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改革高層論壇
國資委的新任務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 李榮融
十屆全國人大通過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決定設立國務院國資委,第一次在政府機構設置上將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相分離,改變了國有資產多頭分散管理的狀況,突破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的體制性障礙,使國有企業改革進入由出資人依法推進的新階段。
從國務院國資委組建兩年多來的實踐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力地促進了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國有資產監管進一步加強。省、市(地)兩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相繼組建,《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及其配套規章相繼出臺,國有資產監管的組織體系和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在國有企業開展了清產核資,實施了企業年度經營業績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對企業負責人薪酬進行了初步規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層層得到落實。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進一步完善,企業財務監督得到強化,對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進一步加強。
二是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進一步規范。50%以上的國有重點企業進行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促進了機制轉換和管理創新。面向社會公開選聘大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國有獨資企業建立健全董事會的試點工作在探索中積極推進,推動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的政策與程序,加強了對國有企業改制的監督和指導,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
三是國有企業重組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逐步解決。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到85%以上,一批歷史遺留的困難企業通過政策性破產退出市場,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集中。一些國有企業加大了重組調整力度,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分離企業社會職能和企業主輔分離改制工作積極推進,對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做強做大主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理順體制,深化改革,促進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國有資本運行效率的顯著提高。據國務院國資委財務決算統計,2004年,全國13.7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實現利潤7525.4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際上交稅金1010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997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實現利潤4879.7億元,比上年增長61.9%;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8.5%,較上年增加3.5個百分點。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還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框架雖然初步建立,但真正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做到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國有企業改革雖然有了新的進展,但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還有不小差距;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經營效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解決企業歷史欠賬、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雖然有了新的進展,但減輕企業負擔、劣勢企業關閉破產等任務仍然艱巨。國有企業改革仍處在攻堅破難的關鍵階段。
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總體上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從2004年開始,用三年左右時間建立起新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基本框架,提高國有資產監管的有效性;二是按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圍繞實現這兩個目標,我們將著眼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回憶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
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產監管的有效性。
一是組織體系。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管理規范、上下協調、精干高效的中央和省、市(地)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探索不單獨設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市(地)和縣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有效形式。二是法規體系。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做好《國有資產法》立法和《公司法》、《破產法》的修訂工作,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與《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相配套的法規規章,在對現行涉及國有資產監管的法規規章進行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廢、改、立”的有關工作。三是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上級國資委對下一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指導和監督的職責內容,抓緊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切實落實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責任。完善國有企業年度經營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責任制,提高考核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薪酬和職務消費,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一是研究提出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研究制訂國有經濟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調整的目標、原則、重點和方向,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二是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出資人的作用,以市場化的方式,通過資產重組、聯合和并購等手段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做強做大優勢的國有企業,著力培養和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三是進一步做好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工作,力爭到2008年全部解決歷史遺留的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退出市場問題。四是繼續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一是進一步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積極引進境內外技術、管理和資金實力強,有市場、信譽高的戰略投資者,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通過規范改制,實現境內外上市,有條件的實現主營業務資產整體上市。支持和引導國有大中型上市公司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優化資本結構,提高公司整體質量。二是以推進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為重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國有控股企業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獨資公司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董事會,逐步形成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機制。同時要積極探索市場化選聘出資人代表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方式與途徑,進一步擴大公開招聘范圍,提高招聘層次。三是繼續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同時,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國有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
一是進一步引導國有企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以節能、節水、節材和循環利用為重點,持續開展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活動;加強環保設施建設,減少環境污染。二是引導企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上重要位置,增加研發投入,培養研發人才,加強原創性、集成性創新和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國際知名品牌。三是引導企業圍繞做強做大主業實現管理創新,縮短管理鏈條,加強成本管理和財務管理,建立企業風險管理體系,防止大起大落,確保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解決國有企業的歷史包袱,為國有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是積極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同時,利用輔業資產,妥善解決國有企業冗員過多的問題。二是加快推進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逐步實現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切實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三是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綜合配套推進各項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