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資委專題 > 正文
 

警惕“中國企業威脅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4日 10:15 國資委網站

  并購潮起,中國企業實力何來?

  進入2005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風起云涌。年初聯想并購IBM公司PC業務,隨后,海爾又對美國第三大家電企業――美泰克出手,中海油出價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如果再加上此前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的電視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頻頻出手國際并購市場。面對突如其來
的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浪潮,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的實力從何而來?究竟是什么一股力量在推動著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擴張。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所積累的國家實力,是支撐中國企業實施跨國并購的最根本的動力之源。中國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對外開放,已經積累了大量經濟資源,特別是通過不斷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以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實現GDP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長,大大地增強了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同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為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管理經驗。在國家的綜合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中國企業就一定會通過某種形式把這種國家實力顯現出來。于是,“跨國并購”也就成為中國國際地位不斷增強在微觀領域的一種綜合表現。

  其次,最近一段時期,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大力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激勵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的作用。黨的“十六大”之后,“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論述頻繁地出現在我國各級政府的文件之中,各級政府也紛紛采取措施激勵企業對外投資。今年3月,上海市就曾經專門召開企業“走出去”戰略工作會議,并正式出臺了《上海市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三年行動方案(2005年-2007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快速實現“走出去”戰略也就不足為奇。

  第三,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日益增強,企業海外市場擴張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翻看近期的報刊,查閱近年的網絡資迅,不難發現,有關企業國際化的新關報道和國際經營管理培訓簡直鋪天蓋地,特別是一些通過外向型經濟發展而不斷壯大起來的大型企業,為了盡快地擴大企業規模,實現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發展目標,紛紛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進行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另外,一些企業也希望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來規避不斷激化的國際貿易壁壘,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加穩固的市場地位,于是跨國并購也就成為一些企業管理層的“理性”選擇。

  全球出擊,中國企業劍指何方?

  當前出現的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熱潮決非企業管理人員的一時沖動,也不是個別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偏好所致,而是中國企業基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需求,針對企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經營環境變化而做出的一種戰略性反應。從近期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總體表現來看,幾乎所有的跨國并購都是中國企業基于自身的長期經營戰略對海外資源、能源、市場或者技術進行整合的一種戰略行為。具體來說,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戰略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是資源和能源。資源和能源是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資源。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國內資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如何獲得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相對穩定的資源、能源供應也就成為中國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戰略問題。雖然以前中國也曾經在海外的能源、資源領域進行過投資,但是,中國企業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感覺到能源、資源供給的重要性,可以說,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源、能源領域的并購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資源、能源瓶頸而進行經營戰略調整的一種表現。典型的例子是中海油和中石化,這些企業的跨國并購被國際社會視為既是一種企業行為,又是中國的一種國家戰略。

  二是市場。傳統上,中國企業通常通過貿易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但是,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貿易額的大幅提升,僅僅通過貿易的方式進行國際化經營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近年來,世界上很多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紛紛對我國的產品實施“反傾銷”、“特!钡荣Q易限制措施,對我國的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另外,由于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缺乏品牌和營銷網絡,難以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于是通過跨國并購盡快建立起中國企業的國際品牌并形成自己的營銷網絡,也就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種主要戰略考慮。如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海爾收購美泰克等就是主要出于這種動機。

  三是技術。與資源和市場相比,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缺失是中國企業的最大軟肋之一。通過并購的方式直接接收外國企業的技術研發部門是中國企業盡快提升自己技術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一些企業也正是基于獲取海外技術的考慮,出高價收購外國企業技術研發部門,從而避開知識產權保護的壁壘,直接進入國際技術創新網絡之中。當然,由于國際技術創新競爭日益激烈,通過并購的方式很難獲取前沿技術,但對于技術創新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企業而言,通過海外收購仍不失為中國企業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捷徑。

  營造雙贏,中國企業威脅了誰?

  中國企業大舉跨國并購,引來了國際社會一片“狼來了”的呼聲。其中,美國和日本是這種呼聲中聲調最高的兩個國家。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并在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一些美國政客甚至將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行為視為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一種挑戰,紛紛揚言要阻止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的收購行為。就連美國重量級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發話說,若不是考慮到美國高度依賴中國買入美國債務和協助解決朝鮮問題的話,“如果由我來決定是否同意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我肯定說不”。但是,如果拋開意識形態不談,僅僅就經濟層面進行分析,我們似乎能夠得出與美國政客截然相反的結論: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規模極為有限,對美國的經濟安全幾乎不會構成任何挑戰。

  首先,雖然近期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是應該指出,截止目前,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交易額還極為有限,在全球并購交易額中所占的比重也很低。據統計,2004年度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交易額約為245.4億美元,而全球2004年頭11個月的跨國并購金額就高達1.536億美元,照此計算,在2004年,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占全球并購交易客的比重最多僅為1.5%,這與中國吸引外資占據世界第二的規模極不相襯,也不可能對世界上其它國家造成威脅。

  其次,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的交易對象大多是外國企業中處于經營困境中的部分業務部門,中國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的策略取向主要是利用中國的廉價生產成本來盤活外國企業的這些虧損部門,而不是通過惡意收購行為來搶占外國企業的市場份額?梢哉f,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行為既是為了自身的發展,也是為了挽救被收購的外國企業,并購交易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交易雙方的“雙贏”,而不是威脅誰!

  第三,由于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相對有限,跨國并購之后的業務經營并不理想。在完成收購業務后,如何實現并購業務的成功整合,仍然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如TCL收購阿爾卡特及湯姆遜(Thomson)的手機業務后,今年的經營業績卻出現大幅度下降,這說明中國企業即使收購成功,也不會在短期內成長為對西方企業造成威脅的競爭對手。

  第四,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行為對世界市場的原有格局影響極為有限。如中海油擬收購的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油氣產量只占全美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的不到1%,并且中海油承諾收購成功之后,優尼科石油公司在美國所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將繼續在美國市場銷售,可見這次跨國并購并不會對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帶來任何不利影響。

  當然,跨國并購作為一項不同國家企業間的交易,其對交易雙方國家經濟利益的影響確確實實是存在的。正如正常的國際貿易也存在貿易摩擦與貿易爭端一樣,跨國并購也必然會對交易雙方的利益格局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問題在于,如果這種影響是基于雙方的平等談判而造成的,并且符合自由經濟的原則,那么所謂的經濟影響就應當視為正當的競爭,更不應從政治層面來加以抵制,也不能視為對某一國家的經濟甚至國家安全的威脅。(作者:李安方,來源:東方網)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