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之農業產業化推動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19:11 經濟視點報

  潢川:產業化升級傳統產業

  潢川有世界上最大的鴨加工企業,10萬農民因此而脫貧致富。國人每消費3只鴨子,就有1只來自潢川。

  潢川突出龍頭公司的帶動作用,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之路。

  □經濟視點報記者 李 凌

  從河南省信陽市向東100公里,是潢川縣城。

  7月6日一大早,位于潢川縣城西郊郭店開發區的河南華英禽業集團(以下簡稱華英集團)就開始熱鬧起來:運送鴨子的農民早早來到加工廠;出售完鴨子的農民還要到鴨苗廠去拉鴨苗,繼續下一輪的飼養;裝上加工好鴨產品的車輛在廠門口排起了隊,準備運往北京、上海等地。

  華英集團櫻桃谷鴨年養殖量達2400萬只,居世界第一。2004年該集團實現產值13.5億元,利稅3718萬元,帶動10萬農民脫貧致富。

  潢川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全縣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縣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01~2004年的上升幅度名列全省第九,2004年,該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龍頭企業帶動3萬農民致富

  在人們的印象中,只要提起潢川,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華英集團,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加工企業,華英集團創造的“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的道路,為發展壯大涉農企業提供了很多有借鑒意義的做法。

  走進潢川郭店開發區,遠遠就望見了華英集團下屬的工廠:屠宰冷凍加工廠、熟食加工廠、鴨苗廠、孵化廠、飼料廠、羽絨廠,幾十個工廠星羅棋布,總占地面積在5000畝以上。

  一大早,蔣學珍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和工人一起,要給自己飼養的鴨子喂食,然后還要做打掃、清理、消毒等工作,“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能掙這么多錢,雖然忙碌,但日子過得很舒心!”

  40多歲的蔣學珍家住城郊鄉溪店村,以前是個靠種地吃飯的農民,每年的收入也就幾千元。但現在他是華英集團的定點養殖戶,每年養20多萬只鴨子,年利潤40多萬元。像蔣學珍這樣具有一定規模的鴨子養殖戶,全縣有40多戶。

  與此同時,王興也早早起床,洗漱完畢,準時來到屠宰冷凍加工廠上班。王興也是潢川縣土生土長的農民,由于妻子患病,家里欠下了2萬多元的債務。不過幸運的是,2003年他來到了華英集團,成為一名工人,每月工資800多元。兩年過去了,妻子今年也到華隆羽絨有限公司上班了,欠的債快要還清了,王興說:“如果不是華英,我現在的日子不知道怎么過呢!”

  目前,華英集團發展了3萬多農戶養殖鴨子,戶均收入2萬元以上。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華英集團為這些農戶提供鴨苗、飼料,農戶們把成鴨按市場價格賣給公司。

  像王興一樣,在華英集團從事相關產業脫貧致富的就有10萬多人。這其中大部分是當地農民,從個體養殖戶到養殖基地,從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華英集團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找到了出路,從而使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嘗到了農業產業化的甜頭。

  據華英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柴劍鋒介紹,1991年4月,30多歲的曹家富由仁和鄉鄉長調任剛組建的華英集團總經理。當時,農業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全國僅有的3個櫻桃谷鴨綜合開發項目中的一個放到了潢川,是要充分發揮“農”字型企業的綜合效益,讓華英集團擔任“扶貧”的龍頭,帶領廣大貧困戶養鴨致富。曹家富不負眾望,以大膽的決策、超前的眼光,使華英集團走向了新的輝煌。

  解讀“華英模式”

  柴劍鋒介紹,集團利用合同契約的形式,把農戶和企業聯結起來,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具體做法是:愿意從事櫻桃谷鴨養殖的農戶首先到集團申請,集團派技術人員指導建場,然后簽訂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養殖合同,實行“訂單農業”。合同中對鴨苗投放、飼料供應、技術指導、成鴨回收結算方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形成互惠互利、共興共榮的關系。集團現有大小養殖場1000多個,年養殖櫻桃谷商品成鴨3000萬只,為集團提供了60%以上的加工鴨源。

  華英集團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實現規模和效益的跳躍增長,其關鍵就是找準了企業定位,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了市場與資源的有效對接,并且始終按照“強龍頭,壯龍身,活龍尾”的工作思路,擴大規模,滾動發展,不斷推進企業規模和效益的持續協調發展。

  柴劍鋒說,該公司是一個靠利用外資和舉債起家的新型企業,無力自建眾多的大型商品鴨養殖場,而且養鴨需要大面積的養殖場地,完全靠企業自養既不經濟也不現實。只有依靠當地農民,利用閑散資金、廉價的土地和勞力,建設養鴨場,來形成企業的“原料生產車間”。這樣不僅可以減輕企業資金周轉的壓力,而且便于企業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搞好原料精深加工和拓展市場空間。其次,潢川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廣大農民群眾中蘊藏著強烈的脫貧致富愿望,而華英集團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辦成一個興縣富民的項目,公司也有義務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再次,從產業聯動發展上看,“公司+基地+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的模式,可以把工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使城鄉兩篇文章一起做,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目的,從而加快非農化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我們把鏈條拉長了,附加值增加了,企業效益也增多了,我們企業發展的后勁也就更足了。可以說,這是農業產業化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必須走的路。”曹家富十分自豪地告訴記者,“華英集團的發展,帶動了種養業、運輸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周邊縣區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小城鎮建設,解決了一批下崗職工就業,推動了‘三農’問題朝著‘非農化’方向轉移,取得的社會綜合效益高達20億元。”

  華英集團現擁有各類生產企業24家(合資企業4家)。截至2004年年底,集團總資產由創建時的4000萬元增加到9.8億元,年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創利稅5000萬元;鴨產品的產銷量以每年60%的速度遞增,并一舉跨入了全國農業產業化60家試點企業。

  2005年1月19日,華英集團與英國櫻桃谷農場有限公司聯合投資1.3億元的中英合資熟食深加工項目,在潢川縣破土動工,加工生產能力連年成倍增長,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億元,利稅平均每年增長400多萬元。中國禽業“領銜主演”的位置日益鞏固。

  華英集團農業產業化的成功運作,被費孝通、厲以寧等專家、學者稱為“華英模式”。

  傳統特色產業做成支柱產業

  潢川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是中華黃氏發源地。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帶,南距武漢256公里,東距合肥262公里,西距信陽100公里,北距鄭州360公里。全縣轄22個鄉鎮,人口78萬。

  作為潢川縣域經濟的龍頭企業,華英集團的農業產業化思路帶動了潢川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催生壯大了一大批骨干民營企業,如黃國糧業等。目前,潢川民營企業已發展到739家,從業人員達到近20萬人,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潢川縣奶廟村的何明星出身于一個種花世家,與父輩們一樣,他精心種植著花卉,然而與父輩不同的是,何明星在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花木公司。他將種植花卉的農戶組織起來,負責花木種植,而公司的業務員負責銷售。這種經營模式很好地適應了市場的需要。現在,何明星的公司已發展成為開元花卉集團,年產值達2.6億元。

  在像何明星這樣一批花卉企業家的帶動下,潢川縣的花卉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年產值達到18億元,而這其中真正得到實惠的是廣大花農,在他們當中,年收入達到100萬元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潢川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李建業告訴《經濟視點報》記者,華英集團產業化經營的成功,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2004年,潢川縣人均GDP達到5800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02元,均超過信陽市平均水平。縣域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2005年前兩個季度,潢川縣實現生產總值25億元,同比增長21.1%。

  潢川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通過這些產業的形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發展了農村經濟。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潢川縣縣長焦豫汝是這樣勾畫潢川的:下一步我們要建好大華英,通過不斷壯大龍頭企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檔次占領市場。要培育民營骨干企業群,以華英、開元花卉、豫鳴畜牧為龍頭,進一步培育壯大櫻桃谷鴨、羽毛加工、花卉和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特色產業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