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財經高官縱論熱點 稱國企改革面臨深層矛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3日 00:26 中華工商時報 | |||||||||
□新華社記者 杜宇 王曉瑜 韓喬 王衛平 政府改革是重要前提 國企改革臨深層矛盾 在7月12日舉行的中國改革高層論壇上,來自相關部門的官員就我國當前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發表了看法。
馬凱:著力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其他領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表示,著力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馬凱說,在新形勢下,著力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諸多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要求,是深化其他領域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客觀需要。 馬凱表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就是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職責范圍,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中介組織的分開。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大力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使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過多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觀。 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完善機構設置,理順職能分工,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經濟社會管理權責。充分利用現代交通通信發達、信息傳導便捷的有利條件,精簡管理層級,擴大管理半徑。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強化外部監督體制,實行政府行為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約束機制。 樓繼偉: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不會明顯加重外資企業的負擔 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說,實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不會明顯加重外資企業的負擔。 他還強調,現行外資企業的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將會被產業優惠政策所取代;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將考慮給予一定的過渡期,加上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實際上可以起到減輕稅負的作用。 “外資企業可以預見到中國稅收政策的連續性,”他說:“相信中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廣闊的市場潛力、不斷完善的法制,對投資中國的外資企業是最具吸引力的! 樓繼偉說,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的到來,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均,既有悖于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利于平等公平競爭,也影響內資企業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據他介紹,中國正在設計把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合并起來,在適當降低名義稅率水平的同時,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此基礎上,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使名義稅率和實際稅負盡量接近,以利于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公平競爭。 李榮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企改革還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透露,據國務院國資委財務決算統計,2004年,全國13.7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實現利潤7525.4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際上交稅金1010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7%。 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997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實現利潤4879.7億元,比上年增長61.9%;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8.5%,較上年增加3.5個百分點。 李榮融表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還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框架雖然初步建立,但真正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做到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國有企業改革雖然有了新的進展,但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還有不小差距;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經營效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解決企業歷史欠賬、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雖然有了新的進展,但減輕企業負擔、劣勢企業關閉破產等任務仍然艱巨。國有企業改革仍處在攻堅破難的關鍵階段。 高尚全:經濟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表示,離開政府改革的逐步展開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十一五”期間應把政府轉型作為改革的中心和重點來抓。 高尚全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原則和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十一五”時期至關重要。這個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金融體制改革、大型國有企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都是改革的難點和重要任務。 高尚全認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大都與政府轉型密切相關。金融體制改革和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滯后,與政府改革不到位有關。如果政府主導的投融資體制不改變,政府的職能沒有根本改變,這些改革就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 高尚全說,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主要采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間接地實行宏觀調控。實現這一點,需要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和土地市場。 | |||||||||
|