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薄弱的縣域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突破的瓶頸,已到了不得不認真面對的時候。
壯大縣域經濟,強縣擴權已是如箭在弦,不得不發。而強縣擴權的先行實踐,也讓人們對縣域經濟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城市發展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并重。在實施中原崛起戰略的過程中,必須更多地考慮縣域經濟的發展,為其發展尋求出路。
□經濟視點報記者 劉金松
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郡縣治,天下安。”自古以來,作為中國最基本的政權單位——縣,就被賦予了安邦定國的重任。
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一最基本的政權單位的發展,似乎被忽略了。在一些領導者“城市優先”、“工業優先”的思路面前,它實際成了大中城市的后勤保障基地;而由于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響,許多縣域經濟長期發展緩慢,以致舉步維艱。如今,薄弱的縣域經濟已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突破的瓶頸,已到了不得不認真予以面對的時候。
在過去的2004年,這一問題開始被更為廣泛的提及。在由《中國經濟周刊》評出的2004中國十大關鍵詞中,縣域經濟和執政能力建設、市場經濟地位、中部崛起、民工荒等一起并列其中;而一度盛傳的“撤銷地級市”的說法,也從側面反映了縣域經濟提速的內在渴望;已被廣泛實施的“強縣擴權”,則無疑顯示了高層的態度。
有人認為,更高層次的關注,是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自此,“縣域經濟”這一概念,被正式列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范疇。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為重點,城鄉一體,工農并進,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經濟系統,是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和空間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開放且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
“縣域經濟已成為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河南邁上人均GDP1000美元的戰略新起點作出了巨大貢獻。”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市場外經處處長劉殿敏對河南省縣域經濟的貢獻如是評價。
“城市發展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并重。”對于縣域經濟的重要作用,劉殿敏認為,一方面,沒有高技術、大都市和大企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沒有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業,就不可能解決好包括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在內的日益增長的城鄉就業和廣大農民的增收問題。
因此,在實施中原崛起戰略的過程中,必須更多地考慮縣域經濟的發展,千方百計為其尋求出路。
近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曾多次專門為此召開高規格與不同規模的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簡政放權,多予少取,促強扶弱,營造發展環境,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作為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重大舉措。
尷尬現狀
“縣域經濟的較快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的。”河南省委政研室財貿處處長王英超認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責、權、利的統一,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改革初期的前幾年,農村的糧食總產量迅速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業總產值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縣域經濟有了初步的快速增長。
1985年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國家定購以外的農副產品全部放開,農村經濟開始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隨后,河南還重新選定了鞏義等18個特別試點縣,賦予其地級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省一級的管理權限,“十八羅漢鬧中原”由此開端,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經驗,起到了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1992年,河南鄉鎮企業總產值在中西部地區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全國第5個鄉鎮企業大省,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擴大社會就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不僅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還從根本上改變了縣域經濟的結構。”在王英超看來,這在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中,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情。
十六大之后,縣域經濟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縣域經濟已成為河南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2004年全省縣域經濟完成GDP 596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占全省總量的67.7%,縣域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也分別占到全省的37.4%、59.0%、49.5%,而其他一些重要指標也均占全省的較大比重。
“目前,河南涌現出了一些實力強、發展勢頭好的經濟強縣和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帶動力的經濟板塊。”王英超舉例說,像鞏義、偃師兩個縣級市GDP早已超百億元,部分縣(市)GDP、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而像長垣的起重機械、醫用衛生材料、防腐、烹飪,林州的汽車配件、建筑,許昌縣的發制品,修武的旅游,臨潁的無公害蔬菜,鄢陵的花木等,更形成了特色鮮明、充滿活力,并具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優勢產業群體,已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
“但就整體而言,河南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王英超認為,雖然縣域經濟總量較大,占全省比例較高,但不少縣域經濟水平與全省平均經濟發展水平還有不小差距。
作為一個人口近億的發展中大省,河南省縣域人均GDP不僅遠低于沿海發達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有相當差距。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依然偏大,且存在大量富余勞動力,工業化任務艱巨,城鎮集聚效應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經濟增長仍然以粗放型為主,內生機制還不健全。一方面縣域農業雖然品種多、產量大,但農業經營效率低、效益差、特點不突出,農產品加工鏈條短、檔次低,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市場優勢。另一方面縣域工業雖然企業眾多,門類齊全,但同樣存在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經濟效益差和名牌產品少的問題,環境污染也較嚴重。
從結構上看,縣域企業組織結構分散,經營水平低下,創新能力、開拓市場的能力不強,不少縣屬企業和鄉鎮企業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多數縣缺乏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支撐,也缺乏具備特色的塊狀經濟的支撐。
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縣域經濟,一方面承載著農村發展的重擔,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城市經濟的沖撞。因而,時至今日,縣域經濟仍然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強縣擴權
但是,壯大縣域經濟,強縣擴權已是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2004年4月,河南省《關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若干意見》出臺,這份以河南省政府名義下發的文件,被認為是近年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次。
根據規劃,河南每年將拿出5億元資金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壯大地方財源。其中,3億元是縣域經濟發展獎勵基金,專項用于對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的縣(市)的獎勵。在整合已有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的基礎上,省財政從2004年起每年安排2億元,以貼息、補助等形式重點用于培育特色經濟、壯大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
一個更為重要的變動是,河南省30個經濟較發達的縣(市)和其他5個縣(市)搭上了擴權的班車,這些擴權縣在經濟管理權限上幾乎和其上級地級市平起平坐。
資料顯示,2004年,在河南省108個縣市中,35個擴權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52.52億元,同比增長15.4%,占全省縣域的47.8%。地方財政收入更是占到全省縣域的53.6%。這些擴權縣(市)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兵。
“35個縣(市)擴權試點的實踐表明,擴權極大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劉殿敏對縣域經濟擴權給予了積極評價。
在只有1/3的縣享受著擴權帶來的成就的同時,更多的縣在經濟發展上還不得不面對體制上的問題:縣級政府承擔的責任和擁有的權力極不相稱;由于管理權限過小,相當一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在省轄市和省里,處于經濟發展最前沿的縣級政府沒有最終決定權;上級垂直機構過多,縣級政府缺乏有效的協調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手腳,影響了縣域經濟發展。
但擴權這一縣域經濟發展的興奮劑,能否被廣泛的使用呢?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浙江現象”,作為全國唯一實行縣財政直接對省和縣主要領導由省任免制度的省份,早在1992年,就開始了對經濟發展較快的縣進行擴權。
在實行強縣擴權政策后,少了地級市這一層,使縣能集中更多的資源統籌城鄉發展。10多年來,浙江省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中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縣域經濟GDP占到了全省的70%。在中國縣域經濟研究所評定的第三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結果中,浙江省獲得了27個席位,占1/4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浙江的11個地級市實力及其增長反而沒有縣域經濟強。
只有強縣,才能富民。“浙江現象”證明了破除目前縣域經濟發展體制性障礙的緊迫性。對如何破除這一障礙,劉殿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對已經出臺的擴權政策進行一次檢查督辦,督促其全面完整地落實;二是建議省委、省政府在35個擴權試點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擴權范圍,直至全省所有縣(市、區)統一執行擴權政策。
模式選擇
最近,一項由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歸納出了6種類型:開放帶動型、非公有經濟推動型、產業聚集型、勞務經濟型、工業強縣型、農業產業化推動型。
當然,對一些縣(市)來說,并不一定只局限于某一單一類型,如偃師不僅是工業強縣的代表,還是鋼制家具產業聚集的典范。
那么,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縣域經濟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在日益飽和的市場中尋求到自己的空間?
從以上6種典型的發展類型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依據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來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乃是縣域經濟提升其競爭力的核心。
縣域經濟就是要打好“特色經濟牌”。劉殿敏認為,各地應以資源、骨干企業、品牌和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聚集經濟。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推動農業向集約化、產業化、企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民營企業在打造地方特色經濟方面應該成為主力軍,它不僅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調整縣域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特色就是競爭力,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體系,使特色產業規模化、產業化、上檔次、出效益,從而帶動整體縣域經濟的發展。
靈寶位于河南省西部,其特色產品是黃金和果品,但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受市場疲軟等因素的影響,靈寶的這兩大支柱產業受到嚴峻挑戰,經濟開始步入一個相對緩慢的發展低谷。
特色經濟遭遇挑戰的靈寶,該如何面對挑戰呢?靈寶市根據自己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又提出了“五大特色經濟發展”的概念并進行探索:發展特色工業、特色農業、特色城市、特色旅游、特色教育。堅持把工業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體,以依靠資源上項目向依靠科技辦工業轉變為方向,產業抓骨干,企業上規模,產品創名牌,努力培植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和骨干工業群體;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促使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綜合運作土地資本、基礎設施、城市環境、品牌形象等城市資源,提升城市經營水平整體檔次;推進旅游投融資體制和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多元化吸引社會資金,利用古文化旅游區的資源,進行景點開發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以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構建特色職業教育“大基地”框架。
無論6種模式的特色產業,還是靈寶的從以往的特色走向今日的特色,都證明了一點,特色經濟應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