無法全面了解民間的全部反饋結果,但韓林宏表示全國人大將爭取近期能夠公布一次。
中國人民大學民法學教授葉林說,“經歷了這么久終于出臺了這個草案,不管怎么講,有比沒有強,至少往前走了一步。”
“人們對現存的物權未來發展的判斷有很大的差別。”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軼博士坦言,在其全程參與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主持的建議稿起草過程中,“感覺最大的一個困難是,中國正處于轉型期,怎樣較好地照顧現實并兼顧未來,妥善協調現實存在與未來發展之間的關系?”
物權法起落之間
而早在1999年3月,合同法順利通過的當月,梁慧星領導的課題組就向立法機關提交了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未定稿)。同年5月,立法機關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物權法專家討論會,討論了這個草案。同年10月向立法機關正式提交了最后定稿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
2000年底,王利明教授也領導了一個課題組,完成了其物權法草案的建議稿。
這兩部建議稿提供給立法機關以后,全國人大法工委在2001年5月,產生了一個內部草案。這個草案在2001年5月召開了專家討論會進行討論。會后到了2001年年底,法工委就產生了物權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法工委的這兩部草案都是參考兩部學者的建議草案來完成的。
2001年底的物權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發到了地方人大、法院、部門和法學院征求意見。按照當時的設想,這個草案在2002年討論進入審議的程序,在2003年的大會要通過。
也正是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領導作出指示,要加快民法典草案的制訂,要求2002年完成民法典草案,要在九屆人大常委會上審議一次。根據這個指示,在2002年就把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審議工作停了下來,著手進行民法典的起草。2002年1月就布置起草民法典草案,起草出來后,經過同年4月的討論會、9月的討論會,最后提到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
不過,這個民法典的草案經過審議、公布之后,在社會上的反響非常復雜。
“就我個人的看法,學術界對這個草案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人比較少。比如我就采取否定的意見,還有很多人沒有正式表態。”北大法學院民法學教授尹田說。
之后,到了十屆人大常委會討論立法規劃時,就再也沒有提到民法典草案的審議,只是講到了民法草案上的物權編要在適當的時候安排審議。
四個版本提議稿
據尹田介紹,此次學者提出的物權法建議稿比較成形的其實有四部,分別是社科院梁慧星、人民大學王利明、廈門大學徐國棟和武漢大學孟勤國四位教授各自領導的專家團隊起草的四個文本。
尹田分析說,整體來看,梁慧星的草案更嚴整,更具專業色彩,更多地帶有德國式立法的特征,講究邏輯體系的完整和表達上的嚴謹;而王利明的建議稿更為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可能更注重中國既有的政策和法律規則、現行制度等;孟勤國的建議稿有些與眾不同,講究所有權和占有權并列的獨特安排;徐國棟的試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于規則的制度安排,有對各國經驗的大量借鑒。
“這四部草案中影響比較大的,最后被立法機關參考的,是梁慧星和王利明的文本。”尹田說。
全國人大《物權法(草案)》公布之后,王利明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整個物權法立法過程中,的確存在很多的爭論,但是這些爭論都是學者之間的爭論,最終要以立法機關的意見為主。”
尹田說:“在中國的法制進程中,學者的作用雖然很大,但也是有限的。對于當前的物權立法,我們也有我們的立場和觀點,雖然我們的很多意見并沒有被采用,但是對于其不合理的地方,我們會繼續提出我們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